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师生Webquest | 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留言板 |日记平台

   >语文教育>课标教材教学讨论:《画 风》教学设计

| 您好!今天是

    

背 景:

这是指导年轻教师做的一个教学设计,旨在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后入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分析》一书。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分列,以达到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更加强化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20课)
执教教师:汪 姗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做到认清读准;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对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感到有兴趣、有信心,并愿意去尝试,愿意与同伴合作作   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 2
难点:教学目标 3

三、教学准备:电风扇、视频实物展示台、十几份可以添加图案的图画、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教 师 组 织 、引 导 、实 施 教 学

学 生 学 习 探 究

一. 导入新课

1、感受风的特点。 【师生问好后,教师打开电风扇。】同学们,电风扇开着觉得怎么样?(从当时的季节来看,还是有些冷的)是风把你们吹冷了吗?赶快把风“抓”过来,批评它一顿吧!——怎么?抓不到?那你们看看风在哪儿呢?

——哦,原来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2.举一反三。其实,就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能看一看、想一想吗?(如声音、气味、气温等)

3.引出课题。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出来吗?——是的,没法画出来。但是有三个小朋友硬是动脑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
(板书课题:画风)。想知道他们怎么画风的吗?好,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所发现。

二、练习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引导自读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要自己读会生字。【 教师巡视,鼓励、督促、指导学习有一些困难的学生。】

2、组织学生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读字、读词,再读句子。

3、组织反馈:同学们刚才自己学习得很好。谁愿意把自己最想读的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最想读哪一段吧。【教师组织好以后,学生“开火车”读完全文。教师要求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谁画出了风?怎么画出风的。】

4、现在同学们可以先与同座交流一下,说说你读课文以后知道了谁画出了风,是怎么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的。

反馈与点拨:【 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给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表现给与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根据学生反馈,给与点拨与强化。教师板书: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 】

5、评价:你们觉得这三个小朋友怎么样?好在哪里?先在小组里与同学讨论讨论。

反馈点拨与强化:根据反馈,强化认识三个小朋友的爱动脑筋、会动脑筋。

三、细读课文,深化感知,读好课文

1、是的,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课文里的这几个小朋友真的很爱动脑筋,会动脑筋,真聪明!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那么,你们能找到课文中表现他们聪明的句子吗?——好,小朋友们找出这些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这些孩子的聪明劲儿来,比如,把哪个词读重一点、轻一点等等。下面,我们先找一找,再读读,然后读给同座听一听,互相学习。

2、【反馈点拨与强化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来读读看?

以下为类似的鼓励性用语和引导练习的方法——

◆还有谁找到了这一句?我们一起来读读。

◆ 刚才××同学把“×”这个字读得比较重一些,对吗?为什么这样读?
◆ 好。我们把自己就看作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这样来读这句,好吗?

3、【 分角色练习朗读。】同学们读得挺棒。下面我们来练习分角色朗读,在学习小组里试试看。

哪个小组准备好了?来试试看好吗?【 教师指导点拨后,全班再读。】

四、巩固、强化与拓展

1、想出新方法。课文中的小艺、李卫、丹丹很会动脑筋,想出了好几个画风的好方法。我们班小朋友有没有想出别的好方法呢?

2、动手画画看。我们班小朋友也很聪明、很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画风的好办法。那我们也动笔用我们自己想出的办法画画风吧。——这样,每个小组选一名最好的同学动笔画,其他的同学帮忙想办法,共同来完成好吗?

3、【 反馈。选择一两幅画风创意独特的画子,在视频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引导学生给以评价。】看来只要开动脑筋,我们每个人都能想出一些新的方法,都会变得更聪明。课文中小朋友画风,加上我们班小朋友画风的画,就更美了。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一边读,头脑中一边要想象在阳光下、微风中,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儿。读得美一些,好吗?

4、激发:举一反三。我们会画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了。我向同学们一定也能想出办法画出一开始上课时我们说到的另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声音、冷热等等。放学回家就可以试试,好不好?

