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网站导航>首页>语文教育>李锡琴耕耘录>我教《项链》

| 您好!今天是

-----------------------------------------------------------------------------------------------------------------------------------------------------

—— 李锡琴老师课堂教学实录

                     重庆/江津中学 李锡琴(来源:《语文建设》2005年10月)        点击浏览原课文

 

本站按尽管现今新课改的一些反对者,他们不认为知识系统是需要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他们始终认为“讲授——接受”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尽管他们还认为教学的本质归结为“对话”与“沟通”是无稽之谈;但李锡琴老师这次《项链》一课的教学,却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通过对话与沟通,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是多么重要,而本节课的内容还直接牵涉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这靠被动接受是很难奏效的。诚然,完美的课堂教学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确是“讲授——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或曰教学方式无法企及的;而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定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有了明显的体现。

 

一、导 入—— 引导架设构建新知的平台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小说单元《项链》一课。

我边说边板书课题。

《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另一个短篇——

“《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着我的话说。

我们还知道——

学生七嘴八舌地接着说:“他是法国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还有《羊脂球》。”……

同学们的记忆真好!我顺势表扬了他们,并接着说:他不仅是法国的著名短篇小说家,也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大家知道另两个是谁吗?

学生疑惑。我边板书边说:一个是俄国的契诃夫,另一个是美国的欧•亨利。”

学生释然。

虽然莫泊桑以短篇闻名于世,可他的长篇也很优秀……

从学生的表情看出他们急于知道莫泊桑还有什么长篇。

我便说:他有一个长篇代表作叫《漂亮朋友》,有的译本也译为《俊友》,从标题大家就觉得好看吧,有兴趣的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会喜欢。

有学生的脸上露出有兴趣的神色来。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我的一家人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现实。”有学生说。

对!今天我们学习的《项链》中,莫泊桑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引导学生从旧有的知识与经验上转到了新课文上来。紧接着,我预告了这节课的三个学习要点:一是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欣赏小说精妙的情节构思,三是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分析,从中获取一些人生启示。

给学生明确学习要点之后,我就进入了第一个要点的导学。

 

二、把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 在分析小说“情节”特点中鉴赏小说主人翁的个性特征

 

大家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随声答道:“人物、情节、环境。”

我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着。之后,我追问学生说:可这三要素是什么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好像不太懂明白我的提问,我便改变问法,说:这三要素谁在小说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呢?

多数学生木然,少数学生轻声嘀咕着,有说情节的,有说人物的。

看着学生一头雾雨,我笑一笑说:

李老师曾看过一则记录片,片子的内容是说一个导演根据剧情需要,要招一个有点戏的群众演员。有个做梦都想做演员的青年得知道消息后欣然前来应聘。导演面试时问那青年说:“小伙子,你爱看电视剧吗?”“是的。”小青年说。“你在看电视时是关心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的命运呢?”导演继续问。“当然是情节的发展!”那青年不假思索地答到。导演笑了笑说:“小伙子,回家多读点书,以后有机会再来应聘吧。”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形象塑造时,总是把人物的塑造作为核心的,那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是什么呢?我认为,情节是人物展现个性的舞台,而环境则是人物展现个性的时间与背景。因此,情节的构思与环境的描写最终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说完,我在板书上,分别从情节与环境两词上打了个指向人物的箭头符号。

看见学生们脸上的迷雾遁然消逝。我接着说:明白了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那我们来看看《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接着,我请了一位同学朗读了课文第一部分。

等学生朗读完,我习惯性地对一些字词的音形义作了强化性讲解:

寒伧的“伧”应该读轻声,它的意思是感觉丢脸,不体面。这里的黯淡的“黯”不能写成黑暗的暗,因为“黯”含有心理情感色彩,而“暗”只是从光线或色泽的客观情况而言……

之后,我提醒学生说:读课文时,首先要字词的形音义要过关。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字词,这是我们学习母语最起码的要求。

