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历史钩沉(专栏) | | 您好!今天是: | |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本页浏览:人次) |
【本站按】对1957年直至“文革”这段历史,本站已分别设有两个研究专辑:“沉重的1957~1965”和“文化大革命研究”。这里的资料主要涉及基本未包含于前述两个栏目的中国相关历史问题研究。历史研究课题和资料浩繁,这里肯定会挂一漏万,容不断整理和完善。也欢迎读者朋友提出意见和建议。本站邮箱:yxj701@163.com.本站虽全无商业运作和意图,但倘若涉版权保护等相关事宜,请及时致电本站邮箱,必及时纠正。谢谢! |
从书生到中共党员,为传播苏俄革命和马列主义做出了杰出贡献,后成为中共早期陈独秀以后的第二代领导人,在一次秘密转移中不幸被捕,被捕后一直拒降,拒绝被收买,终于被杀害!这就是瞿秋白。在狱中,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这是类似《忏悔录》般的传世遗作。正直、求实、勇于自我纠正失误和自我解剖、宁死也不背叛自己的价值追求或曰信仰——这就是瞿秋白的精神。
瞿秋白一直被认定为烈士,受到尊敬和纪念。但到1964年,他却被“钦定”为“自首叛变”分子,文革中更以中央文件明确其罪名。“文革”终结后,瞿秋白终获平反……瞿秋白为何遭到“共产国际”及其追随者的排挤?为何“中央”拒绝瞿秋白随红军长征的要求?毛为何曾肯定瞿秋白,后又将其说成“自首叛变”?瞿秋白的《多余的话》究竟展现了哪些被后世不断评说、争论的内容?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凤凰·我的中国心】寻墓者说——瞿秋白 人民网:瞿秋白在狱中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历史资料转载)
孙中山常将“共和”作为与帝制、专制相对立的概念提出,而民主、宪政、法治、平等、自由、自治等,则是其解释“共和”使用最多的概念。那么,举世首肯之孙氏革命的“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以及“共和”之真正理想实现了吗?也许实现了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现在是否依然继续向这个方向努力发展着?百姓心知,天亦知!然笔者还知,当下仍然有一些“理论家”被所谓主流媒体吹捧着公然“反民主”,公然宣称“民主不适合中国”(如宋鲁郑之类)——而此类言论及其有趣之处,恰恰在于几乎与当年袁世凯反民主共和之奇谈怪论如出一辙!难道历史真的在轮回?难道袁世凯们真的阴魂不散?
重温《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可以让我们再次一窥孙中山革命思想超越时空之伟岸,再看看孙中山去世后中国革命之发展和至今的结果,会给我们诸多历史的启迪,增益我们的智慧。
3、辛亥革命与民初宪政的反思(冯天乐/赐稿)
现在一些宣扬“民主不适合中国”者,往往用辛亥革命和民初的宪政做文章,幸灾乐祸地论证——“看,这就是中国的民主宪政。中国能搞民主吗?”这些人忘了一个基本常识:婴幼儿和健步如飞的成人都是“人”,可他们的能力却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辛亥革命到民国初年的民主宪政,恰好正是中国民主如婴儿般呱呱坠地,它不可能刚一出生就是成熟的,它必须有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嘲笑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年民主宪政的先生们,如果我们指着你的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断言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嘲笑他连路也走不稳,你会如何说?——台湾政治大学候选博士冯天乐先生的论文《辛亥革命与民初宪政的反思》梳理和反思了这一段历史,对我们有所启迪。
我们理性审视辛亥革命到民初的民主宪政,珍视其意义,了解其历史局限和教训,中国未来的民主宪政岂会重走老路?——认定“民主不适合中国”者,无异于承认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是只配做奴才而不配当家做主的民族。
4、韦君宜和她的《思痛录》
韦君宜,一位典型的与自己的所谓“资产阶级家庭”以及父母决裂、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1939年即在延安做青年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49年以后,官至《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党委书记。当您读完关于韦君宜的简介,你会发现,她的经历堪称一份典型的“红色履历”。那么,她有何“痛”要“思”?《思痛录》是韦君宜的遗作——将要告别这个世界的人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埋藏在心底肺腑之言、之事?这是一本值得认真一读并珍藏的书——不,那是一部必须珍藏和认真反思的历史!韦君宜以心血为笔留下的历史已经广传于世,为无数人铭记和认真地思考!韦君宜先生,安息!(点击:进入浏览…)
5、1942 年“延安整风”与王实味之死
