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本站时评|留言板

   导航>首页>陋室斋>本站时评>如此赞美 如此呼唤 说明了什么?

| 您好!今天是

-----------------------------------------------------------------------------------------------------------------------------------------------------

 如此赞美 如此呼唤 说明什么?

·应学俊·


           

我们的网络对言论一向是不乏监管的,但是对于公然宣扬希特勒纳粹的文章却轻松放行,以致有人跟帖:“国家社会主义万岁!嗨,希特勒!!!”。这是在搜狐社区一篇题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政绩和对德国人民的贡献》文章后面的跟贴(点击该文链接)转载该文的在网上也还能看到几个,说明也并非没有赞同者上述网文从去年10月至今稳稳地挂于网上,何至于此?

更加有趣而无独有偶的是,在笔者另一博客文后有这样一位网民跟帖:(访客bai2ju1yi4 | IP地址: 24.118.192.*|2009/04/14, 04:39谁说皇帝不能回来?前些日子美国媒体还讲,非洲有一个国家,好像是乌干达,20多年前打走了国王建立民主制度,国王因此逃到了英国,现在人家又把国王迎回去了。老国王已死,人民要求大儿子当国王。看到穷困的人民用牲畜、和手工艺品给国王献礼,并且匍俯在地上,以最低的身段给国王行礼(我们中国是跪着,还没到最低呢),心中真是感动,是人民需要国王,不是国王希望统治人民。国王是人民的主心骨,是精神上的凝聚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以及大多数西欧国家都还保留君王的原因。别看现在他们就像摆设,没什么实权,到了战时,或国家危机时刻,君王就可以将权力收回,这时只有君王能凝聚人心,带领国家战胜困难”——呜呼,没想到在全球早已臭不可闻万人唾骂的独裁者希特勒至今还不乏崇拜者、拥护者,且并非个别;没想到辛亥革命至今已近一个世纪,还有人梦想着“奉天承运”的“皇上”回来!联想到“持剑经商乃大国崛起之道、中国应当领导世界”一类说法,不是发人深省吗?

百家争鸣本是件好事,它有利于理论创新。但看看这些歌希特勒独裁和颂纳粹的网文,联想到一些观点、思潮的出现,笔者有些不寒而栗:呼唤希特勒?希特勒的罪行和下场难道有些人忘记了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危险倾向呢?

希特勒曾经的“辉煌”与毁灭的必然性

那么,我们有必要也回顾和分析一下希特勒曾经创造的确实使德国“发展”的另世人惊叹的“奇迹”,否则一些人已经觉得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几乎没有多少差别了——

希特勒上台后,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其实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确实使国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创造了德国复兴的“奇迹”。但是,他领导下的德国也是世界公认的独裁、法西斯专政的国家。而最终,他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和自己的国家。

我们来看看希特勒在上台后取得的成就或曰国内“政绩”,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1、解决了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从33%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也不全是自吹自擂。

2、挽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3、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属下的工会劳动阵线,在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希特勒甚至允诺,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

正因如此,希特勒也曾经在一段时间里被他的国民称为“大救星”。笔者以为,这大概是当今某些糊涂的人竟然“呼唤”希特勒的原因吧——然而,如此高速发展的国家,最终彻底失败了,毁灭了。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经济发展≠民主”就是这个道理。

诟病所谓“西式民主”的人常常说,恰恰是民主选举使希特勒得以上台,因此可以说是民主断送了德国。如此判断是一叶障目,不能成立的。——诚然,希特勒确实是民主选举上台的。但正如毛泽东所说:“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着的”。德国的民主制度也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正如几千年前的雅典民主不能和今天的民主相提并论、美国刚独立时的民主也不能与其今日的民主同日而语一样。民主在制度设计和运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代表民主的核心价值应当否定;正如有没天有很多人葬身汽车轮下,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的使用应当禁绝。而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亚洲四小龙也好,世界发达国家也好,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为何日、韩、港、台这些“小龙”在上世纪跑到了中国大陆这条真正的“大龙”前面去了,而中国大陆一旦改革开放、一旦推进了一点民主,就获得了如此迅速的发展,这还不发人深思吗?。

