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留言板

  >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教学目标的时代性要求: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您好!今天是

-----------------------------------------------------------------------------------------------------------------------------------------------------

《小学语文教学论》第二章节选           

                            

教学目标的时代性要求
  

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安徽/应学俊  来源:摘自《小学语文教学新论》2002年出版

-----------------------------------------------------------------------------------------------------------------------------------

“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着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到来,随着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普及,Internet 国际互联网已经把地球空间缩小得像一个小小的村庄,对掌握英语的人来说,发一个E-mail 给远在大洋彼岸的亲朋甚至某个名人,是几分钟即可实现的举手之劳。

 

在国际互联网以及各种媒体上,各种信息如滚滚大铺天盖地而来,全世界各学科知识正以几何级数的方式爆炸性地飞速增长、融合,边缘学科不断出现。人们想获取新的或千万公里以外的信息,或传送信息至千万公里以外已经是弹指可就的事情。现在不是无法获取信息的问题,而是要增强信息意识,学会按自己的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不然,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大潮和急剧增长的知识,反而会觉得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由于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人,刚完成一轮学习,可能又落后了很多。笔者最近获悉,现在有些大学的生物系学生,竟然还在学习80年代编写的教材,我们可以想想,他们毕业后面临的将是什么呢?

               

因此,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涉及视听阅读的多种能力和技巧、利用图书馆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涉及到信息工具、场所(如计算机、电视、广播、图书馆其它纸质媒体等)的运用等等。我们来看一看《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某些与此相关的目标,具体感受一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引自“第二学段”即三、四年级目标)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引自“第二学段”即三、四年级目标)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引自“第三学段”即五、六年级目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引自“第三学段”即五、六年级目标)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引自“第二学段”即三、四年级目标)

                          

看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些目标的设定,我们会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考试方法将要有多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啊!我们从现在起,在制订具体的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时,再也不能没有“全息性” 的观点而总是盯着以往那一点点所谓片面的“双基”上了。

            

对于学生来说,养成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习惯、掌握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重要。阅读固然需要条分缕析的能力,但面对信息的大潮,更要有迅速浏览搜寻和捕捉的能力发现了与自己的需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才需要条分缕析、“细嚼慢咽”。尤其是在图书馆或网络上这样信息集中的地方搜集资料,除了要掌握基本方法外,速读、浏览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时间过去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对需要的信息照样一无所获。

 

除了略读、浏览、速度这些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要求外,有的教师创造了“从题知文”的阅读技巧练习方法,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好的技巧训练方法。因为一般来说题目是文章的“窗户、眼睛”,题目中隐藏的信息含量是很大的,善于“从题知文”,就有利于快速地根据需要搜寻标题性信息。我们在工作比较忙的时候读报,往往用的就是先浏览大标题的方法,找到需要细读的文章或有关信息便标上符号搁在一边,有时间时再去读它。搜寻信息难道不需要这样的技巧吗?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些学校,在小学二年级就要求孩子到图书馆查资料写简单的“论文”。孩子写出的“论文”暂时可能是材料的堆砌,可能只有百十来字或上千字,但其实这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比如我国有的留美博士的孩子在美国的小学里读书,小学二年级就写过《蓝鲸》、《中国的长城》,小学五年级就写了像大学生才写的《论中国的饮食文化》等这样的论文或说明文;他们从图书馆借回大量的书籍,从中寻找有用的相关信息,一本正经地写出令他们的家长也感到吃惊的“论文”,并且用电脑打印出来,设计封面,像模像样。这样的学习,其意义与“应试教育”岂可同日而语?

 

在发达国家的学校里,老师们甚至把这样的方法运用于学科教学。我国学者访问德国时,德国一所学校的生物教师说:“凡是百科全书上有的,我们就不讲,我们讲的只是有关生物分类的知识,只教学生熟练地查阅百科全书。”

我国的访问学者在听了他们一堂小学地理课后,询问一位8岁的小女孩:你知道中国在哪里吗?她回答:“不知道。请问‘中国’这个词怎么拼?我会从百科全书中找到的。”

我们用传统的观念来衡量这些孩子掌握的知识,也许会感到有些失落。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养成了一种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时代变化,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该相应改变。█

 

           


                        到“语文教育”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70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