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留言板 |日记平台

   导航>首页>教育理论>实证研究-黄矿岩:我的美国老师们

| 您好!今天是

-----------------------------------------------------------------------------------------------------------------------------------------------------

 

我的美国老师们——四种类型的老师

·黄矿岩·

 

本站按】本文选自黄矿岩所写《放飞美国—— 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个美国老师》。这本书的作者署名“矿矿”(黄矿岩)是撰写《素质教育在美国》的黄全愈博士的儿子。他5岁随父母留学美国,但“留学经历要比只读过研究生院的父母丰富得多”——包括美国的幼儿园在内,他前后上过6所学校。

去年暑假,在美式学校教育加中式家庭教育下长大的16岁的矿矿用英文写了这本书(被父母译成中文出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他和七位美国老师的真实故事以及他对美式教育的思考。作为中国的老师,我以为这是进行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的很好的实证,它不仅涉及教育,还涉及文化、社会、政治。

------------------------------------------------------------------------------------------------------------------------------

 

学生感到学有所值,这是在美国成为一个伟大的老师的秘诀。

我认为判断一个老师的优劣,除了看他或她怎样(how)教书外,再就是看他或她为什么(why)要当老师。如果把他们的内在动机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

             

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但是我认为,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这种工作动力不可能带来什么好的教学结果。当然,也有些为生存而教学的老师干得很不错。他们知道如果干得不好,就会失掉饭碗。但由于是“被迫而为”,总会有某种心灵的缺陷,缺少内在的动力。

         

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

                    

这种老师,往往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他们自傲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去面子。问题是学生们往往又最爱挑老师的不是。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也就是说,自傲的另一面同样也可能会使老师走上不成功之路。

           

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

            

有的老师以改造人的责任感来教书。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试图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

          

这样的老师很容易辨认。他或她很可能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给你们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你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你觉得你刚刚学到了一点东西,在那一刻,你感到它对你的一生将很有价值;或者它总是让你不断地去思考,去寻求结果——祝贺你,你得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社会研究课的亨利克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很多方面,他和影片《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那个老师很像,他们有同样的个性和信念。

          

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

            

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的人,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但是在现实中你很难得到这样的老师。

           

第三种类型的老师与第四种有交叉的地方。我把我的美术老师罔达修士和英语老师爱波伦丝太太归为第四类,特别是罔达修士,完全是心里的“爱”在驱使他教书。我相信没有钱,他也会继续教下去。

第三类老师,虽然他们不是为了钱,但没有钱他们也可能不会去干。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我最尊敬的亨利克先生划归这一类,但心里又觉得对他不公平。如果我去问他:“没有钱或者少很多钱,你还教不教我们?”我不能想象他会怎么回答我。

**   **   **   **   **   **   **   **  **   **   **   **  **   **   **   **

“幽默的计算机”
 

沃兹先生是那种在你一生中可能只能碰见一次的可遇不可求的家伙。你将很难发现有什么人在生活方式、个性、甚至言谈举止上

与他有相似之处。他是一个每天都穿着没有一丝褶皱的衬衣的绅士;但以一个老师的收入,他又拥有一辆大马力的摩托车、一辆卡车和一艘游艇。除此之外,他还极有可能是一个你从未遇到过的最聪明、最具有数学智慧的人。

           

不错,沃兹先生的数学课运转得有条不紊,很系统化。但他的课并不枯燥无味,让人厌烦。从学期开始到结束,沃兹先生耍了一个个小小的技巧———课堂笑话、闹剧及其他一些有趣的东西,让我们每个人都始终保持着对他的课的兴趣。
    比如,每一次大考之后,沃兹先生都会把考试的全部成绩写在黑板上。他会写下这样一行数字:1—4—2—5—3—8—。这就是这次考试的全部信息。第一个数字表明有几个人得了100分,第二个数字是有几个人得了90分,第三个数字是80分的人数,以此类推。你只能知道有几个人得了100分,几个人得了90分,几个人得了40分,但你不知道谁得了什么成绩。这就吊胃口了。

          

除了他幽默的一面,沃兹先生其实是一个很严谨,没有一句废话的数学老师。他甚至可能会因为你没有把衬衣的下摆按学校的规定塞进裤腰里而惩罚你。
    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因为没搞清楚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向沃兹先生发问。问题提得很愚蠢,简直就像问“2+2等于几”。班上的几个同学失声笑了出来。
    沃兹先生立即停止讲课,走向那几个发笑的学生说
:“No.Nothere!”(“不,在这里绝不能这样!”)他没有大声地呵斥,沃兹先生很少把他的声音提高。实际上,他是降低了他的声调。那几个发出讥笑声的同学立刻僵在那里。
    沃兹先生转过身来,很平静地回答了那个在大家看来很愚蠢的问题。然后又继续上他的课,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似的。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有任何人敢在课堂上取笑那些提问的人。
 

善解人意的老太太
 

沃爱波伦丝太太是一个能理解人的人。只要她上了一天课,她就能准确地叫出全班人的名字,甚至连我的名字这种带四声的发音,

她都叫得无可挑剔。只要上了个把月的课,她就会知道全班每个学生的个性,知道他们的小典故。她能容忍任何所谓的不礼貌行为,从来不对学生发火;而学生呢,也就从来不想惹她生气,不想给她的课制造麻烦。

有一段时间,英语课上的是语法部分。它们非常枯燥无聊,可爱波伦丝太太却有把语法课变得趣味横生的本事。在我们学习明喻和暗喻时,她布置的作业是,用明喻和暗喻的方法写一个谜语,让全班同学来猜。但谜底必须是动物,她将根据谜语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评分。

我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像两只小猪那么重,像两只小猪那么脏,像两只小猪吃的那么多,所提供的零售腊肉干像两只小猪那么多。我是谁?”

