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陋室斋>应天常教授论电视文化>《马后炮·序言》:新闻都是马后炮(P.2.)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本站其它链接 |
||
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
||
![]() |
![]() |
作者:应天常 来源:《马后炮》 本站编辑发布 |
(←承上页); |
南方电视台也是如此。他们发掘后期制作人员马志海,把马志海的个性形象、个性风格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培育、经营,推出《马后炮》,让马志海同节目一道成为媒介的亮点,频道的品牌,——而在这个过程中,马志海的个性构成了节目的某些特性,他的某些特质也成为节目的特质,他个性张扬的思想火花和角度新颖的新闻态度,他自如浅白又略带棱角的语言,十分巧妙地投合了岭南地域的某种人文习性和接受心理,所以容易引起共鸣。这样,主持人的气质、形象、语言、风格,包括思维方式就成为这个节目的潜性或显性的构成元素,而这些“文化代码”是属于马志海的,是无可替代的。所以说,《马后炮》的成功,也是南方电视台经营策略的成功。
1993年,央视成立新闻评论部,在新一轮新闻改革中高调推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但是公允的说,这些节目大体上还是沿用了《观察思考》草创的模式。后来,理论界重新审视了一番,提出了“评论元素单薄”、“不能算是评论节目”的质疑,于是央视将这个电视评论模式概括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并且每天《焦点访谈》播出,都要高亢有力地宣示“用事实说话”这句颇有回应质疑意味的栏目口号,虽然,这样的自我包装颇有点滑稽。
客观地说,央视评论模式有其存在价值。它突出了电视新闻评论与广播评论的区别,体现了论据的形象性、论证过程的参与性、传播符号和表现手段的多样性……但是,毋庸讳言,它固有的缺陷日渐显露出来:目下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论点模糊,时效滞后,与“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等体式相互重叠,划不清界限……简而言之,“报道的强势与言论的弱势”已成了当今电视评论难以走出的“怪圈”。
诚然,“事实”是可以“说话”的,但是,事实的逻辑不能代替理性的逻辑,不能代替事物的全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孤立的“事实”带给观众的不全是缜密的思考,留给观众的可能只是揭示隐秘内幕的快感。而10多年来,我国多数电视评论都一律的套用这个创作模式,一律的访多谈少、以叙代议,评论分量明显不足,仅有的一点评论,或一带而过不痛不痒;或有意回避轻描淡写,缺乏对新闻话题追根溯源的分析,缺乏对新闻事件本质的准确揭示,更不必说舆论监督的“议题设置”或“意见领袖”的培育了。这不仅是所谓体制的”忧虑”,更多的可能是对节目形态把握。这时听到“马后炮”式的犀利尖锐、一针见血的议论,就有耳目一新之感了。
早几年,我曾参加过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研讨,为强调言论在新闻评论中的地位,我同别人争论过,后来读了些书,比如伽德默尔的《阐释学》,几年后在《电视研究》杂志发表了论证“用事实说话”的文章,现在看来,我也需要来个“马后炮”——不是否定之否定,是对那时所持观点的补遗,即“用事实说话”不应该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唯一模式,我们必须鼓励探索、鼓励创新。
南方电视台在邱戈先生的支持下启用马志海创作《马后炮》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模式,一种言论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模式——它依靠互联网搭建与百姓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的平台,运用丰富的媒介符号和广泛的民意参与使这个节目成为市民的舆论阵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予以肯定的、富于个性的电视评论模式。
它体现的是新闻观念的变化,是对电视媒介“画面主体论”理念的超越。因为他们发现,对这个充满变量因素的世界现状和未来的把握,对多姿多彩现实生活的评说和解释,仅仅靠事实的陈述、画面的呈现,是远远不够的。电视新闻评论需要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哥尔),正是语言的创造力、表现力、感悟力和构造能力成就了这类言论性电视评论节目的魅力,在这个时候,语言是节目的主体,或用黄匡宇教授的话说,语言与画面是平列的“双主体”。
说到语言,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我想《马后炮》也不例外。电视评论可以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也可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现在有些节目的语言还略显粗糙,整体格调和节目的品质还有待提升。
记得有一次讲座说到《马后炮》,偶遇马志海在场。我问他,你在节目里说,开学家长纷纷带孩子到购书中心买门类繁多的辅导书,怪不得“书店职工的荷包都鼓起来了”——如果售货员没发到奖金,你能给他们发吗?显然轻率的推论把话说的太“满”了,“炮”发出去会成放空炮的,这很失策。如果有时采用“语不及意及”的技巧说话,让观众有“会意”的空间,那话听了就有“嚼头”了。
所以主持人都需要“下苦功”研究语言,尤其是研究语言心理、语言形态、研究语用策略,不仅要把握说什么,更要把握怎么说,这是办好言论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看家本领”,大意不得。
《马后炮》恭逢盛世,没有经历《观察思考》的坎坷,突破“用事实说话”一元模式,连续播出三年有余,如今日臻成熟,可喜可贺。最近,听说节目衍生了一部文采俱佳的著述,网上传过来一览,略知个中艰辛,慨叹之余,欣然提笔,写了如上的文字。
是为序。□
应天常 于白云山下
《马后炮》视频选一(2011年) | |
|
(2011年4月25日发布)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应天常教授-电视语态:从文本到人本 |
下一篇:应天常 - 寂寞悲壮的执着与坚守——评纪录片《风雪可可西里》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