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陶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本站时评  
  首 页重读历史本站时评历史岂会“飘走”?结论岂可先行?——对《环球时报》观点……

 您好!今天是:

 
相关链接
  1. 本站时评专栏目录
  2. “四人帮”上海写作班子揭秘(图)
  3. 《环球时报》主编必须认真反思
  4. 说说《环球时报》的“过激反应”
    链接二
  5. 单仁平的软肋
  6. 查处官员缘何与其“功过无关”?
  7. 本站:对“王薄谷案”的补充分析与查处建言
  8. 且说薄、谷可否分“开来”
  9. 再论薄、谷可否分“开来”
  10. 如此我们方可解读当代中国——观《红卫兵墓园·复仇者》随感(附视频)
  11. 重庆:“红卫兵墓园”与“唱红(附视频)
  12. 细瞅“重庆蛋糕”内囊
  13. 当打出“共同富裕”这闪光而诱人的旗帜
  14. 从重庆政要回避“重庆模式”说起
  15. 毛泽东:1959年8月10日《关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问题的批语》
  16. 彭德怀1959年庐山会议上书毛泽东(原文/所谓“万言书”)
  17. 解读: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
  18. 本站评论:“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毫无意义的概念
  19. 河北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及职务
  20. 北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及职务
  21. 2007年新疆自治区《关于认真做好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和乡(镇)人大、政府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22. 1945年: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
  23. 本站评论:梅宁华先生:请破“民主迷局”
  24. 本站评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六个“为什么”》阅读札记之二
  25. 本站评论:杨桃与刘仰笔下的“民主”
  26. 本站评论:秋石先生的文章最好要重写—— 谈谈辛亥革命、民主及其它
  27. 本站评论:刘熙瑞先生:民主的概念岂容偷换?
  28. 本站评论:辛亥革命、民主及其它—— 读李江源《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有感
  29. 本站评论:与房宁教授商榷一二—— 关于《多党竞争不利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绝不能搞》
  30. 本站评论:依法治国就行,何必“三、四、五”?

  1. 静默的革命:香港廉政公署35年纪事(视频)
  2. 本站:1957~1965 中国历史研究
  3. 本站:文化大革命历史研究专辑
  4. 本站:历史钩沉研究专辑
  5. 文化革命40年祭(专辑链接/资料丰富)
  6. 视频:水木清华90年:文革中被迫害和被迫害致死的知识分子视频
  7. 视频:文革博物馆(广东汕头)视频
  8. 视频:文革10年历史回眸 视频
  9. 本站:'09清明 他们可有人祭奠?
 

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历史岂会“飘走”? 结论岂可先行?

—— 对《环球时报》观点批评之一

作者:应学俊(本站站长)    本文另发于”博客中国“等媒体

自从王立军事件发生后,《环球时报》评论在面对这样的一个重大事件似乎“沉默”了一段时间,而在3月15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那番重要的答记者讲话后,《环球时报》对此开始发声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事件过于重大,过于突然,与前一阵“重庆模式”的喧嚣反差过大,令人愕然。《环球时报》对此发声后,即使面对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这样匪夷所思的重大事件,《环球时报》大体也都能以“辩证”的视角看到中国政治的进步,说明此类事的偶发性和不足道,极言中国之稳定。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家时事新闻媒体(原名“环球文萃”),创刊于1993年,现在在国内外已成为中国比《人民日报》官方色彩稍淡一点的最权威官方媒体之一,似乎与《红旗》杂志社同时又办了一份《红旗文稿》有所类似。作为官媒,从正面进行某些舆论“导向”,适当宣传稳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媒体,同时又必须遵从媒体发声的基本原则,这应当是不分官方和民间的——这个原则就是:恪守实事求是,伸张公平正义,担当历史责任,体现社会良知

然而《环球时报》在宣传“稳定”和“相信中央”的同时,对如此重大事件过早淡而化之和人为地“结论先导”,似乎有点过分,过分得不切实际,过分得误导民众和舆论,过分得影响对“重庆事件”客观公正调查处理之走向。

一、历史岂会“飘走”?历史岂能“飘走”?

