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导航>首页>陋室斋>应天常教授论电视文化>应天常教授应邀担任安徽卫视主持人大赛晋级赛评委

| 您好!今天是

-----------------------------------------------------------------------------------------------------------------------------------------------------

       

安徽电视台主持人大赛 18进14分组登陆战精彩亮相

应天常教授应邀担任大赛评委

撰稿:安徽网络电视台网站  来源:安徽网络电视台网站  本站编辑转载

经过3个月的安徽电视台主持人大赛选拔历程,成都、长春、北京、长沙、合肥全国五大赛区共24名选手集结合肥,经过严格的培训营的考评和淘汰后,最终诞生了全国18强。苏笑麟、陈启、吴艳艳、史百惠、叶璐、冯喆、古江柳、韩放、傅圣涵、宋秋熠、薛仲遒、陈祺、丁吉、王皓玥、吴志斌、龙洋、张粟、姜宏获此殊荣。18名选手抽签分成两组,分别参加9进7的分组登陆战,产生全国14强。安徽电视台综艺频道12月4日、12月5日晚19:50播出精彩的两场比赛,安徽网络电视台同步网络直播。

◎ 评委阵容华丽 严苛点评与极尽搞笑并重

美丽大方的世界小姐余声和时尚帅气的潮男李晨担任大赛的主持人。三位嘉宾评委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著名的造型师 Roger(郑建国)、广州大学教授应天常、著名节目主持人王馨悦。这三位评委可是极具代表性:Roger(郑建国)曾担任林青霞、钟楚红、张国荣、关芝琳、张曼玉等众多艺人的金牌造型设计师,目前为《超级星光大道》的常任主评审 。应天常教授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评委;王馨悦是安徽电视台原《超级大赢家》的节目主持人,曾担任主持人大赛长春赛区海选的评委。三位评委专业领域迥异,但却体察入微,点评准确严苛。

“紧急连线”的比赛环节中,台内主持人在现场连线中担任连线嘉宾,考验选手的采访能力和新闻主播功力。选手在模拟主播台上的一丁点儿小动作都被评委看在眼里,除了专业上的指导,2号选手陈启在现场连线节目中看手表、1号选手苏笑麟在连线中无谓地手扶耳麦,这些不符合主播规范的动作都被评委一针见血地指出。

三位评委之外,还设立了由我台主持人组成的特别评审团,他们不但担任评委,还在比赛中配合选手完成各个环节的比赛。他们面对新生代,倒是放下了评委的严肃,极尽所能与选手搞笑配合,赢得全场观众阵阵欢呼。家家购物频道主持人黄菡与13号选手王皓玥搭档在非洲部落推销起了生活用品,主持人小潘潘又不时扮演野人窜镜头配合表演,让人捧腹不已。

◎ 两大赛区选手对决 悲伤与乐观并存

安徽电视台主持人大赛18强选手中,长春赛区、成都赛区的选手相对集中,占了18强的一半名额。6名来自成都赛区与4名来自长春赛区的选手形成两个阵营,自从在培训营的淘汰中就进行了激烈的遭遇战,如今18进14的两场比赛,又彼此成了PK台上的对手。最终来自成都的苏笑麟、丁吉和来自长春的冯喆和傅圣涵遗憾离开。冯喆是18强选手中第一个离开的,“才艺大比拼”环节中他以演唱作为PK的方式,形象阳光、拥有标准新闻脸的他尽管有些木讷,但依然实现了自我突破,改变了原先因疏于才艺而显得严肃的形象。短短几天,18强选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互相鼓励,共同进步,面对分离,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的流淌是因为不舍与珍惜。 帅气搞怪的丁吉在离开时气氛则完全不同,他借用《加勒比海盗》里的片段配音来表达自己即使离开这个舞台,也会继续努力,继续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的态度。他一直微笑着安慰每一个同伴,用轻松的方式请其他对手继续加油,带着他的力量继续比赛下去,坚强、阳光男孩实现了华丽转身。

◎ 选手PK尽展自我 90后选手美貌与才华并重

待定选手走向PK台从容应对,比赛中年龄最小的90后选手用歌舞带动全场气氛,尽情展现自我。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在校生叶璐和合肥赛区深圳大学的古江柳在比拼时,各自用不同风格的歌舞展示才艺,终获晋级。叶璐以一首边舞边跳的《Honey》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尖叫和掌声,欢快的节奏带动全场气氛。《山楂树之恋》是古江柳的拿手才艺,海选中她的表演让人难以忘怀,如今加上舞台灯光和精心装扮的衬托,更加显得唯美自然。

自此,主持人大赛正式进入决赛阶段赛事的播出,这是安徽电视台综艺频道调动全频道栏目和人力资源、开辟日播栏目《爱上新主持》、全力打造“主持人大赛月”等举措所服务的核心内容。

之后每周六、周日将陆续播出剩下的6场晋级赛,2011年1月1日综艺频道开播一周年之际,综艺频道将进行一场全国总决赛的现场直播。□
本站2010.12.发布

 
  留言 给本站E-mail        打印本页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