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专题研究 | 站点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纵深发展

唐小华 伍雪晖 等

—— 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次研讨会会议综述

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次研讨会于2004年11月24日至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此次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成都市武候区教育局承办,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的代表聚集一堂。本次会议秉持着“展示交流、经验共享、引领互动、策略研讨”的宗旨,旨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发展,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次研讨会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刘兼主任、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郭元祥教授、成都市武侯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肖成全、湖南长沙开福区教研员姜平等专家学者的学术专场报告5场;在四个分会场开展了现场观摩、现场讨论;并由来自各地区的其他专家、代表在理论研究、地方教育局相关探索以及学校和教师的实施经验与困惑等方面作了 充分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

会议在肯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展成果的基础上,对实验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探讨了在实践和理论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达成了共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进展

2001年开始,已有2150个学校进入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果为新课程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为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区域性课程实施的推进在开展的理论基础、开展的阶段等方面总结了系列的经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性研究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开发日益走向规范、合理、有效,地方、乡村和社区资源以及家庭资源、自然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合理利用。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实施模式,如学校整体规划模式、区域推进模式、基地推进模式、学校+基地推进模式。

实验区基地和学校探讨和总结了实践过程中一系列经验,如活动主题的确定、指导教师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时间安排、活动指导策略、评价等;并整理了一系列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实施主题以及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许多实验区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开始走向规范、常态,并制定了《区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或纲要》、《学校实施方案》及《教师指导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核之一。

二、达成的理念共识

通过专家学者的专场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纵深发展做了充分的探讨。

(一)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会议从课程定位、理念和价值追求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界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体现这些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以校为本综合开发的课程,并尤其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但更要关注与学科的区别,保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性。只有拥有独立性的课程才有强劲的生命力。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所在。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个性的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髓。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体验、发展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其核心价值追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的基本学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

()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要整体把握课程的基本特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确立实践为第一原则,处理好实践与认知的关系,让综合实践真正地进入学生的成长历程,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良好教育的本质规定。其次是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追求普遍性目标走向表现性目标,强调过程、方法,形成问题意识,敢于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抽象目标转向具体目标。最后是理解指导的内涵。指导就是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帮助进程,倾听体悟。有效指导意味着:适时,分阶段指导;适度,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适当,针对性强;适合,根据活动主题、年段学生特征;适应,关注学生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就是在过程性方法、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方面进行指导。

(三)以校为本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具体学校的差异性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以校为本的管理。在现场经验交流研讨中,来自高校研究者、地方教育局的教研员以及学校和教师等都谈到了这个管理思想。贵阳师范学院的钱贵晴教授介绍了学校“高校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管理方式,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研员陈兵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向开放性的视角、非指定领域发展和与德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且要与学科课程发展相结合、与学生真实密切联系、包容学生的不完美、向所有学校和老师开放。

三、存在的问题

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肯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思性地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尤其是有些问题严重的阻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纵向和深向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制度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政策制度支持,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部和省市教育局应出台一系列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制度。

1、  建立新课程调研、评估、研究指导与调控机制;

2、尽快颁布正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3、建设教师的相关政策(职数、管理、教师评定)以及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的相互促进机制;

4、完善和提高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及其效用;

5、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管理制度;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有不少学校还没有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仅仅在个别班级实施个别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由摸索走向常态。

1、由理念走向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了检验校长教育良知的试金石,成为考核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尺子。某些功利的思想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从理念走向实施。

2、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地位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实施的效果。

1、  预设与生成的冲突。怎样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影响着实施的有效性;

2、  方法的失落;

3、  教师指导过程中的不力;

4、  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表层化;

5、  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不要模式;

7、  在大班化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产生“背景”学生;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性;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校内外关系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活动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区。如何协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中难于处理的一个问题。

1、  何形成课程发展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

2、  如何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中国.武汉     027-67865060

 

 声明: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

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华大基础教育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 2003-2005 华大基础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