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应天常教授专栏>【学术争鸣】应天常:关于“播音涵盖主持”的争论 | | 您好!今天是: | |
![]() |
本站其它链接
![]() |
|
|
撰稿:应天常 信息来源:作者赐稿 本站编辑 2006.11.22.转发 |
没有理论的审视和质疑,就没有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原文题记 |
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是否可以混为一谈?这看似常识性的问题,却早在1980 年代我国的主持人节目刚出现时,因为我国播音学创始人张颂教授提出“播音员应该涵盖主持人”的观点开始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张教授的学术地位具有某种首因效应,不久就有人撰文指出:“主持人只是播音这棵大树上长出的一个分支,夸大二者的区别,让主持独树一枝,既不现实,也不科学”。①
但是“涵盖论”并未因强势话语而一锤定音,它引起持久的质疑而未有定论,成为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建设的一个缺憾。笔者曾多次应邀参与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评选,评委们经常因为送评的播音作品无法参与节目主持人评选觉得惋惜。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本应是概念的界定,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研究会曾几次开会研讨,但结论仍然被视为“门户之见”。不过,我们用近20 年的时间绕了个圈又回到原点,这也说明基础性研究是绕不过去的。观念的模糊必然影响实践的前进,如今旧题重议可能会多一份冷静审视的清醒。
1. 近20年探究过程的回顾
主持与播音确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明显存在。也许是语言的无奈——语言的局限在于它发展了思维,也限制了思维,有时使人的认识活动产生惰性或趋于静止。霍姆巴尔特(HtlmboIdt)说过:“人类用自己的存在织成语言之网,然而又陷入这一张大网。每一种语言都围绕着使用它的人划定了一个魔圈。”②
较早尝试走出“魔圈”的是广东电台的李东先生。1993 年他发表《走出“魔圈”——与张颂教授商榷兼论主持人语言特征》的论文,对“播音涵盖主持”的观点提出学理性质疑。该论文获全国主持人节目研究会“金笔奖”③。
张颂先生及时回应。他于1994年2月出版专著《危机与对策》进一步阐述“涵盖论”,并对李东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学术探究由此推向深入。
同年9月,全国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白谦诚先生发表论文,参加讨论。他不仅否定“涵盖论”,进而提出了“取代论”——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起步和深化,随着主持人的诞生和普及,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播音员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主持人时代’开始了。” ④
可能因为赵忠祥等人坚持认为“播音员将会永远存在”,白谦诚的“取代论”未使“涵盖论”争论的焦点转移;又因为没有共同的话语平台,研讨进入“独白”阶段,人们自说自话“论”而不“争”,有时感觉“鸟鸣山更幽”的寂寞。
面对无序无终的议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部张君昌先生撰文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广播电视节目中大致有读、播、诵、讲、谈、说 6 种交流方式。一般而言,前3 种多用于播音工作状态;后3 种多用于主持工作状态。”
张君昌先生进而指出:“播音界不应该操着‘涵盖论’的老观点不放。在主持人节目幼年期,它必然要从曾脱胎的播音母体中汲取营养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主持人已经发展壮大,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占据大半江山的今天,如果仍然把它当作播音的一个小小的‘分支’看待,不利于事业的发展。”⑤
2. 争论的焦点:话语应用方式
显然,张君昌先生的阐述是牵住问题的“牛鼻子”了。至少播音形态是很难“涵盖”主持人的语用方式的。但是,探讨的另一方仍然认为二者是可以“涵盖”的。他们的论证集中于主持人言语与“播音”的同一性上,并提出“主持式播音”的概念。一篇发表于《现代传播》的文章对此这样阐述:“‘主持式播音’是随着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在中国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播音方式可有稿也可无稿,主持人在节目中依据节目主旨,直接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节目内容和主题,讲究准确而生动,追求自然和个性……”⑥虽然此说还稍欠周延,不过似乎也为白谦诚所谓“由播报制转为主持制”寻求了一个途径。
但不久靳青先生在《电视研究》撰文,详尽分析主持与播音的语用差异,并指出:“把播音定义为语言艺术,造成一系列概念的混乱”,因为“它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似乎凡是在广播电视中艺术地运用了有声语言,就是播音。”⑦
由此关于播音和主持“语言形式”的异同,论者颇众,其中杜守仁先生为了支持“主持式播音”的概念,直接提出将“说”归入播音的观点。他说:“播音也是‘说给人听’的语言活动,说白了,播音的本质就是说话……是在‘话筒前’说话。”⑧ 公允地说,杜先生的观点是有依据的。我们注意到原北京广播学院的教材中,“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
面对“涵盖论”屡受质疑,博士导师张颂先生多次作出回应。他固守“无稿播音”的概念,并强调主持人语言属于“谈话式播音语体”,他说:
“……连这些最基础的知识都不了解,仅凭主观的臆断,那还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指手划脚呢?康德说过他不怕别人驳斥,倒是很怕被人误解。我们知道有些‘理论’针对‘中国播音学’说的许多话,已经不大像是‘误解’,倒有点儿‘曲解’的味道了。那些热衷于此的的同志,正在向假想敌开战,很有点儿像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⑨
很遗憾,张颂教授也误解质疑者了——
试问,讨论播音与主持的区别,就是将“中国播音学”当作“假想敌”吗?如果执意用“中国播音学”“涵盖”主持人理论,难道就不可以探讨?只有话语霸权才计较讨论问题的“资格”。亚里斯多德说“学术始于质疑”,人们有权怀疑——比如,在播音著述中诠释“播音”是“把视觉的书面语言变成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劳动”,为什么在强调“播音涵盖主持”时就单列“无稿播音”这个概念呢?至于“无稿播音”、“主持式播音”、“谈话式播音”、“播音本质是说话”……这些作为“基础知识”写进著述教材的概念也未成定论——何况这些术语或理论也需要时间理解消化和认同,而希望走出“魔圈”的人可能不都是唐•吉诃德吧?
