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关于本站 语文教育 陋室斋 教育理论 教育随笔 教育技术 陶行知研究 历史瞬间 视听苑 本站时评  
  首 页教育理论教育随笔应学俊:解开素质教育推而不进的“死结” | 您好!今天是:
  相关链接
  1. 应学俊:中国教育改革:敢问路在何方?中国网专家博客
  2. 应学俊:改革高考——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2009年获教育部奖)
  3. 应学俊:对“钱学森拷问教育”的拷问“价值中国网”周冠军文
  4. 郑州一所高中校长:应试教育是政府逼出来的(中青在线/09.04.07)
  5. 应学俊:为中小学生“减负”试开“药方”民主与法治网转载)(中国教育在线转载
  6. 应学俊:“择校热”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吗?
  7. 【新华网·视点】中小学“减负”:真的好难!(2011.06.26/本站应邀参与访谈)视频
  8. 应学俊:中小学生“减负”:为何难于8年抗战?
  9. 应学俊:吃人的“示范高中”与“优质高中”“中国教育在线”转载)(中国网专家博客
  10. 【新华纵横】高考前的悲剧(视频)视频
  11. 应学俊:“示范高中”的现状、由来及应有归宿
  12. 凌吟文:如今的“示范高中”(转载)
  13. 应学俊:教育改革要从根本问题入手站内网页
  14. 应学俊:《规划纲要》的制订须进一步强化内在逻辑性、系统性
  15. 应学俊:当前教育改革很有可能陷入的误区(2010.04.撰文)
  16. 应学俊:回应两会代表“会诊”择校热高烧不退问题
  17. 应学俊:从中美招聘启事之不同说起
  18. 应学俊:小议北大清华本科生入职先算专科(转帖/短评)| 地址二
  19. 应学俊:南科大·小岗村·中国教育改革价值中国网
  20. 【央视·新闻1+1】南科大,不再等了!(2010.12.20)视频
  21.  


     

  22. 高考阅卷老师冒死揭露内幕(组图)-2010年
  23. 高考阅卷内幕遭热议 耽误考生青春尚存疑
  24. 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瘦身”23省份加分项目调整
  25. 解放网-新闻晨报:解密高考体育加分
  26. 徐贲:美国大学为谁破格录取
  27.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徐贲:说理课
  28. 黄全愈:谈谈中国与美国的“高考”
  29. 爱因斯坦论教育
  30. 重读杜威
  31.  


     

  32. 应学俊:也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与王本陆教授商榷(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1期)
  33. 应学俊:“应试教育论”可以休矣——与王策三教授商榷(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9期)
  34. 本站编辑:教育名言与断想
  35. 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再出发
  36.  


    聚焦2014高考改革

  37. 【视频扼要报道】高考综合改革浙沪试点实行:高中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两考 视频
  38. 2014年发布的考试招生方案都改了些啥?(2014.09.04.发布)
  39. 浙沪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外语一年两考(图/2014.09.22.)
 

  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题:必须解开素质教育推而不进的“死结”)

——为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之一

     原创撰稿:应学俊     本页访问 人次
   【提示】本文作为《纲要》制订征文,于2009年1月13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亦曾转载。发表时,题目改为《用人唯学历:素质教育的“死结”》,囿于篇幅摘要发表。这里不受篇幅限制,补上删节的内容,更全面一些。 转载本文的还有:人民网新华报业网、福建省教育厅、中国徐州政府网、湖北校长网、全国教师网络联盟中国吉林网、珠海新闻网、辽宁基础教育网、四川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安徽教育资源中心网站、深圳之窗等。
 

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订,更为能民主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而感到振奋。于是笔者想到:如果这次国家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还是不能扭转素质教育推而不进的尴尬局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长期存在于教育中那些令人痛心焦虑的问题,作为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笔者来说,不能不感到遗憾和失落——中国教育将向何处去?

(人民网转载该文截图)解开素质教育推而不进的死结?这“死结”不就是所谓“应试教育”吗?——不错。可是为什么“应试教育”僵而不死且似乎总有“勃勃生机”呢?——社会人才观、用人机制发生了偏差,进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这是主要原因

文革中四人帮打压知识分子,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塑造“白卷英雄”,以“革命”和所谓“学工、学农、学军”代替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教育成为重灾区。粉碎四人帮,恢复了高考,全社会重又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当然是好事。但矫枉过正,我们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社会人才观和用人机制出现了大的偏差——用人唯“学历”,即将高学历视为招聘职员和干部使用的“准入证”。

一个社会倡导什么,对于这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此不能不审慎再审慎。

学历是什么?学历不过是指某人曾接受过怎样比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它与能力不是同一概念。在同等学历中,往往人才和庸才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学历较低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却大大高于本人学历水平甚至高于更高学历者的大有人在。毛泽东、王蒙以及现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张平都是中专学历,更不用说如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学历或没有较高学历者比比皆是;此外,我们还可以想到,爱迪生、高尔基是什么学历?我国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是什么学历?这难道不给我们很多启示吗?

