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陶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本站时评  
  首 页历史瞬间本站时评历史岂会“飘走”? 结论岂可先行?—对《环球时报》观点…P.2.

 您好!今天是:

 
相关链接
  1. 本站时评专栏目录
  2. “四人帮”上海写作班子揭秘(图)
  3. 《环球时报》主编必须认真反思
  4. 说说《环球时报》的“过激反应”
    链接二
  5. 单仁平的软肋
  6. 查处官员缘何与其“功过无关”?
  7. 本站:对“王薄谷案”的补充分析与查处建言
  8. 且说薄、谷可否分“开来”
  9. 再论薄、谷可否分“开来”
  10. 如此我们方可解读当代中国——观《红卫兵墓园·复仇者》随感(附视频)
  11. 重庆:“红卫兵墓园”与“唱红(附视频)
  12. 细瞅“重庆蛋糕”内囊
  13. 当打出“共同富裕”这闪光而诱人的旗帜
  14. 从重庆政要回避“重庆模式”说起
  15. 毛泽东:1959年8月10日《关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问题的批语》
  16. 彭德怀1959年庐山会议上书毛泽东(原文/所谓“万言书”)
  17. 解读: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
  18. 本站评论:“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毫无意义的概念
  19. 河北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及职务
  20. 北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及职务
  21. 2007年新疆自治区《关于认真做好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和乡(镇)人大、政府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22. 1945年: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
  23. 本站评论:梅宁华先生:请破“民主迷局”
  24. 本站评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六个“为什么”》阅读札记之二
  25. 本站评论:杨桃与刘仰笔下的“民主”
  26. 本站评论:秋石先生的文章最好要重写—— 谈谈辛亥革命、民主及其它
  27. 本站评论:刘熙瑞先生:民主的概念岂容偷换?
  28. 本站评论:辛亥革命、民主及其它—— 读李江源《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有感
  29. 本站评论:与房宁教授商榷一二—— 关于《多党竞争不利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绝不能搞》
  30. 本站评论:依法治国就行,何必“三、四、五”?

  1. 静默的革命:香港廉政公署35年纪事(视频)
  2. 本站:1957~1965 中国历史研究
  3. 本站:文化大革命历史研究专辑
  4. 本站:历史钩沉研究专辑
  5. 文化革命40年祭(专辑链接/资料丰富)
  6. 视频:水木清华90年:文革中被迫害和被迫害致死的知识分子视频
  7. 视频:文革博物馆(广东汕头)视频
  8. 视频:文革10年历史回眸 视频
  9. 本站:'09清明 他们可有人祭奠?
 
 
 

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历史岂会“飘走”? 结论岂可先行?

—— 对《环球时报》观点批评之一

作者:应学俊(本站站长)    本文另发于”博客中国“等媒体

承上页

二、“重庆事件”远未查清和定性,结论岂可先行?

与上一篇社评事隔三天,《环球时报》再次以《查处违法违纪官员不是“路线斗争”》发表评论员单仁平的文章,并且在文末再次淡化这一事件,说“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中国不会陷入一场扩大化的‘斗争’中。那样的中国早已成为历史。”这无疑是前一篇“飘走”说的继续。

笔者在这里提出质疑,并非是要断言重庆事件一定就是党内“路线斗争”。笔者要说的是:在中央纪检部门和司法机关尚未结束调查也未公布重庆事件的全部真相和定性之时,《环球时报》根据什么对重庆事件给以“这是一起违反党纪国法而受到追究的独立事件”的定性?甚至对怎么处理的方式都有所描述:“处理事件过程对政治面的涉及也都是各自单独具体的”——试问,这是不是结论先导?这是不是一种诱导?是有高层授意如是说还是《环球时报》主观意愿一厢情愿的表现?

其实,在对事件并不是了如指掌的情况下,做某种断然的结论是很不明智的。许多人可能不会忘记,今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王立军事件的提问时,看似很干脆而举重若轻地说:“王立军事件是一个孤立发生的事件,建议你不要做过多的想象。”可现在看看,这个说法是不是站得住脚呢?

现在我们清楚地看到:王立军事件是“孤立发生”的吗?与薄熙来没有联系吗?联系不紧密吗?与薄谷开来没有关系吗?还有我们目前尚不清楚尚不能断论的某些人,与他们都没有关系吗?谁敢说?