 

再之后,我要求学生从第一部分中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句,并根据这些语句分析说明玛蒂尔德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同学们一一发言:

“‘她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这句话说明她觉得自己出身很低微。”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人家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这里的‘只得’一词说明她嫁给她现在的丈夫是出于无奈,她对现在的婚姻极其不满。”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糙,都使她痛苦。’说明她对她现在的物质生活也极为不满。”

“‘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这句话说明她不甘于现在的生活,想追求一种她自己梦想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句话充分地说明她虚荣心极强。”

……

学生纷纷找出了一些语句,并作了评析。然后,我要求他们试着用最凝炼的语言来概括玛蒂尔德的个性特点。

通过邻座学生的相互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最后选用了八个字来概括出玛蒂尔德的个性特点。我板书出:

贪图享乐、爱慕虚荣

 

接着我说:在这么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女人身上,保不定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那我们来看,在玛蒂尔德身下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不等我话音落下,已有学生回答说,是发生了项链的故事。

我接过话把说:这样说不完整,如果要我们给没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既要完整又要概括地讲述这个故事,我们怎么讲?

我请了一位学生来完成这个任务,她在讲述时,把得到请谏的内容讲得过细,我作了指正,并说:当我们在转述某件事时,一定要抓关键,讲重点。那么这个故事的关键与重点是什么呢?

我在学生的应和声中,把四个关键情节板书了出来: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

 

然后让邻座学生讨论这篇小说在情节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最后,归结出八个字:

起伏跌宕、出人意料

 

我引导大家分析出了情节中的四次跌宕,并找出了小说中为后文“假项链”所做的三次细节铺垫,然后对说学生:优秀的小说,不管它的情节如何离奇怪异,如何出人意料,但它必须在情理之中,这就有别于某些地摊文学,为了迎合三流读者寻求低级趣味的刺激的心理而不惜胡编乱造,亵渎文学。真正的优秀的情节构思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莫泊桑的《项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然后,我要求大家进一步讨论:刚才我们说人物才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可是,我们分明看到莫泊桑在情节构思上煞费苦心,这是为什么呢?

“刚才老师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展示的舞台,因此,情节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着小说人物塑造的成败。”一学生说。

“虽然小说的核心是人物的塑造,但没有情节就没有人物可言。”

另一学生说。我接着他的说: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小说作为艺术作品,它还必须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就是要“好看”。又一学生说。

我非常欣赏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我说: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有见底。没有人欣赏的艺术,那不是真正的艺术,小说要让人爱读,情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深入品读—— 学会与文本“对话”,主动构建新知

 

说完,我又引导学生向更深层的阅读推进。说:不过,我认为,只停留于欣赏情节的读者只能算三流读者,而能与小说中的人物感情发生同振,就是说,能够与人物一起悲喜哭笑的读者也只能算是三流读者。同学们心中的一流读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两位同学先后发了言,其内容大体相同,他们认为,一流的读者不但能读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还能读出作者寄寓在小说中的思想情感来。

我肯定了这两位同学是“英雄所见略同”。然后说:李老师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一流的读者不仅能读出人物读出作者,还能与人物和作者“对话”,大家能理解我这里所说的“对话”吗?

学生大都在摇头。

我给以指点:这里所说的“对话”,简单地说,是指在对作品的欣赏与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譬如“红学家”们对《红楼梦》无止境的研究,难道他们研究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全都是当年曹雪芹在创作时就一一想到的吗?

学生纷纷否定。

可见,“红学家”们之所以能称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原作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再创作。今天,我们也来学着做一做一流的读者吧。

看着学生绕有意趣状,我提出了第一讨论问题:玛蒂尔德的悲剧究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大多数学生回答说是必然的,有少数学生在说是偶然的。我先叫了一位说偶然的学生来为他一派的观点进行陈述。

他说:“如果路瓦栽不拿回那张晚会请谏,如果玛蒂尔德不去参加那场舞会,如果在舞会上没有丢失那挂项链,他们夫妻俩就不会有十年的艰辛了。”

我表扬了这位同学语言的干净利索。并评价说,你的发言好像很有道理的。并顺势问同学:“必然派”的同学能驳倒这位“偶然派”吗?

