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留言板 |日记平台

   导航>首页>教育理论>教育评论:素质教育在中国

| 您好!今天是

-----------------------------------------------------------------------------------------------------------------------------------------------------

 

素质教育在中国

浙江/人文学院·沈益

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不久前出版了一本书叫《素质教育在美国》,套用这个书名,今天笔者想谈谈素质教育在中国的问题。

            

我以为素质教育在中国目前至少有三大障碍:时间观念应试教育

                 

一、时间:还没有领到通行证

                   

不知你是否听到过这样一首歌:“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是目前在许多地方的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的歌曲。这首歌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孩子因沉重的学业负担而造成的厌学情绪。有资料显示,全国约半数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
  去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大型调查,对6岁至14岁的城乡少年儿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小学和初中生每天写作业时间、在校学习时间及睡眠时间等三项客观指标,了解少年儿童的学习时间和课业负担。
  统计结果表明:小学1至3年级中有67.2%的城市少年儿童和45.6%的农村少年儿童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30分钟);小学4至6年级中36.8%的城市少年儿童和26.3%的农村少年儿童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60分钟);20.6%的城市初中生和20.1%的农村初中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5小时)。此外,这些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也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由此造成有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的占8.2%;7小时的占12.6%;8小时的占26.1%。
  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仅占10.7%。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
  为了更形象、具体地了解中国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安排,笔者摘录了浙江某中学学生一天16小时的作息时间:

               

 05:50-06:05  早 操  14:00      预 备
 06:05-07:00  早自习  14:10-14:50  第一节
 07:00      早 餐  15:00-15:40  第二节
 07:50      预 备  15:50-16:30  第三节
 08:00-08:40  第一节  16:30-16:55  活 动
 08:50-09:30  第二节  16:55-17:30  第四节
 09:30-09:50  课间操  17:30      晚 餐
 09:50-10:30  第三节  18:20      预 备
 10:40-11:20  第四节  18:40-19:30  第一节
 11:25-12:00  第五节  19:40-20:30  第二节
 12:00      午 餐  20:40-21:20  第三节

      

这样算下来,学生一天上了13节课,从早上5点多到晚上10点16个多小时团团转。坐在教室的净时间是9个钟头。

            

尽管目前从许多学校的总结中都能读到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这块内容,但了解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后,你觉得他们还有精力去搞素质教育吗?

            

那么,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从何而来?

          

有一个例子,某重点学校去年招收新生,为了涵盖素质教育这一项,学校吸收了部分有特长的孩子,如书法、画画、跳舞、弹琴、朗诵、游泳、体操等等专长生,他们或者在市比赛中拿过奖、或者参加着业余文艺团体、或者是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小主持,总之可以为该校素质教育成果添光加彩的。而这些学生进校后,并没有比其他同学多出一丁点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专长,反而因为课业负担的加重而渐渐地在放弃。

对于学校来说,孩子过去的辉煌、业余时间付出的辛苦等都是校方素质教育的巨大成功。这无异于不劳而获的行为。更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某个孩子有演出或有比赛向老师请假时,校方却是百般阻挠。真是“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中国孩子的素质教育是在时间的夹缝中生存的,这个生存的夹缝还要克服孩子贪玩的天性。难,难,难!中国素质教育没有领到时间通行证。

 

二、观念:让孩子不能爱我所爱

            

喊了半天的素质教育,在时间上却并没有放行,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上的问题。

             

2000年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减负”热潮。旨在给孩子们减轻课业负担的想法原本以为会大快人心,不料想却是喝彩寥寥。可以不夸张地说,“减负”给教师、家长、学生带来的是更多的无所适从。在那几个月里,正逢初三学生迎战中考、高三学生准备一搏命运的关键时刻,在减负的“风头”上,有些学校不敢触电,结果是学生的作业少了,平时每周一次的小测验也取消了。此时最心急如焚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但相比较而言,老师比家长要少一些切肤之病。那段时间里的家长可算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很多老师已不敢给孩子补课,生怕保不住饭碗。胆大且对路的老师一下子在市场上脱销,大量“病急乱投医”的家长只好退而求其次,于是家教大学生就成了抢手货。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他们中许多人没有教学经验,更没有准确猜题的经验,所以这一届的毕业生家长平添了些许遗憾与无奈。

                

另外还有一个学校仿佛隔世,问那里的学生“减负”前后你觉得有何变化?他们回答:毫无区别。功课还是那么地多,睡觉还是那么地晚。“减负”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道语文考试题。原来那一次语文单元测验,其中有一道20分的考题就是“请你谈谈对‘减负’的看法”。评分因为没有标准,老师也前所未有地宽容,只要写满100个字都算说了真话,都可得高分,结果皆大欢喜。学生们说,“减负”真好,要是以后语文考题都这么简单、评分都这么松就好了。“减负”对于他们是一次实实在在地可以骄傲地向家长报捷的机会。

