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本站时评|留言板

   导航>首页>陋室斋>本站时评>【本站时评释迦牟尼与少林寺CEO

| 您好!今天是

-----------------------------------------------------------------------------------------------------------------------------------------------------


           

笔者“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自然是无神论者,至今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不是觉得宗教不可信,而是在经历过文革以后自然地更加坚守一条准则:自己没有整明白的事儿绝不盲从,即既不盲目相信也不随意否定——存疑。尽管如此说,但笔者对佛教、基督教、《圣经》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还是在感觉神秘中怀有几分敬畏的。每到佛教、基督教殿堂,笔者虽从不参拜也不烧香,但总要静静地在那种庄严肃穆而神秘的空间里驻留,任由思绪在历史的烟云中游历一番……毕竟,宗教是一种极度精神追求的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为“心灵的庇护所”,在凡人俗世中,当人们为种种事物纠缠、困惑而无解时,往往以“遁入空门”作为解脱,寻求精神的归宿及心灵的庇护。尽管仍有很多无神论者,但人类似乎不能没有宗教。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其名意译则为“释迦族的圣人”)生于公元前6世纪,原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子(今尼泊尔境内),一浪荡哥们,吃穿不愁美女如云环绕身边的他,19岁时却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突然感到了精神的空虚而无法自拔,他要寻求精神的救赎,在夜间他乘着月色骑马出走了……亲朋好友震惊不已,一头雾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使王子弃家远行。释氏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苦其心志,饿其体肤,35岁时,在一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传播他的大彻大悟之真谛,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历经四十多年艰苦修炼与传播,佛教已被南亚大多数人所接受,各地均建立了寺庙,出家的和在家的信徒倍增。而这时,80岁的释迦牟尼背疾复发,自知将要谢世,便来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在两棵娑罗树间,弟子阿难系好绳床,释迦牟尼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绳床上,他的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身,双足并拢,于农历二月十五,寂然入定,安祥而逝,是为“涅磐”。

 

“佛”又名“如来”,而“如来”的意思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即绝对真理,“如来”,即谓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而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管中窥豹,由此可见,宗教实际上确是追求精神之终结的产物,是追求精神至极端化的文化现象。

          

佛教虽与基督教一样是舶来品,但在中国很多人似乎把佛教看作是“国产货”,而把基督教看作是“进

图:释迦牟尼之涅磐

 

货”。这实在是不小的误会,原因大约是玄奘西天取经太早了,从唐以至后世,经中国的一些皇帝们首肯或信奉,虽未政教合一,但佛教却因此在中国才广为传播,以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儒、释、道”三教合一,从唐代已“遍及朝野”。

            

但至后世,基督教如何,不详;而佛教,已鲜见如释迦牟尼那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苦行僧了。虽如是,佛教还是挺能安于清贫乐于吃苦的,他们大多居于山野乡村祖上留存的寺庙中,靠自己劳动或施主善款、香火钱生存,继续着他们对于精神的追求,享受着佛祖对他们心灵的庇护,生活清苦,四大皆空;然正因有所失,他们才有所得——得到了内心安宁或富有。

            

而如今的佛教圣地已经不再安宁了,马克思所说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亦即钱,开始侵蚀中国的佛教了。有报道说,已经有方丈主持开着名牌轿车到火锅城吃狗肉了,让人目瞪口呆。而少林寺的商业运作更成为最近媒体报道的热点之一。1998年,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据说已读完MBA)在郑州设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己担任法定代表人,成为正宗少林寺CEO,为了保

 

少林寺方丈CEO释永信

护少林品牌不被侵权,注册资本三百万元,请了当地一位俗世凡人来打理。释永信说,商业手段只是在当前缺乏足够多的传播少林文化渠道时不得已之选择,而非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实际上,少林寺确实也开始接受了四家寺院的“托管”,并拥有收益支配权,似乎类似“兼并”。

           