“一只大猪!”当爱波伦丝太太迫不及待地大声抢答后,全班同学笑成一团。

我知道这有点出格,但爱波伦丝太太并没有因此不高兴。她知道这能给课堂增添无穷的乐趣。她喜爱我们这些调皮的学生!

 

亨利克先生:良师益友
 

说起来,亨利克先生的课堂和其他老师的很不同,因为他教的是一个“天赋班”。要参加这个班,必须要通过IQ测试等

各种考试。我们班上有十几个学生,都是全校最聪明的孩子。 亨利克先生为此设计开发了一个很独特的教学系统,主要由讨论和分组研究构成。 然而,我们的课堂讨论总是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叫喊,因为谁也不希望败在谁的手下,而且,每个人都想成为班上最聪明的一个。

           

不过,看起来亨利克先生并不把这些“麻烦”放在心上。相反,他总爱引导我们的课堂争论向更深更广处发展,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能更大限度地表现自己,让充满领导欲的孩子更卖力些。但在适当的时候,他也会在我们的狂妄自大上“敲一敲”,让大家学会互尊、互敬,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以及社会法则。

       

下面我想谈谈“不可忘怀的亨氏考试”。

          

我把它说成是“不可忘怀的”,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类型的考试,甚至近似这种类型的考试也没有见过。无论是它的挑战性、趣味性,还是它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都是很独特的。
    典型的亨氏考试,通常有两三页纸,15道题左右。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用一篇短文来回答。比如:“在哪一年,林肯提出了《解放黑奴宣言》?解释这个宣言的主要内容、意思,以及当时南北两方对这个宣言的看法。分析林肯在此时发表这个宣言的战略意义。”这道题的关键在最后一个问题,得分的高低,就看你的分析是不是有独到的地方。
    但这还只是小问题。在15道题中往往还会有一两道30分的题,比如“列举出各种政治结构体制,并讨论它们的长处和短处。请将每一种体制同其他各种体制作比较。”
    请想一想,15道论证题,相当于15篇论文,不但有事实,还要有自己的观点。据说,美国大学研究生院里很多考试也是这样。亨利克先生给我们班开的“小灶”,真够味。

 

幽默,是亨氏考试的又一大特征。考试实际分成两个部分:正卷和附加卷。正卷是那些超级长题,是我们应该学的部分。附加卷呢,是一类不难也不容易的试题,并且也都是有分值的,从3分到无穷大。低分值的题都是些小小的玩笑,比如“请对我的新发型发表评论”,“如果有一只熊跑进这个教室袭击亨利克先生,你准备怎么办”,等等。
    而“无穷大”的问题都是些很严肃的生活哲理问题,如“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谁是你最伟大的榜样,为什么”。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请在以下胡乱涂抹……”。这是亨利克先生最别出心裁的附加题,这道题的分值无穷大,题下是一片空白,你可以尽兴地乱涂乱画,而一点都不用担心。无论如何你都稳拿几分。
    这些题,当然同我们的课没有直接关系,但同考试却有关联。试想一下,当你完成了一道30分的题后,你的脑子就好像一块尽是洞的豆腐,这时候跳到附加卷部分,拣几题幽默的来答着玩玩,放松一下,你才会像加了油的车,继续上路。

 

考了几次亨氏题后,我还发现亨利克先生设计附加题的另一个小秘密。他的考试实在是太大、太难了些,大约只有20%的人能答完全部问题。很多人不是答不出,就是时间不够。对那些写字慢的人,就更不公平了。但是,附加题给了每一个人把成绩“搞”上去的机会。
    亨利克先生对附加卷的评价标准也古怪得很,不仅要求答题要有趣,而且还要答得有智慧。他竟然公开宣称,谁的答案能让他笑出声来,谁就可以得满分。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对他那道“请对我的新发型发表评论”的回答。我写道:“对不起,我不喜欢对悲剧发表评论。”亨利克先生在这道3分题上给了我4分。
    关于亨氏考试,后来我想得更深了一点:说实在话,亨利克先生并不是很看重考试的成绩,平时谁学得好,谁学得差,他早就有数了。考试不过是找个机会让大家总结一下,也是创造个压力大的环境来练一练我们的胆气,磨一磨我们的智慧。

    对啦,我忘了说了,亨利克先生同时兼任校网球队的教练。下了课,我又是他的队员。

 

                                         (原载2001年3月1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全)

  链接:新浪网专辑—《放飞美国——   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位美国老师》

 
 


 

 

 

欢迎您,第

位访客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