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网站导航>首页>语文教育>李锡琴耕耘录>质疑《人是什么》

| 您好!今天是

-----------------------------------------------------------------------------------------------------------------------------------------------------

   

—— 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课堂教学实录

   重庆/江津中学  李锡琴(来源:《语文建设》)

                                              点击浏览原课文

本站按这篇课文教学案例在网上看到不少对一般高中生来说,要想对这篇课文感兴趣并且能切实理解得比较到位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李锡琴老师这次的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别开生面,从另一个角度调动了学生主动理解课文的积极性。本站认为这是这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教无定法,但“有效而方法得当、独特”——我们还能追求什么呢?

 

一、导 入——“请君入瓮”

 

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这节课李老师先让大家回忆一下,生物老师和政治老师是如果为你们讲解关于‘人’这个概念的?”
    
顿时,教室里七嘴八舌讨论开了。一两分钟过后,我分别请了生物科代表和政治科代表来作答。他们的回答,大体一样:人是高级哺乳动物,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后来,还有同学补充说,人会说话,人有思维与感情……

“科代表的发言都没错,而同学们的补充就使‘人’这个概念更加完整而科学了。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题目叫《人是什么》的课文(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不想看看作为哲学家,作家,教授的赵鑫珊又是怎么来阐释‘人’这一概念的吗?”
   “想!”我一说完,同学们就用响亮的声音回答着。“那好,请大家用快速默读的方法通读全文。”


   课文比较长,大体十分钟过后,学生才纷纷读完。我便提出了问题:“作者赵鑫珊是怎么回答她标题上的设问‘人是什么的’呢?”

 

问题提出后,全体同学先是窃窃私语,然后都埋头沉默,显然是没有在课文里找到理想的答案。我试着叫了两个同学起来回答,都只是摇摇头。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学生大体已钻进了我预设的“套子”了,便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读了本文后有点不对劲?随后,教室里又响起一阵窃语,我便抓住时机追问:“你们觉得是哪里不对劲呢?”我叫了几个同学来发表自己的感觉。

 

二、质 疑:直抒胸臆,在“修改”中主动理解

 

“好像文章内容有点乱。”一学生说。

“好像文不对题。”另一学生说。同时教室里一片附和声。

我说:“至于文章内容有点乱的问题,我们留在后面来讨论。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文不对题’的问题。首先,大家是不是也有‘文不对题’的感觉?”

“是!”

“那好,说说原因。”

“文章的标题是《人是什么》,可我在课文里找不到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内容。”

“那文章在写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初步阅读本文的感觉,抛开标题,从全文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继续追问着学生。

 

“写的是人应该怎样做人。”一学生问答到。

“写人生就像孔子说的‘人无所息’。”

“写的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生是什么’。”一学生在回答时,把“人生”的“”字说得特别重。

 

上面两位同学对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就很准确,我非常高兴。

于是又进一步追问到:“大家觉得‘人’与‘人生’两个概念区别在哪里?”

 

“我认为‘人’就是刚才两位科代表回答的那样,是指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并有思维与意识的高等动物。而‘人生’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就是生命的整个过程。”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的回答,说:“哦,人生是一个过程。非常精妙的解说。既然标题与文章内容不大相吻合,你们敢不敢改动作家的文章?”

“敢!”这时的学生显得果敢而坚决,全然不像刚才那样的迷惑与迟疑。

“好,谁说上了教材的东西就不可改,附近的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改一个什么标题更符合本文内容?”

“《生命的历程是什么》。”

“《人应该怎么做人》。”

“就叫《人生是什么》吧。”

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我说:“这些标题都能紧扣文章内容,不错。为简捷方便,也为与原标题句式一致,我们就选择《人生是什么》吧。”于是,我在先前板书在黑板上的“人是什么”的“人”字后面用一个添加符号,加上了一个“”字。

 

到此,我对学生说:“以往,我们总是用无可挑剔的心理与欣赏的眼光学习着编进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总以为编进课本的文字都是最优秀的,都是尽善尽美的。其实不然。有句话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敢于质疑大方之家的人,就是能超越自我的人,就是勇于战胜自我的人。今天,你们敢于挑战大方之家,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举动?同学们,对本课标题的质疑本身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质疑,培养了大家勇于向大师挑战,向自我挑战的可贵精神。”

 

三、“修订”课文表达顺序—— 在“修订”和争论中进一步主动理解

 

看到大家都心领神会了,我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能把今天培养起来的质疑精神发扬光大吗?”

