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本站评论>如此我们方可解读当代中国——观《红卫兵墓园·复仇者》随感 | | 您好!今天是: | |
·“文革”历史述评 · |
如此我们方可解读当代中国 |
·应学俊·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撰写编辑 本站编辑发布 |
【笔者的话】 感谢访问本页的朋友,看完这个视频,再浏览笔者稚拙的文字。如网速不佳,播放不畅,请点击暂停二三十秒,稍后继续即可。 |
(点击这里:看上集) |
在一次出差时,笔者特意绕道去重庆,来到沙坪坝公园深处一个边缘地带,探访了重庆红卫兵墓园。面对一座座荒芜的墓碑,陷入深深的沉思……因为在笔者乘出租车时,那位重庆土生土长的的哥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下车问了好几个人,才勉强将我送到——而他,则开着车一溜烟走了,消失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中——他要挣钱去,这自然应当理解。
是人们健忘吗?不是。像上面视频中讲述的那些人,凡亲身经历了荒诞、血腥的“文革”,怎么忘得了?不知者不为过——像那位的哥,三四十岁,文革开始时他也许还没出生,亦或刚出生,他哪里知道“文革”是怎么回事?
但是,“文革”的一代终将老去,于是,对于“60后”、“70 后”以及更“后”的新生代来说,“文革”在他们面前只剩下浮光掠影、大而化之的少量文字符号和零散的令人费解的照片、影像,其遥远程度与明清历史几乎并无二致。于是,“文革”真的会被遗忘了;而且,即便一些浅涉“文革”而受害并不太深的老者,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也会使他们淡忘或变形对当年的记忆。
那么,遗忘历史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历史极可能被复制、重演,实现真实的轮回!——君不见,数年前,那位薄姓“西南王”,为政绩、为上位,不是把“文革”武斗重灾区的重庆搅得风生水起?红歌、红海洋、红短信、个人崇拜、浮夸、跃进,这些危险的历史怪兽不是又如鱼得水般活跃翻腾?“文革”中有“毛泽东思想可以治疗精神病、可以使聋哑人开口说话”的神话不是在重庆再次演绎?《唱红歌能使癌症病人止痛》——这样的媒体报道似乎至今还能在网络上搜到!如此“文革”翻版,如法炮制、如出一辙!在薄姓西南王挥动的手臂下,多少人在不知不觉中再次被愚弄、被煽忽而癫狂!
这现象,不能不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段名言,它深刻揭示了人类道德堕落的基本根源之一,就是遗忘,于是“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似乎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就是遗忘。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数年前重庆喧嚣的红歌、红海洋难道不是对米兰·昆德拉这几句话最好的背书?
如果我们的教科书里、媒体上、领导者的头脑中,对荒诞、血腥的“文革”及其始作俑者的思想根源、体制根源,有毫不留情的深刻剖析和反思而且使之深入人心呢?那位的哥会对作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且满载重庆百姓血泪的“红卫兵墓园”毫无所知吗?重庆的百姓、干部们会对“准文革”的再现毫无觉察——或虽有所觉察但毫无抵制吗?
我们无法想像,重庆红卫兵墓的那些冤魂,在那几年红色喧嚣声中会怎样痛苦地呻吟!
当然,我们无法责怪百姓和众多基层干部,因为“文革”始作俑者的“思想红旗”还在被高举着,且作为“X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他的“光辉业迹”还在被不断颂扬且充斥荧屏以抵消他本应承担的罪责(至少客观如此),从中央到地方还在把他的故居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拉动经济的抓手而投资亿元;对“文革”创伤深处的痈疽则千方百计遮掩、呵护着,讳莫如深……
呜呼,文革始作俑者实现了自己生前的预言——他成了21世纪的“钟馗”:当政者借助他已被深深固化在亿万人头脑中的“大救星”光环,宣示执政坐江山的合法性;对现实不满的人则借助官家也在推崇的这个“钟馗”发泄着自己对现实的诸多愤懑和不平;更不用说薄姓“西南王”这类别有用心者——对此,当局限于两难悖论,无可奈何——这就是“特色中国”和“中国特色”,让后人无法理解的“特色”。
“文革”的荒诞、血腥无须笔者诉说,那是罄竹难书的,数百万人无辜丧生(99%以上并非所谓“走资派”或真正有罪之人)。我们要记取的教训是——
不要看谁口头宣示得好听就信以为真,要以其具体的行为和效果来判断,不看一时一事,而要看全部事实——不是被篡改的事实,这是常识;
个人崇拜、个人迷信必然导致盲从,这是通向极权专制的桥梁;而“极权”对一个国家、对每个人来说,必然是无尽的灾难,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和“文革”的惨痛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国际歌》这一句还是不错:“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什么人放弃正常的思维和逻辑判断,他必然会被他人主宰,而自己只剩下驱壳!
重读历史,了解历史真相,因为今天的一切尽管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然与昨天、前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重读历史,了解真相,拒绝遗忘,才能弄清自己当下所处的坐标,于是才可能对未来的走向有正确的选择。
强化自我反思和民族自省的批判精神无疑值得推崇——但企望世人皆如《忏悔录》的作者卢梭,这无疑又是天真和不切实际的,难避乌托邦思维之嫌。“文革”的反思应当是两条线、两个层面,不可互相替代和混淆:
其一,必须毫不含糊地追索始作俑者的思想根源、制度弊端、应有的问责追究;
其二,才是每一个参与作恶者的自我反省和忏悔,包括民族文化的深层糟粕。这两个层面不可相互替代和混淆,否则,于记取历史教训有害而无益。
我们承认每一个人在人性“源代码”中都潜藏有作恶的因素——那么,为何在正常时期这些作恶的因素能受到自我的和客观的抑制甚至不同程度向好的方面转化,而到“文革”时,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黑匣子——让人性“源代码”中的作恶代码被疯狂复制、扩散以致成为恶性痈疽?答案是显然的。注意了个人的反思、忏悔,而忽视了始作俑者的首恶之罪,那是本末倒置的。
这,就是笔者造访重庆红卫兵墓园和观看了本页视频所想到的。□
【相关链接】
2、“我是杀人犯”——一个红卫兵的自我救赎与反思【凤凰纪录片】
3、 本站答问:“文革”中群众为何分裂为两大派且发生惨烈的内战式武斗?
有毛泽东的支持,他们“幸福”极了,也更加肆无忌惮了…… |
〖前一页〗 1 〖后一页〗
(本站 2012-04-20 编辑发布 / 2019-07-18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