一位小巧的女同学侃侃驳斥道:“玛蒂尔德的性格决定了她悲剧的必然性,因为这样的舞会是她梦寐以求的,在没办法买来精美的首饰的情况下,她的虚荣心必然要让她去借,在舞会结束时,又是虚荣心不得不让披着粗陋外套怕人笑话而慌忙逃走的她必然会丢三落四,从而掉了项链。”

刚才那位“偶然派”同学像是很不服气,便自个站起来反驳说:“你说的都是有了请谏之后的事。可是,如果路瓦栽没有弄到那张请谏呢?”

 

课堂上第一次出现了我最欣赏的场面,就是观点不一致的同学有了思想的碰撞。但是,“必然派”的同学在“偶然派”的同学追问下语塞了。

我趁机说道:李老师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得到请谏确实很偶然,丢项链这事也确实很偶然,就是这些偶然的事让她偶然地承受了十年的艰辛。但是,我还是赞同‘必然派’同学的观点,并为‘必然派’的同学补充两个理由:其一,即使路瓦栽永远没有得到请谏,而玛蒂尔德因为不能实现她狂乱的梦想而整天地因‘伤心、悔恨、失望、困苦’而哭泣,她的生活中没有开心没有快乐没有幸福,这本身也是一种悲剧形式;其二,就算她在舞会上没有丢失项链,但因为有了第一次极大的满足,保不定她以后会千方百计地去参加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舞会,按她的性格,难免不会去结识某位上层人物,也保不定会去做人家的情妇,也保不定她的丈夫会与她离婚,也保不定又被情人所抛弃,最后她可能成为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可怜人儿。所以,悲剧是必然的,只是悲剧用什么形式上演是偶然的。

 

看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我提出了第二个讨论问题:有人说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有人说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她自己的个性决定的。大家认同哪种看法,或者你还有第三种看法。请大家继续讨论。

一位男生站起来就说:“我认为是社会为她造成的悲剧。”

我追问他说:你以为玛蒂尔德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

男生说:“资本主义社会。那是一个到处充满铜臭的金钱社会。就是这样的金钱社会腐蚀了玛蒂尔德的思想灵魂,让她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追求虚荣的女人。”

一位女生接着说:“我认为是两者都有。金钱社会促使她形成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性格,有了她这样的性格,难免在生活中发生悲剧。”

我表扬了女生有有辩证思维,并接着女生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后天的性格必然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会会打上社会的烙印。从这点出发,我是赞同前一位同学的“社会论”的。但是,是不是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会有玛蒂尔德这样的悲剧人物呢?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图片新闻,图片上有两个女人正在大打出手,一位男的正在拉架,旁边有不少围观者。图片的说明文字是“正妻二奶大街上狭路相逢”。虽然那正妻是一个受伤者,但我们也不难想象那做二奶的会有什么好结局。我们知道,现在有傍大款,做二奶的女人,这些人大都是如玛蒂尔德一样贪图享乐的人,这说明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如玛蒂尔德这样的人。由此,我想,社会只是一块供人物性格滋生的土壤,而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如果你是一粒树种,你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你是一粒草籽,则可能只会长成纤纤细草。如是而已。另外,我们再看小说中的一段话:“这样看来,即便是与玛蒂尔德生活在同一社会同一环境下的女人,也不是都如她那样对上流社会生活有狂乱的追求。”可见,给玛蒂尔德做小女仆的女人也没有像玛蒂尔德那样去追求虚无梦幻的生活。由此,我以为决定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她的性格。

 

我以发言者的口吻说完了以上这段话后,说:

如果大家同意我的看法,不仿我们来做一件好事,为玛蒂尔德重新塑造一种性格,让她不再有如小说中一样的悲剧。

学生很有兴致。一女生率先说:“我要让她学到一样本领,自己去工作,自己去赚钱,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她所追求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

我接着女生的发言说: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英国小说中的一位很光辉的女性形象,她叫简爱。知道简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多数学生表示不知道。我继续说:

她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矮小女人。但她不仅一直力求自食其力,更值得称赞的是,当她在做家庭教师时的主人罗切斯特爱上她的时候,她充分地体现出自己的自尊自爱,维护独立的人格,追求爱情的纯洁。确实如刚才同学所说的,如果我们把玛蒂尔德塑造成这样的人物。她的悲剧就不会产生了。其他同学还可为玛蒂尔德塑造出别的性格来吗?

无人应答。

从这个场面,我联想到了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常常把学生朝所谓的光辉崇高的面上去妄自拨高,远离生活,远离绝大之数人的本真。对此,我作了这样的引导:

玛蒂尔德家里有个小妇女仆,她好像很喜欢仆人这个职业,因为她没有玛蒂尔德似的痛苦与悲伤,这是为什么?

看到学生中开始有了讨论的,我便让他们自由发言:

一女生说:“可以让玛蒂尔德安于现状,正视现实,生活水平朝下看,虽然没有堂皇的大客厅与散发香气的小客厅,但毕竟自己还请得起一个小女仆,虽然吃不起鱼翅,但还喝得起肉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我对这位同学的发言表示了欣赏之意,便接着她的话尾说:

是的,如果社会是一座塔的话,上流社会的人生活在塔尖,但那是极少数,而塔底才是最大多数的平民。这样一想,心态就平和多了,玛蒂尔德就不会去做那些不可实现的狂乱的梦了,也就不会有小说中的悲剧了。

 

讨论完这个问题,我又推出了另一个话题:

在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们认为项链的故事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呢?

说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细小的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一句话。

 

一位男生率先抢言道:“项链的事是败坏了玛蒂尔德。”于是,他朗读起课文中的有关描写来:“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的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大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里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路瓦栽夫人现在显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的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物,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读完后,他说:“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莫泊桑是想讽刺路瓦栽夫人为了当年那一个晚上的风流快乐,换来的只是这样一个可悲的下场。”

一位女生却对此作了反对发言,她说:“经历了项链的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比过去更为可爱的玛蒂尔德。过去的玛蒂尔德成天只会沉浸在对上层社会生活的幻想中,还为此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哭泣。而现在的玛蒂尔德变得更为现实,成为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

另一女生也说道:我也觉得是成全了她。我们从项链的故事中看到了她诚实、有责任感的优良品质,并没有因穷困而赖掉赔偿项链的事。过去的她多么爱慕虚荣,丢失项链就是因为怕别人看见她披的粗陋的外套,可现在呢,她在公园里,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显得很老了就躲避她那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的同学佛莱思节夫人,而是勇敢地走上去,坦然地述说了她这十年来的故事。这些都让我们欣赏到了一个更为现实,更贴近生活的女人。虽然她显得老了,但给人的感觉是更成熟,更可爱了。

我一一赞扬了三位同学共同的优点,那就是都能为自己提出的观点找到充足的理由。然后作了一个特别提示:很多问题确实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能为自己的观点找足证据,要能自圆其说,最终让人信服。

等我说完,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项链的故事既败坏了玛蒂尔德,又成全了玛蒂尔德。”

听到这位同学如是说,我非常高兴,用欣赏的话语说: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上思想的又一次碰撞,希望你能碰出些耀眼的火花来。

她说:“从她饱尝十年的艰辛来说,她是悲剧人物,只那么一个晚上的得意快活,就要承受这么沉重的债务。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话又说回来,既然事情已经发生,玛蒂尔德没有采用躲避、赖账等卑劣方式,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正如刚才的同学所说的那样,让我们看见了藏在玛蒂尔德骨子里诚实、有责任感、不再爱慕虚荣等优良品质。如果没有项链事件,说不一定她还在狂乱地梦想中,并因此而痛苦,而哭泣。从这个角度说,项链事件也是成全了她。”

听完第三位同学的发言,我不禁赞叹道:我们经常在说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多层面认识问题,这位同学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然后 ,我又问大家:在你们的生活中,亲身体验或者耳闻目睹过一件细小的事能败坏一个人,或者成全一个人的故事吗?