3.“播音涵盖主持”再辨析
撇开无序的逆辩,客观地说“播音员涵盖主持人”观点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它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
我国“节目主持人”出现以前,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形式只有所谓“口语播音”一种,据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记载,“口语播音”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40 年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后不久的一个文件上——从语言学的角度说,这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将“口语”与“书面语”混淆了。它是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与主流报刊的“渊源”关系造成的,所谓“口语播音”基本就是权威报纸或重要文稿的“有声版”,但那并不是“口语”——试问,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面语”就变成“口语”了吗?“口语”是我们日常说的话,它有着与“书面语”不完全一致的语法系统、词汇系统、修辞系统(包括方言语音系统),遗憾的是,某些学者权威出于理论的守护,只会“主观臆断”连这些“最基础的知识”还没有搞清楚,是很奇怪的。
从现实情况看,“涵盖论”能够“坚挺”至今,显然是我国主持人节目出现初期,主持人基本由播音员担任,播音的“书面语有声版”语用方式直接“移植”于主持人节目,尽显播音技能优势,而我国的主持人节目运作一直沿用采、编、播分工的工作体制,播音员“坐台”出镜立马就成主持人了,于是权威的“播音学”稍加修补也就“很有说服力”地成为节目主持“理论”了。
毋庸讳言,播音和主持媒介服务目标的一致性、工作方式的接近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播音员这个媒介角色,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中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新闻节目,播音员的设置具有国际通行性。主持人与播音员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终端体现者;他们的工作方式都是运用言语;他们作为独立的修辞主体,都强调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适听性;都重视适当的伴随性交流。但是,播音很难“涵盖”主持,我们不能无视客观存在的差异:
第一,媒介职能的区别
节目主持人的职责是全面的,他要组织、推动并完成特定节目的全过程,正确体现节目的意图,是“出面的主笔”;有时主持人的工作要延伸到节目前期策划、采访、文案写作和后期的制作,甚至要担任“把关人”的角色,一句话,主持人对节目全面负责。
播音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顺利播出特定稿件,职责空间狭窄。他通过对稿件分析理解,通过“二度创作”,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稿件的内容。工作范畴是一篇文稿,其职能主要是语言处理。正如《播音学简明教程》所言:“播音员的任务是把文字稿件通过再创造,转化成有声语言播出去。” ⑩
第二,语用方式的区别
主持人的言语具有鲜明的交际性,语言环境、语用方式、语言形态十分丰富,有时根据节目文稿进行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时根据播出纲要现场组织语言,有时完全是“无文本操作”,完全是即兴性的语言表达,其语言处于动态语境的应变性、语言方式的生活化、表述的自由度等,与“播音”迥然不同。
播音员处于静态语境,其语言方式是依照书面文稿“播读”,书面色彩比较浓厚,要做到字正腔圆,音质优美,即使现在的播音形态有了些“说”的成分,但仍然是对“文字稿件的再创造”,与主持人相比语用心理压力相对小一些。
第三,角色表现的区别
节目主持人是“主导性角色”,他们以“我”的身份介入节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言语行为方式为“自述性”,以第一人称讲述或对话,成为这一媒介角色的鲜明特征,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与受众的直接交流,也体现“人格化传播”的时代特征。在这里,“我”既是真实的自我,也是媒介和节目的代表。
播音员在节目中处于从属被动地位,稿件是别人所写,通过忠实的“转述”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所以是一种“代言性角色”。播音员必须淡化“我”,不能出现第一人称的表述,与受众的交流是间接的,有限度的,其个性体现也应是淡化的,要尽量控制主观色彩的介入,以避免影响受众对新闻的解读,尤其是电视新闻播音,感情体现“入而不陷、淡而不离”,以体现新闻的客观性。
理论探究始于质疑——在质疑中认同、在认同中质疑,是理论探究全过程的描述。勇于审视,勇于修正,勇于认同,是诚实的的理论态度,是一种可贵的学术品格,也许这是走出“魔圈”的一条路径。■
(2006年11月22 日本站发布)
【注释】
① 王旭东:《“播音员涵盖主持人”论略》,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② [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霍姆巴尔特(Htlm boIdt):《论亚瓦岛上的卡维(Kvi)语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③ 李东:《走出魔圈:与张颂教授商榷兼论主持人语言特征》,载《主持人》第2、3合辑15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④ 白谦诚:《节目主持人:历史的昭示•现状的扫描•未来的走向》,载《主持人》第5辑第1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9月。
⑤ 张君昌:《播音与主持的界定及其评优》,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2期。
⑥ 徐立军:《论播报与主持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载《现代传播》1996年第2期
⑦ 靳 青:《试论播音定义和播音美感构成》,载《电视研究》2000年第12期。
⑧ 杜守仁先生的观点见2001年第1期《视听界》杂志。
⑨ 张 颂2001年8为曾致《播音主持艺术新说》撰写的序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⑩ 吴 郁:《播音学简明教程》(修订版),第5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4月。
【相关链接】
▲ 简讯:应天常教授《节目主持语用学•修订本》2008 年出版
▲ 林兴仁:理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评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
(原载《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2 年第 5 期 )
〖前一页〗 1 〖后一页〗
(本站 2006.11.22.转发 / 图片为本站所加 / 2016-08-13 更新)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