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本站时评|留言板

   导航>首页>陋室斋>本站时评>教育改革的方向:返璞归真

| 您好!今天是

-----------------------------------------------------------------------------------------------------------------------------------------------------

 教育改革的方向:返璞归真

    ·应学俊· (本文发布于价值中国博客日报等)


             

每年高考前后,都会有高考生自杀、他杀、地区性舞弊、 替*考、高考移民等一系列 或令人痛心、或使人愕然的事件发生。

科举——高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英语计算机,迈向二十一世纪”这些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俗语告诉我们,中国教育自从由其初始状态进入封建王朝科举制度后就被教育功利主义 逐步异化了,异化为实现个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于是教育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人性”和其本来的属性,而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准动物性充斥教育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用人及组织部门用人唯学历风气日盛就更加愈演愈烈。

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否存在危机?请参考以下解读——

 

● 教育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那么,教育的本来属性应当是什么?是培养某种“工具”吗?尽管曾经有过这样的提法,但这当然不对。教育虽然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可以肯定地说,教育不应当是与培养人的发展无关的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而综合以下一些素有定评的学者的论述,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教育的原本应有的属性——

马克思: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

                                         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而爱因斯坦似乎说得更全面一些:“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个性,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的工具。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

——很显然,科学家、伟人、哲人所有这一切对于教育本质属性的阐述,均与“获取个人功名利禄”无关。而我们的“教育中人”有爱因斯坦所描绘的那种教育和被教育者境界的又有几何?也许有人会说教育与功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也许是这样的,但是客观存在与主管追求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如果说有功利存在,那是在受教育者结束学校教育而步入社会以后 因自己的能力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业绩而自然产生的结果,并非教育追逐的目的。

● 当教育的本质属性被扭曲

由于教育的异化,由于社会用人和组织部门用人将学历证明作为“入场券”或先决条件,由于教育曾经被用来作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杠杆”而“产业化”,所以教育成了学生、大学追逐各自功利的工具,学生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则成了教育的奴隶,某些升学率高的所谓“示范高中”则成了“文明监狱”,学生每天学习18小时左右,可谓学习“包身工”。于是,每年高考前后都会出现高考生心理出现疾患、跳楼自杀以逃避吃人的教育及高考、烧毁教科书、砸烂器物、无辜杀人以宣泄失去人性的所谓“教育、高考”之压力、地区性高考舞弊案件、领导老师学生纷纷参与现代化作弊、替*考的事件层出不穷——教育,肯定是出了问题!当学校、老师、学生乃至大学都奔“经济效益”和“功利”而去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是否已经出现了危机?问题就在于教育被异化,教育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而教育出问题则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会出问题,只不过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发展的

文革结束后,因为拨乱反正,于是将学历作为用人的首要必备条件,这实在是一个误区。深圳市招聘公务员竟然不给国家承认的自考和夜大学历者以报名资格 ,给学历歧视推波助澜;某些地区公然发布招聘博士县长或处级领导干部的启示,殊不知,就其实际能力来说,某些本科毕业者未必比某些博士差。在如此用人唯学历举措的推波助澜下,学历造假已如高考作弊一样经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买假文凭者上岗当白领、当大小官员的可以说随处可见。也许有些人会说,国外也有此类事件,然而必须看到,中国可能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了。

其实,学历仅仅是证明某人受过怎样的系统教育的证明,一张学历文凭基本无法反应一个人的内在潜质和能力、情商方面的特点。社会用人和组织部门用人,应当根据自身需要考查其实际工作能力、技能,而将学历作为录用的条件之一。毛泽东是中师毕业、彭德怀毕业于大革命时期的讲武堂、吴晗考北大时数学是零分、陈独秀做北大文科学长时其实并未读完大学、当今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自称没进过大学校门、当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也是中专学历……更不用说爱迪生……如果用人唯学历,这些人岂不……?现在某些单位在录用新员工时已经逐步改变了方法:先做现场能力考核,然后再参考学历,在能力相当的基础上,高学历者优先录用,于是逐渐有了高学历而能力弱者被淘汰而稍低学历但能力强者被录用的事情,这就逐渐回归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正道。如社会都能如此用人,为功名利禄而一味追求高学历的教育异化现象也会得到一定的遏制和扭转。