其实,只要爱动脑筋,我们不仅能想出新方法画风、画声音、画冷热,遇到别的困难,也能想出新方法来的,你们说是吗?——比如:双休日,街上特别热闹,你们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总不能光是站在马路上哭吧?

——哦,好多人已经想出办法了,太好了。以后我们在活动课上多给大家时间来说说你们的好办法,好不好?

今天的课,我们暂时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与老师对话,实际体验“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观察、思考、小声议论。再反馈。

 

学生读题

 

 

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将积极争取读。
学生分别读课文。


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多向交流。

师生对话、评价。

 

学生自己找句子,练习读,再读给同伴听。

 

学生自愿读自己最想读的句子或段落。

全班学生努力把这些句子读得更好。

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学生试读。全班学生练习。

同学们议论。发言。

小组长上讲台拿画有底图的画子。小组里合作完成用新方法“画”出风。

学生发言评价。

 

学生轻声地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如时间许可,学生可发言说说他们想到的怎样“画”冷热、声音等的方法。

预测:学生的思想和动脑筋的欲望应该被激活,应反映出跃跃欲试的状态

             

评 析:

 

《画风》这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子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把雨丝画成斜的,把小树画成被风刮弯了腰、把旗子画成飘扬的等等。教材选编这篇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其思维创新的价值取向。教学必须把握并体现这一编写意图,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本课执教者较好地做了一些尝试,其教学过程本身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注重体验,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当学生觉得所学教材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所学内容倍感亲切;当他们认识到所学教材内容有助于解决他们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时,则更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或者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应该说,本课执教教师就是这样去想、去做的。

 

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他们在画画上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他们自身来说,是首次用那样一些方法在画子上来表现风的存在。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对二年级孩子来说,还不大能明确、理性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使用了教室里现成的“教具”制造了风,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从而理解这一抽象的客观存在,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从教材的册次、课序来看,学这课时当在5月上旬前后,地处安徽江南的孩子这时对风扇吹出的阵阵冷风的虽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更会有明显的感受。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子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摸索低年级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引导和组织方法

 

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有待进行研究和实验的课题。本课执教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不敢说非常成功,但对我们颇有启迪。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教师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又如,让孩子们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方法在画子上画出风来,并让一位画画儿比较好的同学动笔画,小组里其他同学帮他出点子,这就更有一点“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雏形了。孩子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得到了一定的落实。

 

三、拓展:可贵的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之一,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竭力推崇的。注意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在培养一种有联想的、注重灵活运用的、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本课执教者对此也有一定认识。在课的“拓展巩固”部分,教师没有总是就“画风”谈画风,而是涉及到“画声音、画冷热”,甚至还提出——“比如:双休日,街上特别热闹,你们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总不能光是站在马路上哭吧?”

但本节课上不一定要求学生马上反馈,而是埋下一颗激励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的种子,“引而不发”……我们可以想象,下课后、回到家里,有的孩子可能还会考虑这个问题,也许会和父母亲共同探讨克服这个困难的办法;如果真的设计出与此有关的活动课的方案,那一节活动课一定是热烈的,关键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样,我们就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编者创新思维的价值取向,因为教材编者编入本课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怎样在画子上表现“风”。

 

我们分析一节课的长处所在,决不是说这篇课文只有这样设计教学是唯一的、最完美的,我们的目的在于要清楚地看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所表现出的值得发扬光大的方面,那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方面,从而我们可以考虑如何做得更好。那么,我们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① 小学二年级孩子的朗读指导,是否就可以完全像这样进行?带有启发性的示范朗读是否就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甚至就不能有了?主动的创造性的模仿在学习方法中有没有积极的价值?

② 教师准备十多张画有底图的画儿,这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是否有价值?就让孩子直接去画表现风的那部分事物,不要底图,不求精美,可不可以?如此等等。■

 

     (应学俊/评析)


相关链接

 ● 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

 ● 小学语文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研究

 ● 教学设计与评析:《地球爷爷的手》

 ● 创新教学案例:《晓晨日记一则》



          到“语文教育”

 

 

                                             

 

版权所 ©【语文·教育·研究】网 '2003 注意:建议选择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辨率访问本站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 E-mailyxj701@163.com

备案序号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