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网站导航>首页>教育随笔>关于“文本价值最大化”的对话

| 您好!今天是

-----------------------------------------------------------------------------------------------------------------------------------------------------

 关于“文本价值最大化的对话

                                  ——  教 育 随 笔               安徽/应学俊

请教老兵先生:

1、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单一文本教学,您觉得如何才能实现文本价值最大化?这个价值,应该体现在文本的文学属性方面,还是文本语文知识属性方面,或者是其它方面?

2、公开课教学中,一个相同文本往往会被不同老师演绎成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教学是教师个体行为,还是应该隶属于一种规范与统一?

---------------------------------------------------------

刘翔老师,您好!您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先来来探讨一下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望能抛砖引玉:

            

1、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单一文本教学,您觉得如何才能实现文本价值最大化?这个价值,应该体现在文本的文学属性方面,还是文本语文知识属性方面,或者是其它方面?

         

一、先谈谈概念问题

            

您谈到如何实现文本价值最大化,同时提出了“文本的文学属性”和“文本语文知识属性”两个概念。我想首先说说概念,好吗?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前提、先决呀。是不?

所谓文本的文学属性,其实也就是文本的文学性。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定时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以不同的样式,表现人的内心、思想,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所谓“文本语文知识属性”,现在它的概念弄得比较庞杂——从中考、高考题来看、从教辅出版物来看,实际上它首先指语法、修辞、逻辑、同时还包含文体知识、文史知识、文史典故等等,甚至还包含汉字构字、训诂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不知我作如上理解妥否?

                

二、文本的“文学性”和“语文知识性”的关系

                   

我觉得,作为教材的“文本”,一般来说,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既具有文学性,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语文知识性”——因为毕竟是教材,不会仅仅只注意单一方面。其实,您的问题也就是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问题(因为“文本的语文知识属性”其实就是“工具性”),这就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不知我这样归纳妥否?

在一学期几十篇教材中,会有多种文学样式的文本,如小说、散文(含古文、说明文、杂文、论文等)、戏剧(剧本)、诗歌……。不同的篇目,编者在选入教材时其意图应当是有所侧重的,不会如天平那样——文学性和语文知识性等量齐观。这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故都的秋》,应当更侧重于文学性(内心情感表达);而《纪念刘和珍君》是文、道均为上乘的佳作,但编者或许更侧重一些思想性、政治性(广义上说,也属于人文范畴的一方面吧);同样《前赤壁赋》也是文、道均为上乘的佳作,但编者侧重的可能是文本的文学性和哲理性强的特点……,而《人生的境界》,可能就更加侧重思想性、哲理性了,冯友兰先生用浅近的语言阐述深刻哲理的表达技巧、文字功底可能并非编者选编这篇文本入教材的意图和关注点……

         

教材所规定的“文本语文知识”学习内容,我们自然应当有机地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此外,为了读懂《纪念刘和珍君》,我们也许要用语法的工具来解析鲁迅先生有些饱含意蕴或倒装格式的长句;为了体会《前赤壁赋》文句的音韵美,我们也许要介绍一点骈文知识,以使学生能更加主动、深刻地感悟;为了理解李白的《蜀道难》,我们也许不能不引导学生了解一点四川的地理、地貌(或曰回顾地理课上所学)以及文史典故,甚至还需要将其制作成课件;而《谈骨气》一类杂文的教学,为了深刻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内涵,可能要引进点逻辑常识为理解工具也许领悟其论述精妙更透彻;而一些应用性的说明文教学,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同时,为了使学生日后更“会读”,甚至会写点说明文,恐怕总要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

我想,上述大概就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吧。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件事情,顺便一说: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邻居女孩来问我物理问题——

高中生:应老师,我有个物理上的问题想请教您行吗?

:嗯?(诧异)你不知道我是语文老师啊?理化丢了几十年了,还能解答你的什么问题?

高中生:我就是知道您是语文老师才来问你的。

:……这?……

高中生:您能帮助我分析一下这个物理定义句子的意思吗?

:你是读不懂这句话?好的,我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哦……

高中生:这样就成。

:(给她分析了定义中几个长句的句子结构,并辅以比喻、讲解)

高中生:哦——这下我懂了!(高兴地离去)

:(一个语文老师辅导高中生的物理——有些高兴,也思忖良久)

此一例可说明“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不仅对于语文学科。而其“工具性”在语文学

科中的运用,也应类似与上述例子的意义吧。纯粹为学而学“语文知识”恐怕是不容易学好的——当然,纯粹为了“拿分数”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当属例外。

           

三、关于“如何才能实现文本价值最大化”问题

           

在经济领域有“利润最大化”一说。“文本价值最大化”——这应该是21世纪的说法了,在过去,应当叫做“充分挖掘、发挥教材的作用”,是不?

1、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文本价值最大化”永远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

经济领域的“利润最大化”且不论。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文本价值最大化”永远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可能是绝对概念。仅以《前赤壁赋》来说,如果实现这个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那就不是高中教学能够实现的,做一篇硕士论文也未必能尽现这一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文、史、哲、诗、辞、赋……《前赤壁赋》是博大精深的。难道不是吗?

2、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相对“最大化”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

现代教学与孔夫子时代的教学有很大差别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目标的使用。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制约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大而言之,在教学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完满地甚至超额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就可以说实现了“文本价值”相对的“最大化”。魏书生老师给初一学生上《人生的境界》这一课,不论他这一课教学还有什么值得商榷之处,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他使这一文本的价值在初一学生中实现了相对的“最大化”?我们评价一课教学是否做到了“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我以为,首先应当评价教学目标,再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文本价值最大化的程度。

           

四、关于文本价值应体现于“文学属性”抑或“语文知识属性”哪方面问题。

          

我想,探讨到这里,这个问题应当不成为问题了。因为文本价值应体现于哪方面,还是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而教学目标的设定又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应当从评价教学目标开始;评价教学目标又需要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开始。

然而,由于不同教材的特点,其文本价值体现的方面还是会有一些差异的,有很多文本其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文学性(人文性)方面,还有一些文本其价值可能侧重于语文知识属性(工具性)方面。但是,侧重于某一方面并不等于对另一方面的偏废,而是在有机统一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当然,还是首先要看教学目标设定得是否科学、合理。

                   

啰哩罗嗦说了这么多,也许不得要领。反正是探讨,黑板上的字——可改可擦。希望刘祥老师也发表发表高见。

            

您还有一个话题,下次再探讨。

                                                        2008/6/   


【相关链接】

    重读经典-吕叔湘: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叶圣陶简介

   不该忽略的阅读教学方法(本站)


                         【到“教育随笔”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