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网站导航>首页>语文教育>李锡琴耕耘录>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读弱水的《想起梵高》

| 您好!今天是

-----------------------------------------------------------------------------------------------------------------------------------------------------

  

   重庆/江津中学  李锡琴(来源:《班主任之友》)

                                             点击:走近梵高和他的作品(E)

    

本站按】作为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否则思维和知识的源泉都会枯竭的。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科技迅猛发展,“读图”、享用“快餐文化”胜于读书的现象已经很普遍。然而,这是很危险的。

李锡琴老师在她即将出版的一本书里曾这样写道:“阅读,是聆听他人的心潮在哗哗沸腾,进而卷起自己的心潮随之翻滚;阅读,是静观他人的情愫在悠悠飘飞,进而牵出自己的情愫随之荡漾。阅读,可以充实你的心怀,可以丰富你的感情,可以深化你的思想,可以提升你的品位;阅读,可以让你心骛八极,眼观寰宇,身游古今。真正的阅读,是以作者为友,以作品中的人物为友,跟他们聊天,谈心,对话。最惬意的阅读是斜卧榻上,兀坐柳下,席坐岸边……抑或默观静思,抑或浅吟低唱,让心飞翔,让情放浪……”

李锡琴老师之为“享受阅读”,这对我们应该是有启迪的。

诚然,一百个人读梵高就会有“一百个梵高”读梵高,我们当然还能想到更多……

   

《想起梵高》是一篇发在“明日论坛”上的网文,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其作者弱水是不是网文大侠,但这篇短文对于一贯对网文多有挑剔的我来说,确为一篇杰作,因为我不得不被它所吸引,所感染,因而不得不产生共鸣,并为之称美。

 

“愤怒出诗人。”是的,中国的历史制造了太多的“愤怒”,因而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文人墨客,其例比比皆是,自不必例说。

 

33岁的梵高

(自画像 1886)

而《想起梵高》一文则告诉我们,是“孤独”造就了梵高。不是吗?文中说,他与十九世纪法国重在表现客观真实的印象派画家格格不入,而是力图用色彩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精神与意识,因而,他被朋友、亲人、爱人所抛弃和鄙视,但他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爱着生活,爱着他身边的人,可被虚伪的世界禁锢了思想的人们,表面称赞他而心里对他并没有一丝的真爱,他的灵魂里充满了向日葵般的太阳,但现实却是如此的黑暗与冰冷,最后,在一片金黄的麦地里,他用枪声把自己送进了温暖的太阳的怀抱,最后溶身于唯一热爱着他,而他唯一热爱着的阳光之中……

      

其实,对于 梵高的身世,多少读点书的人也都知道,《想起梵高》之妙却在于它并不是仅为读者对 梵高的身世作一般的常识介绍,而是让我们通过 梵高的故事,去窥视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更重要更深刻的东西。文中写到,梵高本不仅是一个懂得爱的人,并且是一个急切渴望表达爱的人,这么一个充满爱的灵魂为什么会一生孤独,最终在无助的绝望中自杀?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当时的人们之所以不能接纳梵高,原因在于两点,一是 梵高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的,是建立在了对自己的爱的基础上的,他希望人们理解并宽容他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容忍他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二是世俗的人们只愿意在固有的 习惯与秩序中墨守成规地生活,不仅在生活中丧失了自己应该有的独立人格与尊严,还把梵高渴求有个性的生存、有个性的表达看成是忤逆。正因如此,梵高成了当时人们心中的异类,成了被人们所唾弃与鄙夷

的对象,然而,在如此的孤寂中,梵高仍然坚持不懈地用自己天才的绘画艺术来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展示自己善良的灵魂,在得不到别人承认情况下自我承认,在得不到别人欣赏的情况下自我欣赏。然而,如冰山一样冷漠的人们,始终没有被梵高执著而炽热如火的心熔化。在那样的世界里,梵高注定永远只属于自己,因此,与其说他的自杀是为他的艺术殉情,还不如说他是为自己的自尊与高尚的灵魂殉情。

    

如果弱水的那篇文章,只让我们透过梵高的悲剧,去对一百多年前的人世生出诅咒,对一百多年前的梵高生出怜悯,那此文就大为贬值了。睿智的作者开篇与结尾的话岂止耐人寻味?弱水说:“我希望梵高的画在他活着时就值到千万美金。”如果梵高的作品真能用金钱来准确估价,那么,梵高就不为梵高了,作者真正的希望是什么?我想,他希望的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与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都应该互相承认与理解,互相宽容与接纳。

 
 

18岁的梵高

离梵高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那只盛满孤独和苦难的破烂的靴子,在市场这种特殊机器的运转下,竟拥有了他一生从未拥有过的瞩目和辉煌,在拍卖师的槌起槌落之下不断地惊爆天价”时,作者说:“但那显然与他所追求的理解和爱相去很远。”清醒的大脑不会读不出弱水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对现今社会利欲熏心的庸俗那何等的哀痛与失望!这样的社会,无疑是在把 梵高用苦难写成的悲剧作为铜臭熏天的竞价资本,这是在公开展示着现今人类对艺术的大肆亵渎。其实,如果人类的良知还在,那么,当拿着梵高的作品竞价的时候,那群麦田里黑压压的如梵高自杀时之心境的乌鸦的悲鸣,未尝不让人们的良心失血?那只血迹未干的为向世俗表示逆反的被割掉的耳朵,未尝不让人们的灵魂苍白?难怪作者弱水最后说,自己在文化人聚会的沙龙里,送给梵高的那句话是“真诚”却又是“可笑”的,因为他悲哀地意识到,以这样无力而孤单的声音来表达对凡高的爱,在梵高如向日葵般光辉与高尚的灵魂面前,同样是“俗气”的。我是理解弱水的哀叹的,因为,一个微弱如丝的声音怎能震撼一个固若钟鼎的世俗世界?

         

读罢此文,我在想,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应该是这样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能得到承认、尊重与宽容。对于人类,对于一个个鲜活的有尊严有个性的人,尤其应该如此。

    

为了所有的生灵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生命的快乐,包括我们自身的快乐,善待他人吧,其实这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何不试之?

梵高作品视频欣赏

    如播放不畅,请点击暂停,稍候二三十秒再播放即可     


    【相关链接

 

          李锡琴:庄子与陶渊明人生悲情之比较分析

 

         李锡琴:《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解读

 

      语文教育:我们缺少的是眼泪    

 

      韩 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

 

 


                       到“语文教育”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