一位男生抢先说:“我认识一位男生,他的学习本来很优秀,可有一次他在放学后看到别的同学在赌博,他就好奇地也参与了,并且赢了两百元。他非常高兴,于是就有了第二次赌博……”

我情不自禁地插言说:他以为下次会再赢四百,再下次赢八百……

男生接着说:“不是的,后来却总是输,把他的生活费都输掉了,后来欠了别人近千元的账,再后来因为抢劫而进了监狱,他在监狱里无限后悔地说:我就是因为第一次好奇才落到这一步的。”

我接着说:是呀,吸毒的人都是因为第一次的好奇。一朝失足,终身悔恨。

一位女生又说:“我在中考时,因为只差了1分没有进入重点高中,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一分只要平时多努力那么一点点,或者在考试时多细心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获得的,但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我接着说:我相信,你进入高中后,一定是一个非常勤奋刻苦的同学。吃一堑长一智嘛。

第三位发言的也是位女生,她说:“我在杂志上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单位招聘员工,很多去应聘的人都很优秀,要文凭有文凭,要本事有本事,但都没有被录取。一位文凭不高的应聘者不抱什么希望地走进应聘现场,他发现地下有一个纸团,便把它捡了起来,正当他准备把纸团丢进废纸篓时,主考官对他说:‘你把纸团打开看看。’他打开一看,让面写着:‘祝贺你成为我公司的一员。’就是拾起地下一张纸屑这件小事成全了这个应聘者。”

我又接着她说:是呀,任何宏大的事业都是从细节开始的。我们不能因善小而不为。

 

看到还有同学想发言,但课堂时间有限,我只好遗憾地对大家说:真想再听听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的精彩发言,但我又想把你们的精彩转化到另一问题的讨论上来。

小说中有这么段话:‘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空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如果我们面对这时的玛蒂尔德,你会对她说点什么呢?

“我会请她不要忘了教训,还是现实一点,能怎么过就怎么过吧。不就是当年的狂乱的梦想让你吃了十年的苦吗?”一学生说。

“我会对她说,谁都希望过上高档次生活。但是如果没有那样的条件就不要去做梦了。如果一定要追求这样的生活,就去学一种本事,找一份工作,与路瓦栽好好经营这个家,一定会过得很不错的。”又一学生说。

“我会对她说,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这没有什么过错,但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让悲剧重演。”有学生继续说。

……

 

最后,我也发了言: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李老师想对她说点什么吗?

“想!”

我笑着说:“我呀,会对她说:亲爱的路瓦栽夫人,生个孩子吧,有了宝贝,你闲下来的时候,就不会再感到寂寞与孤独,就不会老是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了。因为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孩子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与幸福的!”

 

教室里笑声顿起。在同学们与众听课者的笑声中,这节课结束了。

 

(注:段落标题与插图为本站所加;插图来源:网络资源)

            

 


          

相关链接

 

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钟梁:高中教学(语文)的几个问题

 

点击《人是什么》作者赵鑫珊    李锡琴:《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

        

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解读

 

语文教育:我们缺少的是眼泪    

 

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

----------------------------------------------------------------------------------------------------------------------------------

视频莫泊桑:《项链》(似乎为专业演员表演的课本剧)

如播放不畅,请点击暂停,稍候二三十秒再播放即可

                                                                     


                         到“语文教育”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