               

这次“减负”似乎是碰上了个软钉子,老师、家长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的观念一下子扭不过弯来。而笔者发现,每一次的“减负”都是“加负”的前奏。没有媒体对“学生书包太重”的呼吁,就不会有现在学生愈来愈重的书包;没有媒体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呼吁,也就不会有愈来愈多的课业负担。原因何在?就在于每一次都在提醒老师和家长,这个社会上还有比你学生、比你孩子更重的书包、更辛苦更不知疲倦的人,你要想与他们抗衡,你还需加倍努力,因为优胜劣汰的竞争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共识。

            

现在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在不断攀升,考上高中算得了什么,你得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有何稀奇,你得进入重点大学。如果考不上重点,老师没面子,家长见不得人,连不懂事的孩子也尝到了矮人一截的滋味。所以,将课堂文化进行到底吧!

                      

据报道,最近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举办的科技月活动中,出现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小小“发明家”中,竟有六成以上是平日的“小淘气”。继红小学的老师在统计时发现,那些较有创造性、制作比较精致的小发明,60%以上是平时较“调皮”孩子制作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多中等。五年级一名男生,在学校淘气出了名,可他在老师指导下,用塑料饮料瓶、电池、小发动机等材料,设计制作了一个电动潜水艇,被学校送到区里参展,受到好评。为什么“小发明家”大多在“小淘气”中产生呢?继红小学副校长石磊分析说,很多平时我们认为淘气的孩子,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较强。如果单纯用学习成绩衡量,他们有的也许算不上好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要给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
  继红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正在转观念,但我难以肯定他们确实已给孩子们留出了空间。而其它的学校呢,他们恐怕连转变观念这一步都没有做到。
  观念上的障碍,让很多孩子不能真正地爱其之所爱。

 

三、应试教育:过独木桥

                

不要以为中国家长都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片刻不停地埋头学习的,其实最心疼孩子的还是他们的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起早摸黑地学习,深更半夜哈欠连连地还在挑灯读书,他们的心里在流泪:孩子,不是爸妈不爱你,才让你受这样的累。现在辛苦一些,考上一个好大学,你的面前就会出现金光大道的。到那时再享受好吗?

        

看来,横亘在观念面前的是实际存在着得“应试教育”。万众抢走高考“独木桥”,过去了则海阔天空,过不去那便是水深火热。据上海市杨浦区政协日前所作的一份有关调查表明:上海市30岁以下的年轻父母四成以上希望子女将来拥有博士学历,希望子女拥有硕士或大学学历的分别为26%21.4%,而现实情况是,即使用扩招和多种形式来发展高等教育,至2010年仍有8成以上的同龄人因各种原因将无法进入大学校门,期望和现实的反差给中小学生带来的除了压力还是压力。

                 

一向关注学生问题,新近刚推出《中国高考报告》的作家何建明就高考热度有增无减的现象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考试的重视是我国一向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至今,尤其是农村更是根深蒂固。家长把上大学作为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当然会在孩子身上“押宝”。城市里的家长更清楚就业形势的严竣:孩子上不了好的大学,就不会有好的工作。他说,对每一个家长而言,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家里这一个考生,不管录取的比率是50%还是70%,他们都会忧虑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可能在未被录取的那一部分里面。更何况录取人数的增加意味着竞争重点院校的人数也增加了,对孩子寄予很高希望的那部分家长能不焦急吗?

                            

现在即将高考的学生面3+X更是压力重重。原以为“X”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学生却反映“X”是个未知的“无底洞”,需要复习的范围更广。不知那些好心制定政策的人,当初是否想到过这一点:换来的选择自由,却还要付出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有的学生有强迫症状,明知自己不该做的事,却不由自主地去做;明知自己一道题已经做过了,但还是强迫自己一次次去做,一次次去检查,这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严重的甚至只能退学。
  曾经听过一次报告,会上专家们提出,现在外国人已经瞄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纷纷招收中国留学生,教育产业资金流失严重啊!当时我深深地为之痛惜,然而转念一想,却也徒生些许无奈。为什么我们的用人体制不能像西方有些国家那样,义务制教育完成后先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缺什么再上大学补什么呢?当然这不是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关节点,但它牵涉的面太广太广,在此不作赘述。

               

回到素质教育上,学生的考试压力不解决,很难保证他们还有心思去搞什么与考试离得较远的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在中国,可能吗?

 


相关篇目】                                                    

  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全)

  资源链接:何建民获奖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

  本站随笔:说教育的“异化”

  本站教育随笔

 
 


 

 

 

欢迎您,第

位访客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