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导航>首页>陋室斋>应天常教授论电视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人:请净化你的语言

| 您好!今天是

-----------------------------------------------------------------------------------------------------------------------------------------------------

 电视节目主持人:请净化你的语言

  

作者:应天常 应 炜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9-12 13:06:00)

 

中国首位电视主持人沈力

  年逾古稀,业界楷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考察当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现状,仍存在大量的语用混乱、语用失范的现象:

          

一、语用选择呈现低俗化趋势

       

在一些地方台,有的节目主持人喜欢嗲声嗲气地用港台腔说话,一些主持人语调油滑,充斥低级趣味的调侃,抓住一个话题胡吹乱扯,随意发挥。虽然词汇的变化体现语言发展,但现在一些主持人对社会上出现的新语汇不作分析,不作取舍,甚至热衷于用那些反映某些落后意识的词汇。当我们在节目中听到诸如“款爷”、“小蜜”、“富姐”、“老公”、“大腕”、“二把刀”、“土老

冒”、“发了”、“酷毙了”等流行语汇时,我们对大众传播媒介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如此导向感 到惊讶,对主持人语言的质量和节目品位受到如此肆意破坏感到忧虑。在有些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广东),有的主持人竭力表现肤浅、脆弱的方言优越感,至今坚持使用方言,这不仅违背大众传播必须“符号共享”的基本规则,而且这些方言与浅俗的语言格调混为一体,使这一地区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呈现一种低俗化、庸俗化的单向变异。

 

二、外语词、方言俚语渐成时髦

 

大众传播的语用原则之一,是必须注意择词用语的社会兼容性,外语词汇、方言俚语的流行直接违背了这个原则。普通话语汇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却成了方言俚语的展览。似乎不用方言俚语就不生活化,就不口语。比如北京地区一个时期在青年人当中以“份儿”作为词素构成的新词语很流行,什么“够份儿”(够派头)、“跌份儿”(丢脸面)、“戳份儿”(显示派头)、“长份儿”(地位提高)、“拔份儿”(显威风)、“叫份儿”(挑战)等等,有些节目主持人竟用到节目中来了,这类不为受众理解的方言俚语的无节制使用,简直是故意制造语用混乱。

 

另外,一些节目主持人缺乏本民族语言的自豪感,偏要在口语表述中夹带几个不伦不类的外语单词,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打开收音机常常是“OK ”、“Yes”、“Bye-bye”、“Cool”不绝于耳,比如“他是一个好青年”,他们会这样说:“他是一个非常OK的靓仔!”如果说他会表演,广州的广播就可能说他会“做骚”(Made Show),这些表现出的只能是崇尚洋化的肤浅和贫乏。

     

去年我们看到曾志先生的一份调查材料,他介绍:

       

湖南某频道有一档《娱乐急先锋》的节目,主持人每次在节目开始时都要这样说:“showbie,showbie,always showbie ...”,语调怪异,语速极快,它的意思是“娱乐新闻、完全娱乐新闻,欢迎各位收看”,主持人神采飞扬,但不少观众看了觉得恶心、腻烦。

                

江苏某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常在节目的开场白中这样说:“欢迎收听Talking show —— 谈话节目!”好像不夹上“Talking show”(脱口秀)这个英语单词就没水平似的;有一家经济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这样说:“索尼PC将投放市场……”、“权威人士预计今年GDP的增幅将达到10%……”——这么说不是自我炫耀,就是无视受众的存在,就当今全民文化水平而言,究竟有多少人懂得“PC”是指“个人计算机”、“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呢?

         

我们的语用混乱到如此地步,一些外国人大惑不解,英国的一家报纸针对中国“洋泾浜”和方言俚语盛行的现象,“制作”了一则“小幽默”:

       

“大款拍拖,最喜欢的是带小蜜去卡拉OK歌舞厅参加派对,喝的是XO,要不了多久他们就OK啦……”

     

——这真是辛辣的讽刺!

       

三、语言萎缩,语法、语音混乱

电视主持人一瞥

  

湖南卫视主持人李湘

          

南京广电主持人大刚

 

 

福建电视台主持人郑苏

 

 

四川电视台主持人李晓夏

 

 

伊拉克电视台主持人

一些节目主持人语言萎缩,语汇“库存”枯竭,说起话来总是那么几句模式化的惯用语,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请为他热烈地鼓掌”等等,提问总少不了“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考虑的”、“请谈一谈你的感想”之类。实在“没词儿”了,有的就把流行歌曲、低质电视片、胡同口、大排档、港台“搞笑”节目主持人的胡说八道当作可以发掘的“语言资源”,把好端端的中国话搅得颠三倒四、别别扭扭,到了不堪入耳的地步。