4月11日,《环球时报》发表题为《对薄熙来立案调查显示中国强大确定性》的社评,文章结尾具有总结性地指出:“王立军案牵出的这些事,是中国大局中的偶然事件。中国走得很快,几个月后就是举世瞩目的十八大。相信中国社会的兴奋点很快就会从重庆发生的那件事上飘走。十八大将带中国人前进。”而在三天后的另一篇评论中《环球时报》更是直言“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

环球时报社评

“中国社会的兴奋点很快会……飘走”用语颇为蹊跷,明显颇费了一番推敲的心思。“偶然事件、很快飘走”——多么形象!一切将烟消云散!

在事情远未有最终结论、远未定案公布前,在远未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审查前,“社会的兴奋点快会飘走”,即人们很快将不再关注,不再用监督的眼睛盯住穷追猛打,并进而自然不会再从用人制度、党内民主等体制和思想路线层面深刻总结教训,完善体制建设,杜绝类“重庆事件”这样严重危害中共和国家形象的事件再次发生——笔者不禁想到:谁会最希望人们不再关注重庆事件并一查到底呢?笔者以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事儿大约无须“说太细”了吧。

“偶然事件、兴奋点很快飘走”,“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说得多么轻巧!在《环球时报》的眼里,重庆事件大约也就与大千世界中某处发生了一起一般的交通事故差不多了——然而,重庆事件是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故吗?我们的国家能禁得起几次如林彪、重庆事件这样的折腾?

是的,我们国家似乎具有这样让重大历史事件“很快飘走”的能力,这似乎也是“中国特色”决定的,从这一角度来说《环球时报》也许说得不错。然而,这样的似乎很快地“被飘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是有害的,对执政党的事业也同样是有害的。

曾几何时,10年文革结束后,正当全民进入深刻反思、声讨时,当张志新等越来越多令人发指的案件被揭露而引起“全民天问”时,被看不见的手遏止了,名曰团结一致向前看。于是,对文革的深入讨论以及“文革”这样史无前例的10年动乱似乎“飘走”了,全民进入团结一致“向钱看”——因为这最保险,最不会犯“自由化”错误,最不会违反“几项基本原则”。但是,正因为“全民天问”的戛然而止,致使对虽然被否定的“文革”并没有从思想、文化、路线等更深层面进行深入讨论和揭露,“文革”再度出现明显死灰复燃的迹象,打着毛旗号为文革翻案、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网站大行其道,孔庆东、司马南之流几乎无时不在大放文革厥词,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直接否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本身,引起极左思潮一定程度的暗流涌动且不乏实体和领军人物。最终出现在重庆由薄熙来导演的借着“红色”而推动的一场危险的闹剧,在“红色”的掩护下,连《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一文革标志性歌曲也出现在重庆卫视“天天红歌会”中;而在十万人组成的“红海洋”里,“你的革命路线永远指航程……”也再度被唱响;“啊,薄熙来,世界因你而精彩,世界因你而存在,你是天地间永远的圣者”这样恍若隔世的宣扬个人崇拜的歌曲、诗朗诵也在网络长期传播。

历史“飘走”了吗?文革“飘走”了吗?不过,这大约正是“环球”的期望吧。

历史岂会“飘走”?历史岂能“飘走”?象征文革中无数死难者冤魂的重庆“红卫兵墓园”永远不会“飘走”,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古训时时告诫着我们;让历史“飘走”,某些荒诞黑暗历史的重演将不是不可能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重庆事件”为代表和推动的极左思潮的某种涌动已经敲响了警钟!而“重庆事件”远未真相大白,离深刻反思距离更远,岂能让其随意“飘走”?人民岂会闭上监督的双眼熄灭“兴奋点”?客观求实地厘清“重庆事件”的来龙去脉,不犹抱琵琶半遮面,让调查处理禁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从制度和思想路线的层面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严防类“重庆事件”及其肇事者的再次出现,这就是不让“重庆事件”及其关注点和反思轻易“飘走”的意义。而竭力促使“重庆事件”尽快“飘走”,恐怕倒是只能增加中国未来的不稳定性亦即不确定性。

接下页)            

(2012年4月17日发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上一篇:重庆:“红卫兵墓园”与“唱红(附视频)
下一篇:如此我们方可解读当代中国——观《红卫兵墓园·复仇者》随感

回首页   点击这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