不论从什么角度、立场而论,还是从运动开展的指导思想、话语体系、运动的方法、形式和“风格”以及效果来说,1942年的“延安整风”(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结束)在中共历史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开创性”、标志性意义。1949以后开展的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尤其是“反右运动”、1959年前后的“反右倾”和后来的“文革”,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延续。这从韦君宜的《思痛录》的有关章节中已经可以看出概貌。而“延安整风”中的“王实味事件”以及王实味之死,则成为“延安整风”的标志性事件。这里,呈现几篇重要的史料供朋友们浏览、研究——
高华教授:我为什么研究延安整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后记
陈彦:论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6、陈独秀及其被开除党籍的前前后后
在中共历史上,陈独秀一直是毁誉相参的人物。但不管怎样说,陈独秀确实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中共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他在上海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共产党发起组的前身。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时,正是由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会。尽管陈独秀因当时受聘广东省教育厅长(后未到职)没有出席大会,只派包惠僧代表他参加;但是,在缺席的情况下,陈独秀仍被推举为中共中央书记。“一大”闭幕后,陈独秀遂回上海主持中央工作;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事变后,中共党内意见分歧,许多人反对陈独秀的一些错误决策和思想,陈独秀于7月中旬辞职隐居……
陈独秀简介(含陈独秀在狱中新考) | 【附】所谓“中国托派”
7、《长征组歌》的幕后故事
诞生于文革前夕的红色合唱声乐作品《长征组歌》,是至今仍为传唱不衰、从里到外红到边的“红歌”,为中共革命和毛泽东大唱赞歌的“红歌”,词作者也是革命前辈、开国上将肖华(原空军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但是,就这样一部红色经典作品却在“文革”中长期被禁映,遭批判,肖华本人亦遭受迫害,竟“失踪”7 年!何故?“批判”什么?这是不是太令人无法理解?这段历史长期被刻意遮蔽,讳莫如深!那么,我们来听听肖华夫人王新兰口述历史,细述个中缘由,既涉及“文革”,还涉及长征前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口述历史】《长征组歌》幕后故事 | 【八一厂艺术片】合唱《长征组歌》(全)
8、1950年建国之初,抗日小说《腹地》和《我们夫妇间》等等即遭批判并被禁
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文学艺术是尊从现实主义还是“姓党、姓毛”?这个问题在1949年中共建政后即面临严峻考验。许多热爱中共甚至本身就是中共党员的作家,由于未经历1942年延安整风的“洗礼”,由于战争年代出版发行不顺畅,或由于在城市开展革命斗争,因而甚至尚未拜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们在信仰中共和马列的同时,是将“现实主义”与“实事求是”差不多一样视为天经地义的,他们的作品在颂扬中共革命的同时,同样歌颂正义、人民,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但是,这就有违毛《讲话》的某些精神了。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的正确的立场。”这已经很清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只能姓“党”,必须讲“党性”。
故虽然中共刚进城,百废待兴,但对作家——甚至是头戴军帽身有伤疤的党员作家——进行“整风”“教育”的运动随即开始了,更不用说非党员作家了。要给他们补上“延安整风”一课,才能定思想于一尊。
受批判的作品举例:长篇小说《腹地》的作者王林,是早年入党的老党员,《我们夫妇间》的作者萧也牧,也是1945年入党的,《关连长》的作者朱定是上海人,1949年大学毕业随即参加工作并入党……无法尽数。他们受到批判后,心理上的压抑、扭曲、痛苦乃至遭受斗争、迫害数十年,甚至折磨致死,其命运大同小异。
这样的“整风”达到一个目的:作家们必须抛弃经典文艺理论、技法和法则——一切唯《讲话》马首是瞻,文艺必须“姓党、姓毛”,必须非红即黑,必须满满“正能量”,一如后来的“革命样板戏”;文艺必须“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是一回事,“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站在党的立场”,必须“听党的话”,那才是最重要的。许多老一辈作家的命运是和着血泪与辛酸的。即便原先“左”的相当可以的丁玲、陈企霞乃至周扬,当他们“党性”稍有差池,最终皆先后在劫难逃。
这些党员作家的作品缘何受批判?罪名究竟是什么?可点击下面一览:
点击这里展开:看几部作品的最简要介绍——