“能!”

“好!刚才有同学说本文内容有点乱,其实我也觉得有点乱,可乱在哪里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后半部份,看看谁最先把自己的质疑告诉大家。”

 

不等我说完,教室里已经响起了沙沙的翻书声,同学们急切地默看起来。渐渐地,有几位同学欣然抬头,举起了手。

我请了一位同学起来,他说:“课文第二部份的总领段是这样写的: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可后面的内容却是按回忆、未来、现时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前后就不一致了,也就是顺序乱了。”

 

我对他的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扬了他读得仔细,也有一双能快速地发现问题的慧眼。“既然这个同学对课文提出了这样的质疑,那我们来帮作者调整一下吧。你们觉得是调整前面好呢,还是调整后面好呢?”

 

我的话音一落,就听到了座位下发出了“前面”或“后面”的两种不同的声音。我顺势说,请同意调整前面的同学举手,然后又请同意调整后面的同学举手。持有观点的同学分别举起了手。“现在,我们就开个小小辩论会吧。你们持同一观点的同学推荐一位代表,陈述你们的理由。哪方先来?”

 

“我们觉得调整后面好些,因为,前面总领句中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就是先写回忆、再写现时、最后写未来,这样才符合时间顺序,才会使文章条理清楚。”

“我们认为调整前面好,因为明显看出,作者虽然对回忆、现时、未来都作了详细而具体的阐释,但在文章结尾的时候,还是在强调人生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现时。如果文章只按时间顺序写,就看不出要突出什么重点了。”

听到这里,对方有同学发言辩驳说:“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写‘现时’时用墨并不多,到是对回忆与未来的内容着笔更多。看不出他想要强调现时的重要。”

“强调不一定要写得多。一般写在最后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你看过晚会吗?放到最后一个演出的节目叫压轴戏,也就是重头戏,可它往往也只有一个。”这个妙喻,引起了教室里一阵欢笑。

……

 

四、总 结—— 给以适当的导引

    

我看时间不多了。便打住了他们的发言,总结说:

 

“李老师来折中一下,我觉得你们双方都说得有道理。这不是李老师因为要肯定一方而舍不得否定另一方。写文章这事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不可能强求一致的,否则也就没有了个性和风格,没有个性和风格的文章就不会是优秀的文章。坚持调整后面来将就前面总领句观点的同学,可以说是逻辑型的同学,凡事讲求符合逻辑思维,这样的人思维敏锐,条理清晰。坚持用调整前面来将就后面内容的同学,是遇事有个性有主张的人,这样的同学,往往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特见解。当然,无论用哪一种改法,这文章都是非改不可的,因为,在此文中,前后顺序完全没有必要错位的。本文除了上面可质疑的地方外,还有些字句也值得推敲。但我们质疑的目的不是为找赵鑫珊的岔 儿,而是为培养我们勇于质疑的意识与敢于质疑的精神,因此,不可在有限的课堂上一一进行。只要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乃至处事中,不但有了一双会欣赏的眼睛,还有了一双敢于质疑的眼睛,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成功。

今天,我们是用一双敢于质疑的眼睛来阅读这篇课文的,其实,这篇文章也有丰富而厚重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下一节课我们就换成欣赏的眼睛来阅读这篇文章,好吗?”

“好!”

“下课!”

“起立!”

“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相关链接 点击《人是什么》作者赵鑫珊    李锡琴:《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解读

 

            语文教育:我们缺少的是眼泪    

 

           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



                         到“语文教育”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