我做Webquest的体会

作者:沈涓 上海市宝山中学 enewage@enewage.org

知道这个念头是什么时候钻入心底的:想看看那口井外的世界!井的四壁上有许多可供攀援的支架,我的一只脚踩在了一门叫劳动技术的课程上,另一只脚踩在了一个叫Webquest 的新玩意儿上,这是我探究井外的世界的第一步!
 
  在我的理解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人人都可以设计,人人都可以创造,应该让学生懂得并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按照设计的一般程序进行讲解,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根据教学的进程和自己待解决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完成自己的设计、制作,从而做到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对于这样的学习,一开始学生热情很高。但通过一段实践,我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得这样简单:首先,学生自由选题,涉及的面很广,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教师很难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认真指点;其次,由于每个同学选题不同,各自关注的问题不同,给课堂的集中交流带来一定困难,使讨论难以深入;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对于这种开放性的作业中所遇到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解决;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查阅一定量的资料,一方面是学生查阅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资料的来源也很成问题。由于完成作业的时间很长困难很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持久。
  接触了webquest以后,它的做法与指导思想对我有很大启迪。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WebQuest有了一些认识,在此与大家共享。
  
 
连接了课堂接受式学习和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
  
  Webquest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它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Webquest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解决学生选题范围太广使教师指导和学生间交流所带来的困难。不过“统一”仅限于此,最后活动的结果是开放性的。其二,webquest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模式,它引导学生象熟练的研究者那样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脚手架”的功能是将那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目标,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问题一旦小了,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学生就能够很方便得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第三,webquest的资源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这让学生能有效地收集信息,进而能够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解释、分析信息。我以为:webquest是传统的课堂接受式学习到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间一个很好的过渡。它能在原有的班级授课形式下。它能在原有的班级授课形式下,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
    
 
开放的信息环境,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
  
  以前备课,也会看一些参考书。选择的参考书多和自己所教的教材密切相关。主要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例题和练习题,或者是看一些教材教法的分析。阅读的参考书数量和种类有限,使得自己仅仅满足于能看到井口的那一方蓝天。webquest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单元开始,教师必须到网上冲浪,熟悉自己学科领域可用的在线资源,以便把自己学科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组织整理。虽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我浏览了大量和设计相关的网站和网页,通过浏览不仅对设计、发明、创造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了解了大量最新的发明成果,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素材。在查找和学生发明相关的资料时,我无意中查到了美国中学生“简事繁做”机械大赛的内容,这个大赛奇特的创意启发我如何使枯燥的机械结构学习变得有趣,如何消除学生对创造、创新的恐惧。以前教书,我在题海里挣扎,满眼是做不完的题目。为了使用Webquest,我在网上翻腾,接触的是大量鲜活的资料。冲浪的给我带来的快乐、充实和提高远非查阅几本教科书所能比拟的,而且在处理资料时,必须以学科的宏观目标为准绳,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关注真实生活,回归学习本质
  
 1)关注社会生活和知识学习并不对立 
  虽然过去上课也讲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是在备课、上课、课后,教师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知识目标。今天上课主要讲哪些知识点?怎样讲清楚这些知识点?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学生会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答题、解题。学生所要解答的问题都是经过加工的、很纯粹的学科问题,因此学生和教师都不必过分关注这些问题的生活意义,只需关心所谓纯粹的学科问题。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养成了在理想的条件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脱离真实生活。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并不按照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的。Webquest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教师也不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当然,关注社会生活和知识学习并不对立。
  
  《梦幻电脑》这个Webquest活动方案,并不是将关注点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的构成等等相对静态的知识上面,而是围绕学习者添置必备学习工具的这个真实任务,探索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的需求。那些具体的计算机构成、各类板卡的性能等等知识,成为为了解决问题而必备的背景知识,这些必备的背景知识作为一部分学习内容,则通过配机这个真实的任务被串联了起来。《课桌椅的改进》活动方案提出,是在课堂讨论“寻找生活中的不方便”时,一些学生不约而同提出的。解决这个和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真实问题过程中,学生运用制图的知识来帮助自己发展设计思路、并赖此进行技术交流。课桌椅的设计还使得学生了解了“国家标准”这个全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要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
  
