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网站导航>首页>语文教育>李锡琴耕耘录>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

| 您好!今天是

-----------------------------------------------------------------------------------------------------------------------------------------------------

   

 

 

 

 

李镇西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片断赏析

 

 

 

 

 

 

 

 

 

 

·

  

本站按 有本叫做《细节决定成败》的讲企业管理的书很多人都看过。我们在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后,最重要的是把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学措施中去——此可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李锡琴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否还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善于发现成功的教学案例,从分析这些案例入手(不论是实况还是文本)这是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别人的课上得好,我们要能看出好在哪里,这本身就是需要研究的。殊不知,好的评论家分析家本身,往往就是现在的或未来的“高手”呢。

 

一、座位上的民主观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多功能演播大厅已座无虚席。

大厅的第一排横桌上放置着“嘉宾席”的标牌。

我不认识的嘉宾们纷纷到前排落座。

厅台上整齐地安置了9张条桌,大体每张能坐4个人。

来上课的学生鱼贯而入,走在前面的学生先后到厅台上的位置坐定。

走在后面的二十来个学生茫然地往台上台下张望,发现没有了自己可坐的位置。(这怎么办呀?该想个法子。我心里替组织者急起来。此时,见有人向嘉宾席走来)那人到嘉宾席前说:“对不起,请各位嘉宾到第二排就坐,把第一排让给学生。这是李老师的意思!”

等学生们一一坐定,李老师的观摩课开始了。

 

赏 析:

课后,李老师曾如是说:“因为座位不够,组织者先前准备只选40个同学来上课。这怎么行?这不是剥夺了另一部份学生上课的权力了吗?当全体学生都来到现场后,组织者又准备让学生坐在嘉宾的两侧,那又怎么行?这能体现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吗?我们的课堂谁是主人?是学生!所以,我提出了让学生坐在前排中间的要求。”

如果读者也能与我一样,亲眼看到李老师处理这一个看似小小的细节,你就会更深刻地领悟李老师关于“民主教育”的主张,更加明白李老师为什么把“民主教育”的核心作了这样的诠释:“如果说‘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李老师在这里正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他的民主教育主张。

 

二、导语中的阅读观

 

李老师这次上的是高一年级课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没有重点要求,只要能在阅读中体验阅读的情趣就够了。不过,在阅读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怎样才算把一篇文章读懂了?

生:领会了作者的本义,把握文章的中心,感悟其中的哲理。

师:回答非常好。但这还不算真正的懂了。真正的懂了,还应该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同学们看过电影《我的兄弟姐妹》吗?

生:(部分)看过!

师:你们哭了吗?

生:没有!

师: 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从中“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当你在文章中“读出自己”就是在欣赏作品。”

师:如果你在文章中读出问题了,这算不算读懂了呢?

生:(摇着头,齐)不算!

师:错!读懂了才能提出问题呢。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已经是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世间美的坟墓》……”

 

赏 析: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在“读出自己”时生出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中品味、欣赏作品;在读出问题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才气,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感受探索研究的乐趣。为什么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为什么不少语文教师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现在我们可以反省,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体验到了欣赏的和研究的乐趣了吗?语文课重要的不是学生从文本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李老师的阅读理念值得我们所有语文同仁借鉴。

 

三、授课中的主导观

 

在分别让全体学生自由诵读一遍和一位同学独立朗诵一遍课文之后,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状态。

师:粗读课文后,你们有没有想欣赏这篇散文的冲动?

生:(齐)有!

师: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小的时候,托尔斯泰听保姆或村妇讲,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后来托尔斯泰就真栽了一棵树,后来死后就埋在了这个地方,很有浪漫色彩。

生2:他的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是一种朴素美。
……

生3:托尔斯泰的墓很朴素,但也很丰富。

师:是不是托尔斯泰害怕别人盗墓才把坟墓修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而且修得那么朴素?

生3:不是,我说的丰富不是把物质方面的,而是指的精神内含。

师:(微笑着做颔首领悟状)哦!

生4:伟人都想不朽,所以不用华贵的墓来招人走近墓前。

师:同意!希望你以后为了事业不朽,不要修墓。(全场笑)

……

师:我也要发言,行吗?

生:(齐),行!

师:每当我读这篇文章时,每当我想像着托翁那朴素美丽的坟墓时,我就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诗句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春的野草。为什么托翁那只有一个土堆的朴素的坟墓,会引来成百上千的人来参观,而且“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我从臧克家的诗里就能寻找到答案了……

 

赏 析: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参与者,群体的合作者。李老师能把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很好地调动起来,这是他成功地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在李老师的课上,你既能感受到那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的教学进程,但你又绝对感觉不到他在课堂中有越步“雷池”的表现。在学生纷纷发言后,他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与口气争得学生同意后发表了对学生正讨论着的问题的看法,因为他是“导”而不“灌”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当有学生说“伟人想不朽”时,他用幽默的“希望你以后为了事业不朽,不要修墓。”巧妙地给予了纠正。而当发现学生用表达不太明确的词“丰富”来形容托翁的坟墓时,他又用“盗墓”进行归谬,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语言作了清楚的表达。……总之,在听李老师的课时,你看不到师道尊严者的形象,也听不到唯我是从的霸语,能看到的只是学生慈爱的长者,亲和的朋友。这样的师生关系,所营造的课堂氛围当然会是轻松而愉快的,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当然会更好地放

本稿来源:

《新风教育》2006年9月刊

开思想去思考、质疑、实践、探究。

李镇西老师曾说:“理念都是在细节中体现的。”从上面所述的一节课中的三个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是一个重理念更重实践的教育专家,难怪他放弃了教科所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教育第一线。

            


 

相关链接 相关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李锡琴:《质疑<人是什么>》

 


                         到“语文教育”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