再说所谓“路线斗争”,这并不是“西方”或民间的发明,它的专利是中共,确切地说是毛泽东,现在人们只不过是借用一下而已。文革中,中共党史是被描写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历史”的(当然“原创版权”是斯大林)。只要党内高层出现了对毛的某种思想路线提出不同看法,或如高饶、林彪那样权力斗争,就是一次“路线斗争”,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吧?所以,如果现在有人使用“路线斗争”一说,《环球时报》可以提出异议提出自己的解读,但对此竟然说“国内也出现一些类似谣言”——对一种政治现象试用中共曾经经常用过的表述概念,这是表述方式问题还是“谣言”?——现在对“谣言”是上升到法律高度来追查的,如此说法,是不是有吓唬百姓的成分?如果某网民有“路线斗争”一说那就是“谣言”?那岂不是要遭受牢狱之灾?这样的推理不是危言耸听吧?

不管中共党内的十次斗争称不称为“路线斗争”,但党内会有不同的思想,也会自然形成赞同某种观点的非组织派别,这是无法回避和否认的客观存在。毛泽东就曾经说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毛把对他的某种思想路线有不同看法的统统称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也是一例,毛并且断言:“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之后还是这样。”(转引自1968年4月26日《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纵观人类发展史,这种现象,在高度政治化的中国有,在高度自由民主的国家更习以为常。“路线斗争”也好,不同政见的博弈也好,即便有权力斗争也罢,这都是客观存在无可争辩的事实,有什么好讳莫如深的呢?只是现在解决此类矛盾的方法将不再是也不可能是“文革式”而已。难道不是吗?

我们当然不应当像毛泽东那样以路线斗争来划线,搞大规模的党内斗争“扩大化”,那是我们所唾弃的,更影响现执政党的团结;但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包括党纪)为准绳,实事求是的处理“重庆事件”及其所涉及的人,这是不应当在调查未结束未定性前被人为划定范围、擅自定性和诱导方向的;因为宣传团结稳定于是便否认客观上无处不在的矛盾,否认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的规律,这更是糊弄三岁小孩子的把戏。

三、《环球时报》莫着急

作为官媒的《环球时报》宣传稳定,倡导团结,反对无端造谣惑众,这都无可厚非,或者说是应当的。但如果因此而引导人们不去关注、不去监督“重庆事件”的处理,淡化“兴奋点”使其“飘走”,从而使人们麻木,不去做深刻的反思,不去认真总结经验,以“偶然事件、很快飘走”和动辄暗示人们“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来粉饰太平,这对“重庆事件”的处理和反思是绝对有害的。

“重庆事件”不能随便“飘走”,它一定如林彪事件、文革一样载入党史,它们都是执政党纯洁自身和永葆先进性的难得的教材,必须用好用透,执政党将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总结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如果我们让“重庆事件”轻易“飘走、很快过去”的话,它带给执政党和中国的不是稳定,而是埋下更多的隐患,即所谓后患无穷!

《环球时报》的编辑先生们,评论悠着点,定性和导向式言论的发布最好莫着急。

码字至此,突然想到今年4月7日刚逝世的美国著名记者、主持人华莱士先生,他曾专访访过中国的邓小平、江泽民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政要。他的一生受到极高评价,因为他扯开了太平盛世的表象,把虚伪、肮脏、蝇营狗苟、装腔作势抖落一地。他闯入一切可及的现场,把不为人知的、不可想象的、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看似远离普通人生活场景的故事、事件、人物拉到镜头前,告诉我们,实现正义,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华莱士始终与腐败政治家、行骗老手以及官僚斗争。华莱士深谙作为老记者的职业精神:让受苦大众安慰,让富人权贵烦心。为了保持媒体人客观独立公正的立场,他拒绝当尼克松总统的新闻秘书。

而就是这位华莱士先生有几句名言让世界的媒体人和更多的人们经常深思:“给坏新闻加一张笑脸不是我喜欢做的事。”他拒绝肤浅,坚定地说:“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

2012.4.17.    


相关资料索引

1、环球时报社评:对薄熙来立案调查显示中国强大确定性

2、环球时报评论员文章:查处违法违纪官员不是“路线斗争”

3、应学俊:重庆“红卫兵墓园”与“唱红”(附视频)

4、赵启正:王立军事件是孤立事件 不要做过多想象

5、王利芬回忆:美国传奇主持人华莱士逝世

 
(2012年4月17日发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上一篇:重庆:“红卫兵墓园”与“唱红(附视频)
下一篇:如此我们方可解读当代中国——观《红卫兵墓园·复仇者》随感

回首页   点击这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