 

比如一位主持人本要说某位选手“回答得很好”,却偏要说他的回答“哇!真是好得一塌糊涂”;自从台湾艺人凌峰在某次晚会上说了一句“我的脸长得很中国”,于是,“很青春”、“很另类”、“很文艺”、“很生猛”、“我同他的关系很私人”等等都出来了;自从有了《非常男女》节目,于是“非常经典”、“非常哲学”、“非常档案”、“非常白领”、“非常铁”等等都冒出来了。“非常”、“很”这类副词一直不与名词搭配的语法规则,由于盲目趋时附会的文化心理,就这么忽然被一只无形的“手”打得粉碎。

 

口头禅是语言的痈疽,但一些节目主持人的口头禅很顽固,说起话来“那么”、“然后不离于口,据一位叫佟维功的听众统计:1997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转播新加坡女排大奖赛,50分钟内主持人说了79个“那么”;同年6月13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七彩假日》主持人20分钟说了97个“那么”。这位受众愤然写信给《中国电视报》说:“‘那么’不绝于耳,简直不能忍受。”

 

此外,主持人用错了词、读错了字音等等“语言污染”现象也很普遍,比如“凯旋而归”(“凯旋”已经“归”了)、“邂逅而遇 ”(“邂逅”就是偶然相遇”)、“正方兴未艾 ”(“方”就是“正在”)、“××首当其冲,率先到达终点,获得冠军”(“首当其冲”是“最先受到攻击与伤害”)等说法。最近在一家省级台又听到念白字,比如“一蹴(cù而就”说成“一就而就”;“莘莘(shen)学子”说成“辛辛学子”;“泰森皈(gui)依伊斯兰教”说成“泰森叛依伊斯兰教”等等——即使是国家台,把字音读错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媒介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语音是媒介的声音形象,在全国人民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示范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许多国家对此相当重视,不仅立法,而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早在1924年就成立了“正音小组”,后来更名为“口头英语咨询委员会”(简称“ACSE”),这个机构最多时曾礼聘30多位专家担任“正音顾问”,著名的戏剧大师萧伯纳就曾担任过这个委员会的副主席。他们规定,任何即将上岗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都必须先经过严格的语言正音训练。语言大师阿瑟·詹姆斯(“口头英语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桂冠诗人罗伯·布里奇、莎士比亚戏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罗伯斯顿伯爵等等,都为许多播音员和主持人上过发音课程。

 

我们的状况与他们差距不小。造成以上情况深层的原因是我国主持人语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没有经过必要的语言训练,许多广播电视台选择主持人只要有一张漂亮脸蛋、一个好听的“声线”就可以上岗,他们对语言在传播中重要性的认识很肤浅。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第一步没有跨好。许多节目主持人是从播音员转化过来的,他们觉得一时难以摆脱文字表述习惯的牵制,语言应用的适应性很难“一步到位”,于是很大一部分人很快走到了另一方面,即完全不受控制——他们突然“发现”担任节目主持人是很“轻松”的事情。其实,主持人的语用方式比“照本宣科”的播音创作困难多了。不仅受内容、时间、环境的严格制约,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思维与表达同时起步的,面对话筒、面对观众,一张口说话即抵达信息输出的“终端”,完全脱离控制,却又要对每句话负责。

 

现在随着谈话节目的普遍开设,话语表述的惯性使一些主持人已经无视“大众传播”的社会性、公开性,而以随意性表达方式将“生活言语”直接移植于广播电视节目,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他们将广播用语与生活用语完全混为一谈,甚至提出“越生活越好”的主张。这实在是一种“轻便”的办法。但是须知,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强调言语的“生活化”,并不等于给一切的“生活言语”发放通行证。当然,为了提高言语的易受性、亲切感,节目主持人应当注意辩证地处理直播言语与生活言语的关系,不仅不能回到“书面化”、“主持腔”的老路上去,而且要树立播出用语“口语化”、“生活化”的观念,在剔除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不规范成分的前提下,注意汲取日常生活口语的营养。在坚持语用规范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状态的语言既有积极的吸收,也要有坚决的扬弃,做到不媚俗,不奉迎低俗的视听需求——这是广播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广播电视节目最起码的审美要求。  


相关篇目】                                                       

  中国电视美女实在多/〖法〗蒙德威

 “美女天气预报”主编:不是色情是情色(图)

  星姐预报天气太风骚,为面争议减“色”不少

  论“废话”的语用功能    

 


 

 

 

欢迎您,第

位访客

   
 
  留言 给本站E-mail        打印本页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