  所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同时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归宿。
 
 2)关注真实生活,拓宽学习的内容 
  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过程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成为了学习的重要内容。比如:
  
  学会尊重:要求学生在提交最后的作业时,对于来自其它同伴的建议和启示必须加以说明并鸣谢。参与论坛讨论时,所引用或转摘的文章要写明出处。
  
  体会折衷:每项设计都要受到条件限制。一个好的设计要考虑所有这些限制因素,并且找出合理处置各种限制的折衷方案。
  
  换位思考: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中,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和处理方法。而且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原有的认识和偏见也会直接影响所做出判断。因此在听取他人意见和提出自己见解时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才有可能不偏执和令人信服。
  
  诸如以上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无须关注也无法关注。而这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却是十分重要的。
    
 
关注思维发展,需要细致的教学设计

  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综合、判断和创造。webquest的核心是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搭建必要的思维“脚手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专家的思维方式。
  
 1)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搭建“支架” 
  从理论上说,Webquest的支架策略应该是有效的。但教学设计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我根本弄不清楚。对于技术设计,专家的思维是怎样的?学生现有的思维状况又是怎样的?人的思维有哪些形式?什么才是高水平的思维?思维或者高水平思维又是如何发展的?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在哪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发展了哪些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能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发展?现在应该如何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又如何能知道我应该在哪里,为学生搭建什么样的“脚手架”呢?又如何去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的发展”呢?
  
  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取首先决于教师对学生思维障碍和思维跨度的把握。为此,我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思维的形式”的资料,想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我还查阅大量Webquest设计教案(因为国内资源有限,所查资料都出自美国的网站),试图从“先行者”的实践中体验一下webquest在哪里、如何搭建“脚手架”,它促进了学生哪一种思维的发展。虽然我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不到位。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高水平”不仅仅对思维本身而言,而且也相对于学生而言。不同年龄所要发展的高水平思维应该是不相同,思维的跨度也是不相同。就搭建“脚手架”俩说,小学生的台阶要小,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实践次数的增加,台阶适度增大。最终达到教师不再搭建“脚手架”,即由学生自己搭建“脚手架”、自主地解决整个问题。
  
  以《课桌椅的改进》为例。在开始解决问题前我们讨论了“设计课桌椅可能需要哪些知识?”、“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我们还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获得这些知识?” 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一个台阶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接近目标。通过讨论学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可以到哪里去寻找什么样的资料。而所有问题的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以后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表现出了足够的自信。
  
  对思维的形式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的我并不能很好理解和把握,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情况:你没有完全理解所有的问题,但是你必须做出决定。就是在这样朦朦曈曈的情况下,我完成了我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脚手架”。从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来看,有的支架的搭建是很成功的。尽管如此,Webquest设计促使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理论上说也是应该充分关注这些问题的,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是跟着感觉走,没有认真思考。
  
 2)从教学的实效出发选择教学手段 
  虽然Webquest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网络在教学活动中的出现,就如同我们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书、选择一个实验器材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是因为有了网络我们才要去选择Webquest,而是有效的学习需要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网络出现为在课堂上实施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的保障。
  
  另外,真实的任务决定了它所呈现的问题是凌乱的“劣构”的问题。虽然尽可能多的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见识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但是,还是需要有时间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以使他们创造可操作的问题界定。
  
  比如,在《课桌椅的改进》这个学习单元中,就请学生提出三个你认为在课桌椅设计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问题。把这些问题在黑板上一一罗列,结果学生列出了几十个问题。接着请学生继续思考,这些问题中究竟哪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通过充分的讨论选出大家一致认为的最基本问题。然后为解决这些问题排一个序。整个过程就是通过课堂直接教学完成的。另外,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开展这项主题探究学习活动时,并行或先行通过讲授课和练习,做好了相关背景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进行集中的课堂直接教学将会如何?它对于后继学习和教学效率会产生那些不良影响?
  所以Webquest并不排斥直接教学。
  在尝试Webquest设计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感觉:webquest与其说是教师通过尝试应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能力,不如说是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返回“Webquest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