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留言板 |日记平台

   导航>首页>陋室斋>转载-“父子协议”动摇传统亲子观

| 您好!今天是

-----------------------------------------------------------------------------------------------------------------------------------------------------

“父子协议”动摇传统亲子观

 

                          (2003年03月10日 09:27)
      
            
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3-03/10/content_979918.htm/广州日报


“父子协议”内容条款:

 
  
第一部分 (儿子)郝丁要承担的责任:
      1.自力承担受高等教育的经费;
      2.自力谋业,自己创业;
      3.自力结婚成家;
      4.自己培育子女。

  
第二部分,(父母)郝麦收、孙子芳要承担的责任:
      1.养老费和医疗费自我储蓄;
      2.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的自我料理;
      3.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
      4.回归事宜的自我办理。

 

 

者日前来到天津,敲开了郝麦收的家门。这位天津市社科院59岁的副研究员,6年前与他的独生儿子郝丁签订的一纸“父子协议”,经媒体曝光后,他成了名噪一时的“另类”。


  在中国传统的亲子观念看来,这份协议无异天方夜谭。有人说,郝麦收脑子有病。第一个向这份协议发难的是郝麦收年近80岁的父亲,老人把他平日里认为最孝顺的这个儿子,接连告上了法院、老龄委,走哪都是一句话
:“老子育儿子,儿子养老子,这是几千年的老规矩,你要把它破了,了得?”


  郝麦收说,6年前当他对属龙的独生儿子的不思进取一天天失望的时候,他开始反思: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他看到,身为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家庭无限期的依赖,是阻碍儿子自立成长的最大陷阱。他还看到,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正在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四二一”式的父辈与子辈倒三角的家庭结构,已经挖掉了“养儿防老”的基础。


  
他的儿子是不是亲生的?

 

郝麦收说:“那份协议是这场革命的一次实验,我们要与子女共同成长。”成长的艰难对于年近60岁的郝麦收来说,更多的是孤独。实验一开始,他不仅遭到了来自儿子、妻子、父亲的冷遇,更被外界视为笑柄。甚至有人四处打探,他的儿子是不是亲生的。


  而郝麦收是认准的道死不回头。他写文章,办讲座,开通“人生热线”电话,以各种形式向社会阐述他的亲子观。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他的观点。


  成长对于儿子郝丁来说,是另一种艰难。他说:“我从20岁开始接受一个角色的转换,由原来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娇儿,突然间转成为一个要承担很多责任和义务的社会人,那种痛苦近于崩溃。但最后,我获得了新生。我感谢我的父亲。”


  谈及那份“无情”的“父子协议”,郝麦收说:“那份协议实际上是一份契约,我与儿子签订的那份协议并不是简单表明我们谁也不管谁,而是在明确两代人的责任、权力和义务,从而形成家庭关系中积极的契约互动。契约是最低的道德标准,我们遵守契约就是有德,有德才有情。我们对亲情应该有现代化的视角。”


  在与郝丁的交谈中,记者再三地想知道,他的父亲与他这种看似冰冷的契约化的沟通方式究竟在他的心里有没有留下一种看不见的隔膜?


  郝丁坦言,最初,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恨他的父亲,他以沉默来表达他的怨恨。然而,当他不止一次在深夜回家,看到一直坐在沙发上等候他的父亲不知觉中睡着的样子;当他经常在自己的床头上,看到父亲悄悄地从报纸上为他剪下的各种招聘广告资料;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终于步入良性发展之后,他开始体味到看似冰冷的那纸协议的字里行间深藏其中的父爱。


  有人给郝麦收写信说:“你和儿子订一份这么‘硬’的协议,等你们老了之后,儿子真不管你们了,你们的晚景该多么凄凉!”

 

  养老问题自己搞掂


  郝麦收理解人们的担心,他说
:“养老问题自己解决,并不意味着不要亲情和孝道。”郝麦收是个孝子,他在与儿子签订双向自立协议的同时。他为父母聘请了照料他们生活的家政服务员,老人生病住院时他陪护在旁,他还对老人的身后之事作出了承诺。

 
  6年来,儿子郝丁透过他与父亲签订的那份协议,懂得了越来越多的东西。他说:“尽管有那份协议,我依然
不会放弃我对父母应该做的。而且因有这份协议,我更敬重我的父亲,因为他给了我一种现代社会为人父、为人子、为一个人的重要理念,那就是‘责任’。”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


又是一份“父子协议——

 

               大学生与父亲签下“无情”协议

 

  《今日早报》报道浙江一对父子签订了一份“无情”协议,内容如下:

 

一、每年的学费1.6万元由甲方支付年均1.1万元,乙方通过奖学金或其他形式承担年均5000元。甲方在首年预付5000元,由乙方在四年学习期满后退清。

二、乙方若在杭州商学院超出正常就学范围的一切费用,只要属于提高促进学习方面的经费(以书面凭据为证),均由甲方支付。但不包括单科成绩不及格补考、学习用具保管不善失窃或人为因素损坏等。

三、乙方若能在毕业后直接考取研究生,甲方将退回或奖励乙方2万元。

 

乙方名字叫朱某,是杭州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金融02丙班的学生,甲方是他父亲,一个在一家私人建筑工地里帮着管些事务的下岗职工。这是他跟父亲之间签订的一份大学四年学习费用的协议书。签订这份协议的初衷并不是因为父子关系不好,而是家境困难(全家年收入1万多一点),及在填报志愿问题上儿子有违父亲意愿对其实施的“惩罚”。但事实证明,这一纸协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年朱某获得了学校的二等奖学金3000元,他的自立精神得到了师生亲友的交口称赞,他自认为已从一个天性懒散的人成为了一个节俭刻苦、勤奋上进的人,老师则说他成熟多了。


评论:【人民网】 父子协议的积极意义

 

这则父子协议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让位给契约关系已有了先例,这种让位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重亲缘关系轻契约关系的国度来说,其显在意义在于:

 

第一,规则意识能得以确立。国人一向看重人情,在事关原则问题的处理上,常会受到感情因子的困扰,往往让一个“情”字和了稀泥,以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所出示的题意一样:感情的亲疏常常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所以国人习惯上将“大义灭亲”视为清官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揆诸历史,有几人当得起这样的清誉呢?上述这则父子协议派生的规则意识不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吗?

 

第二,责任意识能得到强化。既然在协议上签了字,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在心,便懂得节约,便知道以自己的劳动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报道说,朱某很少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外面玩或者打游戏。除了学习用品,不该花钱的地方他几乎从不乱花,一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他尽量不买。他知道父亲挣钱不易,他要对每一分钱负责;他明白自己的签字意味着什么,他要对这份父子协议负责。从媒体上经常看到大学生生活奢侈的报道,究其原因,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意识。哪怕父母亲卖血供其读书,他照样浪吃浪用,因为他不想为父母亲负责,不想替家庭负责。这样的人,毕业后走上社会,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吗?

 

第三,信用意识能得到培养。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也可以说是信用社会。由协议所表征的契约,其核心精神就是信用。通常,人们只看重交易双方或者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信,并不将家庭内部亲人间的诚信问题当一回事。其实,这种认识有偏误。我以为,讲诚信首先就要从家庭内部讲起。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细胞,如果亲人间都不讲诚信,焉能对别人讲诚信呢?切不可忽视在亲人间信用意识的培养。

 


相关链接】                                                    

  我只养你到18岁


                          【到“陋室斋”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