1、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作者:萧也牧,1945年即加入中共。作品描写知识分子丈夫(干部)与工农干部出身的妻子在进城后的矛盾、冲突及最终又达到相互理解、融合的过程,描写了一瓢一饮的最日常、最普通的家庭琐事,但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后被拍成故事片,主角竟由大明星赵丹主演,足见作品在当时是有一定水准的。批判的理由是:作品“丑化党的干部”“迎合小市民情趣”,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们……要求人们按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来改造党,改造世界”等等。(点击:萧也牧) 2、长篇小说《腹地》,作者:王林,早年入党的老党员。这是一部创作于战争年代的长篇小说,是作家王林拿生命换来的。它以作者亲历目睹的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为背景,写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艰难和壮烈,被著名作家孙犁称为是“一幅伟大的民族苦难图和民族苦战图”的优秀作品,1949年9月出版后引起热烈反响。但1950年即遭批判被禁,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受到批判的“禁书”。批判的理由是:“否定了党的领导(党的作用看不见),党内的斗争充满了无原则的纠纷”,作品“让人觉得共产党的力量不知在哪里……不应该告诉说共产党里有坏蛋。《腹地》的主要缺点就是没有爱护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陈企霞语)。”《腹地》中对党的基层状况的真实描写被批判为“自然主义”“暴露黑暗”。 直到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才重新出版了1949年版的《腹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对这一旧版(原版)小说好评如潮,说它是“解读和反思伟大抗日战争的第一笔”,“真实细腻的自然主义手法是《腹地》的灵魂”“王林是位了不起的战地军旅作家”。 3、小说《关连长》,作者:朱定,上海人,1949年参加工作并入党。小说讲述这样的故事:解放军的一位连长——关连长,在攻打上海的战斗中奉命迂回到低吼夺取敌人的一个指挥所,正待向敌指挥所发起炮火攻击时,关连长突然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二难选择——原来敌军据守的指挥所竟是一座孤儿院,楼内尚有数百名孤儿。关连长当机立断,决定放弃使用炮击的计划,改用迂回接近,用白刃战、近战解决问题。连队战士终于在保护孤儿们生命安全的同时消灭了全部敌军,连队自然伤亡比炮击后再进攻多,而关连长也永远地倒下了(小说后被拍成故事片,由大牌明星石挥主演)——对如此作品,批判和禁止的理由是:“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和所谓人道主义”(关连长曾严厉批评欲枪杀敌军官俘虏的我方战士),“丑化解放军,关连长违抗上级命令”。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性和人道主义在内地被官方意识形态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最为突出的体现。因为“无产阶级的哲学”讲的是对立,是斗争,是矛盾的不可调和。(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观看这部真正老电影《关连长》-拷贝已经过修复)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下面的视频、文本,可以让我们“钩沉”这一段已被很多人遗忘的历史。但,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9、1951 年,毛、江批电影《清宫秘史》——“文革”再批,指向刘少奇
电影《清宫秘史》是香港永华影业公司 1948年拍摄的宫廷历史大片,由周璇、舒适、唐若青三位当红大明星担纲主演。1950年在大陆公映。影片以戊戌变法为主线,讲述了上自中日甲午战争,下止义和团运动。光绪帝立志维新变法,整顿朝政,抵御外侮,重振国威,却遭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的竭力反对。慈禧从光绪手中收回朝政,变法惨败。慈禧再次垂帘听政,光绪和珍妃被囚禁。接着,八国联军入侵,京城临危,慈禧挟持光绪出逃,临行前逼迫珍妃跳井自尽。马车徐徐西去,光绪落下无奈的眼泪……编剧姚克是爱国文化人,该片对维新派和支持变法运动的光绪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对昏庸独裁的慈禧等封建顽固派给以鞭笞和揭露。该片无疑是爱国、进步的,受到一致好评。
但毛、江批了《清宫秘史》后,该片立刻在大陆奉命禁映(1951年百废待兴,大批判一时未能兴起),永华老板李祖永因此血本无归,再加上不惜糜费的经营管理观念以及天灾人祸,1954年永华公司就烟消云散了。到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政治局和有关同志写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中提出:“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似乎已大为不满)。直至“文革”,毛再次提及批判《清宫秘史》问题——只是已不再是仅仅批判电影的事儿了,而是借机把矛头指向刘少奇。下面的资料,对这段历史有具体的回顾——
【中国60年纪事】毛泽东批电影《清宫秘史》:爱国主义?“卖国主义”!
(未完,点击:下一页)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