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释 题
“方格”:教育的应试体制对教学的限制、束缚。“圆融”:圆满、融通(通达事理)。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律。
“方格之内的圆融”:在应试体制下游刃有余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位大学教师的可贵的反思。
要在“方格”之内求“圆融”,必须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
1、“语文素养”
尽管“语文素养”是新课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含,但至今尚无一个权威性的确切界定。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
|
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巢宗祺先生的界定)
“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必然使语文教学增加许多不应有的“额外负担”。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给它界定时不能无视“语文的”这个限制语的存在。
“语文素养”大致的边界:
① 必要的语文知识
② 较强的语文能力(包括敏锐的语感)
③ 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
④ 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
⑤ 较宽的文化视野
在上述构成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读、写、听、说诸项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弄清楚“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涵义,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上,就是要瞄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核心目标,以“阅读教学”为“抓手”,实实在在地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2、工具性、人文性
我国语文教育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目的,说白了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是不是还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这个问题,实质上仍是过去的“文道之争”在新词语包装下的现代翻版。
从195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等根本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工具论”的提出,并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反映在1963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
我为什么不大赞成这种旷日持久的“两性之争”,甚至不大赞成现在重提“工具性”?
新课标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权威性总结”,基本上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虽然还有人反对“两性统一”的提法)。有趣的是,争来争去,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上:文道统一。当然,不同还是有的,那就是“道”的内容“现代化”了。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语文课怎样上才算体现了“两性统一”?
“两性统一”不是两种属性等量齐观的相加。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
两者互相依存,如同刀和刃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剥离。但是,从现在不少谈论语文教学的文章和某些展示课的倾向看,恐怕已不是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而是“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语文课怎样上才算体现了“两性统一”?
举例:我教《谈骨气》……
这个教例说明了语言学习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操练,它和人文、思想教育的统一本来就是语言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语言是工具,但不同于一般的纯物质工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工具;它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用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工具。
我想象中一堂比较完美地显示“两性统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
语文教学忽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忽视两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结果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败俱伤。
3、师生对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本是后现代阐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把它移植到语文课程中来。
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师生互动形式是“谈话”。“谈话”与“对话”虽只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对话的最大特点是:
①师生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
②对话各方完全平等;
③教师可以预期对话的结果,但没有预定答案。
谈话:“提出问题”,对话:“提供话题”。
“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①思维空间大,有时候整整一堂课只有一两个话题;
②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是回答问题,故“答案”意识淡化;
③教师和全班学生都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对话,同时双方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话中的差异,因此对话获得认识往往是多元的。
对话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到来意味着“敲响‘教授时代’的丧钟”。
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尔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
营造对话氛围——使对话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②
组织对话过程——使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③
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④
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使对话过程成为有效率的师生对话互动过程。
4、训练(语文训练)
对“训练”的误解;最大的问题是把训练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和学生个性发展对立起来。
什么是训练?从训练的语素构成看,“训”,指教师的指导;“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
构成“训练”的三个“要件”:1、教师的指导:2、学生的实践;3、师生的合作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语文教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训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症结所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看,也只有在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才有可能实现“两性”的真正统一。
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这一特点只有在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语文训练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要提高语文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我坚持认为:灵活、高效的语文教学,只能是灵活、高效的语文训练的结果。
结束语:“方格”之内求“圆融”——戴着镣铐跳舞(我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