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关于本站>本站告白——思索:“痛,并快乐着”…… | | 您好!今天是: | |
教 育
重读历史
时评杂谈(更新)
原创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上过山下过乡插过队落过户,当过农民,做过民办教师、农村学校校长,一下就来了个“八年抗战”——不谈“悔”或“无悔”——那是体制与毛泽东对国人命运做出的安排,无可抗拒和选择,故谈“悔”或“无悔”本身似乎就是个伪命题。但从某种角度而言,苦难也确是一笔“财富”,这或许倒不错。但这与“悔”或“无悔”扯不上关系,从古至今皆如此。
“X 人帮”垮台,“文革”终结,又过2年,随“大流”回城。
回首以往,教过农村、城市的小学、中学、大学多门课程,做过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三十余载。喜怒哀乐忧、酸甜苦辣咸尝个遍,唯有对教育教学以及文史哲的研究旨趣未改,凡事总爱琢磨个透,即使今生琢磨不透也还要琢磨,借用白岩松先生的话,叫做:思索,“痛,并快乐着”……
思索——客观规律告诉我们,探求真理,从事真研究,是要甘于寂寞的——它需要不是喝,而是踏实做事。真正称得上“思想”的东西自是历久弥坚的,犹如“百年陈酿”。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上世纪80年代确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导趣、导思、导学、导做人”——至今窃以为尚无须有大的修正。
深谙“人治”流弊。管理学校,坚持“民主治校、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笃信“学校得有学校的样子、校长得有校长的样子、教师得有教师的样子,学生得有学生的样子”,这其中似有因果关系。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对于真心研究者,它更是进行教育科研硕大的实验室。唯此,才会有发展与进步。教育无法独立于“政治”以外,在有“特色”的国家尤甚;但它不应当成为任何“政治”的工具。“政治”只能是教育研究的对象之一罢了。
虽然常常感到在体制与学术追求、客观规律的“夹缝”中行走颇为困窘艰难,但还是用10年时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同仁们齐心努力下,将所在学校创建为“省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考察基地、省首批‘绿色学校’”,教育部命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
◆ 将教学、管理置于研究之中,将研究置于实践之中;
◆ 坚信“行”而后“知”,只有充分实践才能使理论更加坚实;
◆ 恭敬书本、尊重领导和权威,但决不“唯书唯上”: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否定之否定,用现在的话说,即“与时俱进”。
有几句格言总是在耳边回响,不容忘却:
◆ “崇尚科学和从事研究是要甘于寂寞的,历史从来都这样告诉我们”——期盼“喝彩”,就别去求真求实。
◆ “任何时候都别忘了自己肩膀上扛着的是什么。”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以上是一贯遵循的原则。大约无甚错误,就怕做得还不够。
主攻方向自然是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其次是学校管理。深信:社会(包括社会制度)、文化是母系统,教育只是其子系统;母系统出了问题,教育无法独善其身;教育研究和改革的诸多问题,有许多须跳出“庐山”方可识其“真面目”。
自幼爱好艺术,尤爱音乐,还习得几种乐器演奏;也曾“万里长江横渡”……
在教育中摸爬滚打,实践、研究、总结,发表文字100多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等曾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市一二等奖。1990评为特级教师,后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1年起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多年来,曾任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2001年受聘担任省中小学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省电大客座讲师、担任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数年、曾受聘广播电台担任“名师助教”节目主讲语文……深知任何荣誉、头衔皆身外之物,唯做了什么、怎样做的、做得如何,那才是实实在在的超时空的东西。
虽然老老实实做了一些事,认认真真研究了几个问题,但取得的一点儿成绩仍然青涩,远未成熟,愿得到同行、专家的雅正,共同切磋。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这是确实的。
在中国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思索,“痛,并快乐着”…… □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3-04 发布 / 2020-01-03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