● 教育改革的方向:返璞归真

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笔者以为首先应确定正确方向亦即价值取向,那就是教育必须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本属性上,教育只能干教育的事,而不是别的。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每一个人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属于他的最佳发展的过程,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点知识,他们带走的应该是对于知识和真理执着追求的熊熊燃烧的求知欲的火花,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立志成就一番事业从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抱负和信心,是坚信自己将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自信。舍此,我们的教育还能向何处去呢?然而,类似科举的高考是达不到这样目的的。

国家、学者、老师都在讨论教育改革,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中国有人提出取消高考,由高校自主招生;俄罗斯却在争议中走上了全国统一高考的轨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主张继续坚持高考者认为高考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最佳体制,但这时他们忘记了基础教育在高考制度的紧箍咒下日益凸显的令人揪心的现状 :校长、老师们无法按教育规律去做,而是100%地按高考的要求去做;学生的学习动力再也与教育原本应追求的属性无缘,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主张坚持高考者的理由如下,笔者却有不同的思考:

1、高考虽有弊端,毕竟是目前体现教育公平的不可替代的制度。

笔者思考:在同一张试卷下,掩盖了学生千差万别的智力和能力特征,这实际上是另一种不公平。数学考零分的历史学家吴晗当初录取了清华,就体现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特性差别,表现了智力的多元性。俄罗斯最好的大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该校毕业的成为科学院院士的人往往并不是所谓“全面发展”的学生,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全才毕竟只能是凤毛麟角。清华陈丹青教授回国后四年招不到研究生,那些绘画专业考得棒极了的考生因为政治或英语差1分便被淘汰,这也是公平?而我国高校在校生中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这也是另一种不公平的体现吧。

2、高校自主招生,如何防止招生中的腐败?

笔者思考:一种可以绝对杜绝腐败的制度大概还远远没有产生出来。在目前的高考中,作弊、替*考现象甚至罗彩霞现象不也是腐败?某一所高校如果招生腐败,那这所学校最终必将因生源质量、教学质量下降而自毁校誉自我淘汰。

3、以学生平时成绩、教师推荐信(学生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综合评价、录取,这会导致中学教师受贿,提供虚假信息。

笔者思考:省一级组织的一门一门课的会考(水平测试),严格考试,成绩在省教育厅统一管理,这样的成绩应当是可信的。这样,高考的学科数可以减到最低(如果维持高考制度的话),从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高考的压力。而学校或老师的推荐信问题,笔者曾和一位美国朋友了解过,这位美国朋友说:教师或学校的推荐信是永远不和学生见面的,这就保证了教师如实推荐的可能性,此其一;教师如果在推荐信中尽说与该生实际不符的“好话”,那么这位老师日后将失去资信度,老师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这位美国朋友如是说,此其二。一个社会的诚信风气总是要一步一步培养的,万事皆有开头。

笔者观点小结

1、教育改革、高考改革首先应确定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应当是教育的返璞归真。有人问,什么叫教育的“返璞归真”?笔者以为:办企业得按办企业的规律,办教育得按办教育的规律,这就是教育返璞归真的基本涵义,这是使教育不致异化的唯一途径。

2、高考改革从减少高考科目开始,分解学生的高考压力。分学科的水平测试由省一级组织统考,成绩由省教育厅管理,高考录取时统一提供数据。诚如是,全国统一高考可以只考语数英三门,所谓文理分不分科的问题也不复存在。高考录取的依据就成为三部分:省教育厅提供的各门课水平测试成绩、高考成绩、学校的素质教育评价。(细节阐述在此从略)

3、通过两三年的过渡,逐步实现高校按国家计划自主命题、自主招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办出各高校的特色,真正的“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将回归高校。让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 和业绩来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

4、当社会用人、组织部门用人能做到重能力考核、业绩考核、参考学历、同能力水平者高学历优先的原则,唯学历用人之风将得到遏制,社会上盲目追求学历的风气也会随之得以逐步扭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必将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和人的根本发展。

如此,教育将返璞归真。□

2009.6.23.


相关链接】                                                    

  视频:时事评论--中国大学教育是否成功

  视频:【央视·今日说法】考场里的怪事: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09/06/20)

  08年视频:【央视·新闻1+1】替*考,更大的作弊 08/07/31

  应学俊:改革高考: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


                        到“教育随笔”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