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应学俊:教育科研方法述略(讲座稿摘要) | | 您好!今天是: | |
![]() |
|
教 育
历 史
时评杂谈
![]() |
安 徽 / 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 发布:2004年发布/2014.10.29.更新 |
【说明】本文原为讲稿摘要,几年前应一些同行要求在本站贴出后,国内多家教育或学校网站转载,点击量数万。一份几个小时讲座的摘要谈不上什么“精彩”,许多实例、讲述无法呈现,但却引发了不少关注,它恰恰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有时它比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大概是这样吧? |
提 要 |
● 研究什么? |
||
3 测验法 |
8 实验法 |
||
● 有哪些研究方法? |
4 行动研究法 |
● 关于教育叙事 |
|
1 观察法 |
5 经验总结法 |
|
(可点击提纲,选择浏览) |
§ 研究什么?
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但掌握研究方法很重要,否则无法研究。在一切学习中,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 、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是大量的。如“关于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举例。)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举例。)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介绍本人拙文《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再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举例。)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例如: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从语文教学的弊端出发,从外语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 的教学方法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有效因素,探索创造出“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等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 怎样进行研究课题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相关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
① 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该课题或类似项目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② 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
③ 以自己和他人的实践经验为参考,预计本课题的实践价值,能解决教育的那些实际问题等等。
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否则不仅我们的研究无法站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起点过低,而且很可能是重复的无效劳动。(举例)
具体来说,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从上述基本前提出发,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比如,以理论为主还是以实践为主等。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如在理论上、实践上预计有哪些突破,等等)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开展这项研究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预期表现形式有哪些?
在“课题论证报告”、可用于填写课题的“立项申请书”或科研论文的开篇、前言部分,得将如上的考察和研判写出来,写清楚;一般大约在500字左右即可。(课题论证的例子,可以参见这份省级《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申请书》,点击这里下载浏览)
§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等等。
在一个比较正式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综合、交叉用到至少两种以上方法。仅用一种方法完成一个研究任务或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便于理解各种方法,我们做分别介绍。
作为教师、业内人士,对这些方法是很容易理解的。主动地、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懵懂中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做研究,或者说搞科研,必须理性、严谨、计划性更强。否则,难有成果。
1、观察法
这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必须用观察法进行研究——不论在开始抑或全程。对于研究问题来说,“观察”永远是极其重要的,有观察才会有思考,有观察才会有发现……我们现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这个道理。不会观察的人,永远与研究无缘。“观察”是一个调动人的全部感觉器官和思维的行为过程,观察不仅仅是“看”,观察必须与思考须臾不离。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跟踪一个班级数年,拍摄了许多录像,使他的研究具有充分的论据和实践支撑,从而也更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和权威性。
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之一 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对这些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自然也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1.3 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1.4 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
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性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两部或三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
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1.6 规定统一性标准。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1.7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新的研究课题或子课题。
2、调查法
用调查法,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才能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 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 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 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 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 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 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 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 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 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 处理方案。
(10) 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 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 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
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
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
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机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
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佐证、确认。在对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慧、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的有效样本的关键。
(未完,点击这里:紧接下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4-12 编辑发布 / 2019-02-28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