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

首页>>行知研究>>陶行知研究在德国P.2.)

| 您好!今天是:


 
   
 
 
 
     
     
     
     
     
     
   
   
     
 

到“行知研究”首页

 
   
   
   
 
   

作者:黄 冬   来源:宝山教育信息网    本站编辑

1978—1980年,内克曼先生到中国西安外国语学院担任外籍专家。在任教期间,他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地收集各种有关资料,为他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博士论文做准备。另外,他利用在华的有利机会,实地考察参观了南京晓庄师范和陶行知纪念馆,并且在北京对刘季平,在西安对金堤等陶行知的学生和同事进行了采访。任教期满回国时,绕道东京,拜访了日本著名的陶行知研究专家斋藤秋男先生,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着联系,互相交流见解和交换资料。回德国后,他又翻译了几篇陶行知的文章,对1975年在西柏林自由大学校内发行的《文献汇编》进行了修改充实,准备在社会上正式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1981年纪念陶行知诞辰90周年之际,内克曼在德中友好协会会刊《新中国》上发表了题为《陶行知 ——被中国重新认识的人民教育家》的纪念文章,概括地向德国读者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和教育思想与实践。这篇文章后来曾被多人引用(例如下面将谈到的利斯勒和丁伟祥等)。他还将该文压缩改写成一篇相同标题的广播稿,由“自由柏林”广播电台在“高校与社会”节目中播出。他想通过这些方式引发德国读者对这位不寻常的中国教育家的兴趣,并从陶行知的思想实践中得到启迪。

马蒂亚斯·利斯勒(Matthias Risler)曾接受过专门的工商和技工职业教育,所以他1972年在汉堡大学完成了汉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学业后,选择了中国的职业教育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于1978一1980年在中国研习考察。1983一1986年,他再次来华,参与由联邦德国学术交流署(DAAD)和德国科研协会(DFG)资助的研究考察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职业教育”。在此期间发表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报告。他于1988年完成了以多年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博士论文《中国的职业教育——又红又专》.该文在第五章《约翰·杜威及其对中国教育的作用》中,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做了概括的介绍和积极的评价。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交流不断增加。不少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利用在德的“地利”和资料以及德国的研究成果,积极在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宗教、教育各人文科学领域里展开中德比较研究。其中来自南京的丁伟祥(原在南京大学学习德国语言文学,后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做选题,准备以此撰写博士论文。经过几年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翻译,完成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不幸因突患癌症被迫中断了撰写工作。使这一不幸和遗憾得到了一定补偿的是,他的指导教授克尔斯滕·赖希(Kersten Reich)作为出版人,将丁伟祥已完成的部分以研究项目著作的形式,以《陶行知:中国20世纪的改革教育学家》为标题于1993年初公开发表,并亲自写了序言。该文由六章组成:(1)陶行知生平;(2)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3)陶行知基本理论的系统概述;(4)陶行知的教育实践;(5)其作用与影响的历史;(6)总结。此外还附录了5篇德译和3篇英译陶行知著作,译文有一部分是丁本人所译,一部分是对其他人的译文进行了一定修改收录。赖希教授在序言里称该文是通过其著名经典著作者介绍改革教育学潮流在中国的一个开端……它为西方研究者对这位中国改革教育学的经典著作者进行探讨奠定了基石。另外,他还指出了由于丁伟祥未能完成,而今后还应该在对陶行知的比较研究中着重深化的课题,如“更确切地界定陶行知独特的中国教育理论与杜威教育学的关联”;“评价陶对杜威批判的依据”;“对陶的社会教育与改革教育学中其他流派,尤其是当时的苏联模式进行比较”;“陶行知教育学在中国的作用与影响”;“发现其他的中国改革教育学家并与陶进行比较”等等。

马堡大学汉学女教授余蓓荷(Monika Uebelhoer),是一位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专家,对王阳明颇有研究,曾发表过不少有关王阳明哲学的著述和文章。其中1980年刊登在德国学术杂志《亚洲研究》上的论文《王阳明与儒家教育观念的解体》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进入90年代后,欧美汉学界出现了一股“民国研究热”,她也将部分研究转向民国人物。曾先信奉后批判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陶行知自然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在她的动议下,马堡大学汉学系购置了上百册陶行知著作和有关陶研的书籍资料。自1992年以来,余蓓荷教授经常在为学生开设的阅读课上选用陶行知写的文章。此外,她还在1992年为庆贺她的博士导师、著名德国汉学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80寿辰出版的纪念文集中,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新中国担起半边责任——妇女在二十年代初中国合作运动中的作用》,文中提到了陶行知,并称其为“独特的教育家”

笔者黄冬,1978—1982年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学习时,曾协助当时的德籍专家内克曼先生收集翻译陶研资料,并且由此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内克曼先生回国后,一直与他保持联系,继续帮助他收集资料。1988年到德国马堡大学留学,1993年获日尔曼学和传媒科学硕士学位。留学期间还在该校汉学系兼任中文教师和科研助理,同时结合中西文化教育比较的研究方向,选修教育学。1997年完成了陶行知与德国教育家莱希维恩(Adolf Reichwein)比较研究的博士论文,并于1999年初在德国正式出版。


【注】

①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德国撰写的博士论文《陶行知与菜希维恩比较研究》第三章的一节整理翻译而成,其中部分内容曾以相同标题登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陶行知与中外教育文化》一书中。

② Shu Pen-Chen: Die chinesche Erziehungslage im Hinblick auf dieeuropaeischen Reformen,Weimar 1928.

③ 本文中使用的“改革教育家”和“改革教育家”等字眼是根据德文专业概念Reformpaedagoik和Reformpaedagoge译出,是指20世纪初至30年代包括美国的“进步教育”在内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及其教育家。

④ 中译文《纪念陶先生》载于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1946年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⑤ 该广播稿曾笔者译成中文,寄给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后刊载在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纪念陶行知》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陶行知研究在海外》两书中。

 

 
 
 
 

(共2页)

 
     
 
 
 

凤凰网在线直播

中华在线汉语辞典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