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导航>首页>教育理论>教育随笔>寄语青年教师

| 您好!今天是

-----------------------------------------------------------------------------------------------------------------------------------------------------

寄语青年教师

                                                 ——  教  育  随  笔                          安徽/应学俊          

 本站按:这是笔者应某出版社之约而撰写的,也算是“随想”吧。欢迎讨论。

  

前不久在网络某论坛上看到一帖:“想想这一辈子就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课下课、上课下课,真不知有什么意思,唉……”另有一帖:“学生软硬不吃怎么办啊!哪位高人指点一下。”还看到这样一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评价人的标准,你努力工作,别人会认可你吗?告诉我,我是不是要潜心钻营?好累啊!”……

                 

作为已经在三尺讲台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看到一批批年轻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走进校园,走上讲台,长江后浪推前浪,很是高兴;可他们又常常遇到诸多自己也曾遇到过的困惑,于是总想凭自己的体验对他们说点什么。

                

其一,要当教育研究者,别把自己当教书匠。

          

当你潜心研究着一件什么事情时,你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哪怕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问题;尤其当研究有所心得、有所进展、有所结果或成就时,你还会感到或大或小的惊喜——不论别人是否认可。难道不是这样吗?何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谁能说执著地坚持数年潜心研究一个问题且方法基本正确会没有成果呢?所以只有立志做一个教育的研究者,带着研究的眼光和目的去上那一节又一节的课——即使是教孩子学“a、o、e……”,这里面可研究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啊!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才不会感到枯燥,才会越教越有味,越教越有劲儿,哪怕是从事幼儿教育。如果把自己只当作“教书匠”,把教师职业仅当作谋生的手段,那么,教师职业确实会令人厌倦的,因为工作中会有太多令人烦恼或迷惑不解的难题——教育中本来就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尚未获得圆满解决啊!

               

关于此,魏书生、于漪、斯霞、王有声等许多许多成功教师的经历是最好的实证。

              

其二,正确对待功利,远离教育功利主义。

             

人非圣贤,如果说搞教育的人任何时候都绝对没有“功利”意识恐怕也难;但如果陷入教育功利主义泥沼,那又是一个既害人又害己的很大的误区。

          

教育是什么?教育初始时期的形态已经告诉了我们质朴的含义:那就是传递文明(包括脑力体力劳动的技能以及对人生对社会应取的态度亦即价值观),促进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好的自身发展,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得以持续发展。如果说功利,这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最大“功利”。

               

但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以来,教育便一步一步异化了,异化为教育本质属性以外的获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异化为并非教育本身的令人弃之不得拥之难受的“怪物”,迄今为止,愈演愈烈,出现了一幕又一幕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惨剧,阻碍人的自身发展,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为人本身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现在那些苦读的学子,可以说从小学开始,除了眼睛盯住习题、分数,疲惫不堪,疲于奔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多少考虑到人自身的真正发展呢?

             

从古至今广为流传并被信奉的俗语却充分说明了教育完全被异化为谋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置人的发展于不顾——

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视教育为敲门砖的典型描述;

20世纪50年代的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完全从谋生、获取功名利禄来定位学习目的;

20世纪末期,那些在农村苦读的学子所用于激励自己的口号是“书包翻身,户口立卡”、“为425(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学毕业生最初的铁饭碗工资)而奋斗”;再后来就有了“学好英语计算机,迈向21世纪”……教育功利主义也可谓“与时俱进”啊!

在这里面根本看不到对人本身和人的发展的关注,看不到对人的心灵的人文关注,只有以教育为敲门砖来获取功利的追逐。我们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培养未来的“经济动物”。最后,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忘记了教育本来应该是什么。

                               

事实上,教育在物质范畴的“功利”是一种客观存在,受教育者能获取多少这样的“功利”,取决于他自身发展的状况和对社会贡献的多少,那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客观存在的教育在物质范畴的“功利”是不可以成为教育所追逐的目标的,因为这不属于教育追求的目标范围,而属于受教育者自己日后在工作中去自然实现的东西。把不属于自身应有的目标当作目标来追求,其结果必然使教育异化。“应试教育”便是这样来的。

教育工作只能是教育工作。教育的目标只能是培养内心健康而丰富、体魄健强、有可持续发展多方面潜力和素质的人。如果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能跳出教育功利主义的泥沼,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只能成为众多并非从事教育这一神圣事业的追名逐利族中的一员,因为他冲着一个不属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用“功”。方向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其有无结果或结果的实质和价值。

             

其三,牢记并实践教育教学工作永远的宗旨。

                

从事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怎样才是正确的?

            

这里想引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牢牢记住它吧,它应当成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永远的宗旨,它将引导你走上教育教学研究的正确道路,如果你能在这上面用“功”,方向是对的;你如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你在教育教学其它问题的研究上将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将会获得许多成功。古今中外太多的教育家论述过这一规律,可以说所有成功的教师都在这一点上有某种出色的表现和成功的策略——可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始终不渝地以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宗旨的教师并不是很多,这常常很令人遗憾。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宗旨也是不谋而合的:他说:我们应当“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导师、人师,同时是经师。“导趣——导思——导学——导做人”,而不应当成为训练学生如何谋取功名利禄的“教练员”。当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心理健康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的时候,我们大概无须为他们的“生存能力”担忧了,他们可能会获得某种“功、名”,也可能会有一些“利、禄”,但那是自然的结果,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从来都是淡泊名利的,越是真正的“大家”越是这样。当我们不去训练学生谋取功名利禄而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健康发展时,他们将拥有的不仅仅是一点功名利禄,他们已经拥有了生存于这个世界的准则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必将获得丰富的精神世界、独立而求实的思想、充满创造性的活力,因而他们将获得他们所需要的那种幸福的人生历程。这,应该是做教师的永远的追求。

           

想说的还很多,今天就说这些吧。

               

青年教师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挑战的时代——虽然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这已经是一个胜过以往任何时代的好时代! 这个时代的发展将在你们和你们的后来者手中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在教育领域,你们未来的“X”值是无可限量的,如果你的方向和方法是对的,如果你们能锲而不舍,你们将一定可以求出它的值,这个“值”一定比我们所求的“值”要大得多。预祝你们的成功!□

 

                                                        2005年5月

 

相关链接】                                                    

  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再出发

  视频: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温家宝誉为“国宝级教师”霍懋征报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科研方法述略

  本站:教育名言与断想


                        【到“教育随笔”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