希特勒的上台不是民主制度本身的过错,而是与当时德国民主制度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不完善、有缺陷、不成熟分不开的,与德国某些历史的因素有密切关系(不赘述),而某些有缺陷的宪法条款恰给希特勒后来的独裁统治创造了某种可乘之机。民主政体在具体运作上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制度设计不科学也会导致失误。如泰国的民主有些“混乱”,也与制度设计以及法制完善有关。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希特勒毕竟是少见的一代奸雄,是一个邪恶的智慧者,我们从上文笔者所叙述那些“政绩”就可以看出希特勒 也是具有非同一般“智慧”的。当然,希特勒的兴衰还有其更深层次的民族、历史和当时特殊形势等多方面原因的组合,研究它应该是一本书的任务,而非一篇博文可以承载。但希特勒以欺骗手段上台以后便彻底地践踏了被他利用的在当时有缺陷的民主制度,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欺骗舆论获取民心,希特勒在他的法西斯御用工具“德国工人党”前面加上了“国家社会主义”一词(德语 National sozialistisch),简称“纳粹党”, 而令人谈虎色变的纳粹(Nazi)不过是德文“国家社会主义”(有位著名的学者说,按德文原意应该译为“民族社会主义”)缩写的音译。如果光看名称,我们还以为他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实在希特勒看来,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口号不过是宣传,是他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上争取民众的手段,无非是用来骗取广大工人的选票。而在他上台以后,他就彻底抛弃和践踏了民主。

1933年2月,他策划了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借此大肆逮捕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查封德共办公处,禁止言论、出版自由。同年5月,纳粹冲锋队扫荡了德国工会办公室,逮捕了工会领袖,没收了工会财产,解散了工会。专制独裁统治的建立就此基本形成。——而这些,本文开始所提及的那篇搜狐社区的文章是没有提到或曰回避的。

所以,最终断送德国和希特勒本人的恰恰不是民主制度,而正是希特勒肆意践踏民主和如上所述其错误的目标价值追求,即以法西斯独裁统治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悖民主、人权、和平、睦邻、共同发展等普世价值或曰反人类的价值追求的罪恶行径。

构建对全国人民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目标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中国改革开放在取得了如此辉煌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暴露出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老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说明改革开放的选择是错误的,恰恰是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使改革科学、协调地深化、发展。可以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必须设定继续“发展”的座标——即所追求的目标价值,以使改革开放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使国家的发展能有正确的为广大人民认同的目标价值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这是非常有道理、有远见的。

对于中国应当追求的目标价值,“不争论”已经不行了。争论的过程正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笔者期待着关心国家未来命运的公民、理论工作者能真正解放思想,共建这样“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对全国人民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国人大多数赞同的目标价值体系,使国家的发展不致在混乱的思维中迷失方向。而当今出现的歌颂希特勒、奉行“国家至上”以及公然赞美“君主独裁”的思想意识苗头的出现,的确是值得人们惊醒的。“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或“民族社会主义”仅两字相差,但其实际存在的内涵却是相去甚远或难以一时道清说明的。

中国只有绕开历史的误区,才能不再走弯路而朝着民主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如希特勒那样的独裁统治,如希特勒凭借独裁和威权推行那种所谓“民族社会主义”,如某些人所“盼望”的君主独裁皇帝回来,此路肯定不通!我国所建立的社会发展目标价值一定应当为国民大多数所认同,且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研究和推进科学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落实真正的“科学发展观”,那才能给国家的可持续性和平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2009.4.12.

视频德国——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勃兰特总理的历史性一跪)

如播放不畅,请点击暂停,稍候二三十秒再播放即可


                        到“本站时评”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