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留言板 |日记平台

   >教育理论>教育科研热——隐含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 您好!今天是

-----------------------------------------------------------------------------------------------------------------------------------------------------

    

        教育科研热——

  隐含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来源:2005年1月8日《中国教育报》/徐吉志 李 霞


   一、一些学校打造学校品牌的一条谋略,醉翁之意不在酒

 

  当前,一些中小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确是一番令人可喜的景象,但也不否认,这其中也确有一些学校搞教育科研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更多地是把教育科研视为打造学校品牌树立学校形象的一条谋略。他们把兴趣和精力用于课题申报,若课题申报获准立项,就忙着为应付课题的检查与验收精心包装所谓的显性成果。有的学校还邀请众多教育“名人”、“大腕”参加课题论证或课题鉴定,一次小小的课题研讨会往往会被策划成盛大的节日,一篇课题报告硬要挤进教育大词典或出版发行。其实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真实、可值得推广的东西呢?教育科研就这样渐渐远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正在变味。

 

  二、迎合上级或领导口味,缺乏惟实性,带有唯上投机性质

 

  时下,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也正在成为众多普通教师的崇高追求,但也不否认,不少教师尽管在热情地搞教育科研,然而其宗旨和兴趣并不在于使教育和教学获得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学生素质获得一些实质性的提升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功利性的需要。如一些省市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把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作为硬性条件和优先条件明确提出来,这反映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现代意识和远见卓识。于是许多教师便想尽办法去发表论文,以捞取晋升职称的“资本”。在他们看来,教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个凭证,是换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为此他们非常注意迎合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的口味,他们的科研往往缺乏唯实性,却带有突出的“唯上”投机性质。这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宗旨更是相悖的。

 

  三、不少学校承担的是子课题,很少有自定的课题,脱离实践

 

   教师搞教育科研必须源于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只有当他们面对实际教育问题,却无现成的、可以直接引用的东西,而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审慎地对教育教学情境、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察和反思时,才会投入到研究之中,以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从目前一些学校承担的课题看,不少学校承担的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还有有关管理机构确认的课题,却很少有自定或自为的课题。

 

  于是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课题研究不是全校教师的共同参与,而只是课题组几个人的事,课题研究不是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而是在教育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研究的结果不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而是一堆不甚严肃的论文、著作的发表……造成了只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如果长此下去,教育科研将会误入歧途!

 

  四、抽掉被引述、复述、转述的“西方传统”,剩下不多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如此。但若我们冷静地审视一下中小学教育科研,就不难发现:假如从中小学的科研成果中抽掉了被引述、被复述、被转述的“西方”或“传统”,剩下的即使不是虚无,也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存在,真正属于研究者自己的创新性的观点或见解少到近乎于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有教师急功近利的原因,有教育体制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学术规范也误导着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性的实现。传统学术规范对考证、转述、解释的片面重视,迫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写论文时不得不注重“理论的包装”,牵强附会地罗列一些自己也不甚明白的理论,使用精心考虑过的词汇来掩饰自己文章的空洞或论证的薄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对创新性的追求,造成了教育科研创新性的丧失,贬低了教育研究的真正威信,扼杀了教师研究的内在动机,成为当前制约教育科研健康发展的一大致命症结。

 

  五、人们常说春华秋实,可好些教育科研课题却华而不实

 

  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件远离喧嚣甘于寂寞的事,真正的科学研究,其过程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教育科研也是如此。但目前不少教育课题实验,无论其过程如何,结题报告总免不了“取得了预期目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之类的“专家鉴定”。人们常说“春华秋实”,可我们的好些教育科研课题却“华而不实”。由于评价的异化,导致了许多学校或教师不去倾心研究活生生的教育事实,只为结题而研究,这样的教育科研,其实用性、科学性何在?无论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中国的陶行知,都是公认的一流教育家,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教育科研课题是谁给下达的又是谁验收合格的

 

  为了孩子和未来,为了教育科研真正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呼唤陶行知所倡导的“真教育”,让实事求是之风回归教育科研。这,当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相关阅读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行为反思

      会诊课改新课堂(系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现象分析

 

                         【到“语文教育”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