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历史瞬间>《人民日报》历史记录>社论:为什么要整风?(1957.5.2.发表)-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撰稿:《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网 本站编辑转载 | ||
(点击:返回前页) |
再一方面,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同它们的知识界,在目前整个社会生活的大改组中间,还不能适应或者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还需要一段很长的继续自我改造的时间。在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和以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政府,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还免不了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经指出,在基本制度适合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处在“数量变化”阶段的矛盾,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而且,有了正确的制度,还需要正确地运用这种制度,还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所有这一切,都会在人民内部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矛盾,特别是领导者同群众之间的矛盾。既然我们还缺乏经验,显然就不能不在这些方面遇着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任务。
对于这种形势,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可以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盲目的、不自觉的、绝对的态度,就是片面地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一致,片面地强调领导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否认或者不重视人民内部的客观存在着的矛盾,否认或者不重视领导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
另一种是自觉的、分析的、自我批判的态度,就是既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的统一和一致,又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的矛盾,既肯定领导工作的成就,肯定一定范围的集中的必要,又肯定领导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的存在,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扩大民主生活、扩大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
前一种态度是形而上学的态度,后一种态度是辩证法的态度。采取前一种态度,就会在领导工作中发展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倾向,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发展为贵族化和专制主义的倾向,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发生某种停滞、硬化的现象,就会使我们在人民内部的矛盾表面化的时候惊慌失措,把它误认为敌我之间的矛盾,误用对待敌人的方法去对待人民,从而使人民内部的矛盾具有发展为对抗性矛盾的危险。采取后一种态度,就要求同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倾向进行经常的斗争,使社会主义社会经常保持生动活泼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对人民内部的矛盾经常保持清醒的、客观的、富有预见性的态度,要求严格地区别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敌我之间的矛盾,让人民有不同的意见敢于自由发表,能够自由讨论,使人民内部的矛盾容易经常得到及时的、正确的解决,而不至发展为对抗性的矛盾。
党中央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完成的条件下进行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就是要全党学会用第二种态度来对待新的社会形势,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全党自觉地把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把我国的政治生活、把我们整个国家引导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道路上去。
我们党的工作已经得到伟大的光荣的成就,这是不能怀疑的。从整个来说,我们党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这也是人们所不能否认的事实。但是领导者的任务,不是陶醉于已得成绩的歌颂,而是随时发现地平线上的新事物,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步骤。我们面前有很多很多积极的新事物,但是也有消极的新事物。这些消极的新事物,就是党内许多同志对于新的社会形势不自觉,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已经在我国历史舞台上代替敌我矛盾而居于主要地位的事实不自觉,他们不懂得或者不善于严格地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因而不能够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在革命胜利以后,党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倾向有了新的滋长,许多同志喜欢采取单纯的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处理问题,对于名誉地位和形形色色的特权表现了很大的兴趣,而不愿意深入群众,同群众同甘共苦,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其中有少数人竟至沾染国民党作风的残余,不把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少数民族的群众看作自己人,不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如果他们说了不满意的话就对他们采取打击办法。这种恶劣的情况虽然是少数,但是如果不坚决地加以改变,那末,人民的利益和社会主义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就要受到损害,我们就不能把一切积极的力量都调动起来,甚至某些积极的力量还要变成消极的力量,而我们的国家也就无从走上生动活泼的发展道路。很明显,我们党决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我们不但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克服党内一部分同志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倾向,而且要使全党对于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新的社会形势获得自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规律获得自觉,要使全党进一步加强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发扬同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要在全国采取扩大民主生活、扩大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使领导者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变得容易发现和容易顺利解决,使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感觉到有充分的自由、平等和主人翁的感觉,这样,他们就会更容易地脱离旧时代的影响,更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
领导者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脱离体力劳动。要使国家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同工人农民的体力劳动完全互相结合起来,在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下还不能够做到。但是这决不是说,现在不能够或者不应该把他们的脑力劳动同工人农民的体力劳动之间的鸿沟打破。党中央的指示要求各级党政军领导人员,首先是党内的少数领导人员,凡能多少从事体力劳动的,都用一部分时间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体力劳动。如中央的指示所说,这将使领导者同群众打成一片,使人民内部的关系面貌一新,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老爷架子,大大减少。
大家都可以看到,彻底实现党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不但将使我们党同全国人民群众的联系大大巩固起来,而且将使我们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大大地巩固起来,使我们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大地巩固起来。
因此,跟1942年的整风运动保证了我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一样,目前的整风运动将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保证我们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富强的、先进的、生动活泼地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站编后】 把理论说圆了,这是不太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情况下。 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有如此著名的句子很适合评价这篇社论:“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这一名句后来也被中共鼻祖之一列宁引用。这就是说,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篇社论理论脱离实际之处起码有二: ① 社论说“从整个来说,我们党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这也是人们所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这样吗?诚若是,为何要“整风”?为何社论不止一次指出“许多同志……”?“风气”,若不是整体倾向、大多数,何言“风气”?整顿已形成的某种不良风气,才名曰“整风”。所以,“整体上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这是脱离实际的说法,与“整风”之举是自相矛盾的。 ② 社论多次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让人民有不同的意见敢于自由发表,能够自由讨论”——说得很好,但做得如何?即便如今坚持“反右是正确的,错误在于‘扩大化’”——那么,什么叫“扩大化”呢?不就是把“人民内部矛盾”扩大、混同至“敌我矛盾”吗?而且“扩大化”了99%以上!这难道还不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典范吗? 其它,暂不一一分析评说了。 一篇脱离实际的社论,实践结果显然:“整风”没整成,泡汤了,转为“反右”了;“三风”从此日甚;即便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反右“带来一个缺点,就是大家不敢讲话了”——如此结果,对照这篇社论中的“理论”来看,难道不是脱离到爪哇国去了?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 |
(点击:返回本文前页)
【下一篇】〈附〉5月8日-6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了13次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统战部、国务院第八办公室联合召开了25次工商界人士座谈会……
【延伸阅读】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