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

首页>>行知研究>>陶行知研究在德国

| 您好!今天是:


 
   
 
 
 
     
     
     
     
     
     
   
   
     
 

到“行知研究”首页

 
   
   
   
 
   

作者:黄 冬   来源:宝山教育信息网    本站编辑

人们可以十分惊异地发现,在德国,很早以前,就了解陶行知的一些教育革新实验。1927年11月25日,即陶行知创建晓庄师范才半年多,当时正在德国耶拿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许本震(即许恪士,1896-1967)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教育现状与欧洲的改革》中介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情况;其中列举了中国教育家提出的各种改革主张和在平民教育运动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诸如编印《平民千字课》等。尽管这位也来自于安徽歙县的中国留学生在论文中没有直接提及同乡陶行知的名字,但是有两段文字显然是在介绍陶行知的创新尝试。这两段文字的中文译文如下:

除了主张成人教育,还特别把注意力转向为乡村学校培训教师。人们认为:乡村学校必须要有一批绝非只有理论,而是首先要极切实际的特殊类型的教师。为此,时下在南京附近创办了几所培养这种教师的特种师范学校和讲习所;它们或是直接设在乡村学校里,或是与乡村学校直接挂钩。这类乡村教师无疑也要受到科学知识的培养,然而他们首先应该彻底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因此目前在我国,一个农村学校教师要具备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和教师教书育人之本领,他必须学习,必须劳动,必须会教书。

这些乡村师范学校把那些德国在创办乡村教养院时发挥过作用的思想付诸实践。学生们要自己修建他们的校舍和其他教学设施。乡村教师要始终处在孩子群中,与农户们同生活,每天直接接触并亲身参加农民的劳动,以此来熟悉他们的职业和进行职业培训。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既是这种乡村教育机构的出发点,又是它的落脚点。

除去以上两段文字之外,还通过论文后附的文献目录证实,许本震在论文中参考引用了陶行知用英文撰写的《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Tao Tchi-Shin:Education in China 1924)中的很多资料。

虽然该论文还不是对陶行知的专门研究,但在笔者所掌握的材料中毕竟是首次涉及到陶行知,而且受到了指导教授、著名的德国改革教育家之一的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1881-1952)的赞赏,被收入由他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与著作》丛书中,并于1928年在魏玛作为该丛书的第11卷公开出版。

詹生博士(Fritz Jensen,1903-1955)原是一名奥地利医生,曾于1939年至1948年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的工作人员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并在重庆结识了当时正积极为战争孤儿难童兴办育才学校的陶行知。1946年当他刚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工作不久,便传来了陶行知猝死的噩耗。为了表示哀悼,他当即写了一封唁函。自1953年起,他又作为奥地利《人民之声》和民主德国《新德国》两家报纸的驻远东特派记者,再度来华工作。在此之前,他曾于1950年在柏林出版了《中国腾空而起》一书。他在书中向德国读者简略地介绍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陶博士”的业绩,例如“小先生运动”和“育才学校”等,而且还附了几幅相关的照片,并对照片作了详细的说明。

德国的学术界真正开始认识陶行知,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恩斯特·诺格保尔(Ernst Neugebauer)1971年在汉堡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中华民国教育发展援助之开端,1931-1935年》,提供了国联(联合国 的前身)教育考察团1931年对中国教育考察工作的许多珍贵细节,特别是考察团成员内部的争论和对美国教育在中国泛滥的批评以及中美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状况与改革的各种观点和方案。当时虽然陶行知刚结束了在日本的短期流亡匿居上海,并化名“斋夫”为《申报》撰稿,但官方的“通缉令”尚未撤消,使他无法直接接触这个国民政府邀请的高规格考察团。然而,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要讨论那个时期的中国教育改革,都不可能不谈到陶行知。因此,诺格保尔的论文也不例外,其中多处提到陶行知。

1972年,现任科隆大学东亚系教授的托马斯·沙平(Thomas Scharping)发表了专著《民主同盟及其先驱者,1939-1949年》,它的副标题是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标题所示,该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民盟”这一中华民国后期由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建立并以文化教育界知识分子为骨干的组织及其政治地位与作用。陶行知作为18名民盟中央常委之一和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以及其机关刊物《民主星期刊》的发行人,《民主教育》的主编,在该组织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这本155页的著作中仅在第145页上有一处出现了陶行知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沙平对陶行知还相当不熟悉,但是这本专著却为研究陶行知的民主思想和后期的政治活动间接地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背景材料。

艾哈德·内克曼(Erhard NecKermann)曾在汉堡、柏林、东京攻读汉学、日本学和社会学。1975年于西柏林自由大学毕业后,在该校汉学系担任助教,并从那时起开始从事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1975-1976年冬季学期由他主办了一期以陶行知的生平与著作为重点,还包括晏阳初等教育家在内的中国近代教育研讨班,并与参加研讨的四名大学生和其他两位同事共同翻译整理了一本文献汇编《生活即教育--中国改革教育学家陶行知之生平》,在校内作为参考资料发行。汇编分为(1)杜威教育哲学对陶行知的影;(2)创立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办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陶行知教育学的争论等三个专题,共包括12篇德文译文,其中7篇陶行知的著作,一篇晏阳初的著述和《人民教育》1950年第四期社论以及钱俊瑞、邓初民、潘开沛的争鸣文章。除了总序言外,每个专题前均有一篇缜密的导论,同时在每篇译文中都有详尽的注释。(未完,接下页)

 
 
 
 

(共2页)

 
   
 
 
 

凤凰网在线直播

中华在线汉语辞典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