看到些新闻,笔者不禁想起这些年来在外出旅游过程中常常发生的令人心口发堵的事情:一些旅游胜地著名寺院的门口,那些出家人盯住游客的眼神有些怪,有些俗,有时还令人毛骨悚然;花样百出的佛门导游,让你在对佛祖的敬畏中不知不觉步入“掏钱包”的陷阱——比如告诉你请高人给你算一算吉凶,免费的;于是你出于对对方的尊敬抑或也有几分猎奇心态,虔诚地步入用布帘隔起的小空间,坐下来听高人指点,可最终一定会告知你有某种灾难会在何时降临,要驱之,得给我佛烧香;一问香火钱,准吓你一跳: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上十万……像笔者这样本来就不信神的倒也罢了,就怕那些信佛的人,烧吧,囊中实在羞涩,全球都“危机”了,而况平民百性乎?不烧吧,这心里总犯嘀咕,谁不想驱邪避灾呢?真是“进亦忧,退亦忧”,两难啊!看看,平白无故心头添堵。

           

本来,给寺院出点香火钱或捐点善款,即使如笔者这样的无神论者也还是愿意的,也曾捐过——但前提是须自愿,可当你有明确的受骗上当之感时,即使出5元10元,你愿意吗?于是,佛门子弟往往对于“导游”到最后仍然做铁公鸡的游客会翻脸不认人,甚至出言不逊,甚至动粗口……呜呼,我佛不知道是不是同意他的弟子们如此作为?那些穿僧袍的佛门弟子不知是不是真的信佛?本来每到寺院还愿驻足片刻放飞思绪的笔者,后来也没了这心情,对此类“佛门圣地”只能敬而远之了,如有穿僧袍的笑脸迎来,往往使笔者想到的成语是“笑里藏刀”,于是只能一面微微鞠躬,一面且鞠且退,惹不起应该还躲得起,呵呵……

            

不论少林寺CEO释永信如何解释,不论某些学者如何从理论上给少林寺的做法予以佐证,许多佛门不再清净,一些信徒不再虔诚,更多的俗人开始对中国的佛教取怀疑态度,网民们对此更是骂不绝口,这些都是事实,而事实是最无情的。释永信方丈说少林寺的商业手段是“缺乏足够多的传播少林文化渠道”之不得已的选择,可是如此选择是有利还是有害于传播少林文化呢?释迦牟尼当年是如何传播佛教真谛的呢?非如释永信之做法不可吗?是否问一问佛祖?答案大约是很明显的了。

              

物质的清贫与精神的富有常常相伴相生,上帝往往也是给了你这样就不会给你那样,总得有点儿缺憾才行;对于宗教来说这不知道是不是铁定的规律?笔者在一篇博文中曾说,当一个社会没有了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时,当“经济效益”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每一个毛孔时,当打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宗旨而理直气壮、毫不脸红时,这个社会如果不出问题那反而是咄咄怪事了,许多事物包括教育、文化等的异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们还是希望佛教、少林寺的发展、传播能返璞归真,能让清净、圣洁回归。如善款拮据,那么宁可少几座“公司、企业”般寺院,也要给世人传播佛教的真谛。真正的佛教会对人有感召力的,正如释迦牟尼当年,而善款自然也会多一些的。否则,还要这劳什子“佛教”干啥?尽管不见得人人都信奉某种宗教,但实践证明人类社会似乎还少不了宗教这样一种纯粹的对精神境界极端的追求形式和心灵最后的庇护所。在这本来已经是物欲横流的世界,让中国保留一块精神的净土吧。□

                                                        2009.1.13.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下面“一虎一席谈”对这个问题的PK,“一虎一席谈,有话大家谈”,颇有意思——(如本页不能播放,请点击这里浏览)         

 


相关链接】                                                    

  拷贝少林寺:CEO释永信的野望

  农历戊子年腊月初八:少林寺新春祈福法会引入商业运作遭质疑

  少林方丈释永信回应奖车事件 僧人也是公民(图)


                        到“本站时评”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