(图:前发改委主任、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8年3月国家对发改委主任张平的任用应当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张平的最高学历是“安徽银行学校”,中专),它体现了在学历上“不搞一刀切”的要求——张平不会不注重学习,否则他无以应付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但他没有刻意去谋取一张文凭,这是令人佩服的(张平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只是这样的例子还太少,且鲜为人知,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还远未形成风气。而如张平这样的例子——成功者固然不少,而因“文凭”低一些而被扼杀、压抑者则是更多的。这不仅浪费了人才,而且误导了社会为一纸文凭而疯狂!它使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使“应试教育”始终阴魂不散,甚至一如既往“生机勃勃”!

许多用人单位都把高学历当成了衡量人才的标准和“人才准入”的必备条件。在人才市场上,常常看到招聘简单工作的职位,其首要条件往往也是“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在人才市场已几乎被看作“不合格”了;至于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自考或夜大、函授等学历,那更是被招聘方“不屑一顾”。沿海某市在公务员招聘的报名条件中关于“学历”一项就明确写道“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很明显,要想进入人才市场,或者获得公务员、干部选聘等更好一些的职位机会,首先要获得高等学历文凭。否则,即使再有能力和满腹经纶,也难以“入围”。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在向全国选聘干部时,特意标明要选聘“博士、硕士”学历的副县长、副乡长等,客观上更助长了过于看重学历的社会风气。“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情况鲜有耳闻。

党和国家号召建立创新型、学习型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但许多实际情况更像是在努力创建“学历型社会”——培养善于记忆标准答案和具备过硬考试技能的应试型人才的做法是非常普遍的。显然,人才观和用人机制方面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进入了误区。

当招聘职员、选聘或提拔干部都把学历作为“准入条件”、必备资格放在首位时,人们怎能不重视学历?要想获得高学历就得参加高考;要想参加高考,中考就得考个好高中,小学就得上所好小学;一级级压下去,一直压到幼儿园——连刚上幼儿园的四五岁孩子也开始上各种特长班、课后班了——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试教育”就这样不知不觉成为全民趋之若鹜的模式。

人才观和用人机制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的极端案例,与一味重分数、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缺失有着密切关系。有的教师曾这样说:“越是到了毕业班,教育就越显得缺乏人性。”这种说法一针见血。还有教师概括地说:“学生没有良好的素质,未来过不了关;可是学生考试拿不到分得不到文凭,当下就过不了关。”这形象地道出了素质教育的尴尬境地。可以说,应试教育顽疾是教育诸多疑难杂症的重要根源,而社会对“学历文凭”的顶礼膜拜则又是应试教育生命力的源泉。下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样的因果关系——

那股使教育列车在“应试教育”轨道上稳稳行进的无形的巨大引力,正是发生偏差的社会人才观和用人机制。对教育和学生家长来说,它是杠杆,是“万有引力”,一级级考试升学最终获得高学历,已然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教育价值追求,教育如此被不断异化着。而对于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则自然被轻视和冷落了——尽管人们也都明白能力等素质培养是重要的。(学历文凭自然并非毫无意义,但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学历、文凭”,文末所附《从中外招聘启事之不同说起》一文颇具参考价值)

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对教育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当我们对人才的考核和使用,能够实事求是地将注重实际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考查结果置于首要地位时,当学历只是人才考核和使用的诸多条件之一或在同等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的因素时,当各类不同个性特点的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发挥特长并施展才华而不受学历歧视时,社会的人才观必然会有更加趋于务实的转变,教育价值观必将回归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取向家长对孩子、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必将随之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也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学生在注重学科知识教学、学习的同时,必将更加注重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死结”就此解开,应试教育才会淡出历史舞台;实事求是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务实的人才价值观才会被社会所推崇。

当然,要解开“素质教育推而不进的死结”,在教育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教育内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考试的指导思想、制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学校、教师、学生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完善等等,这不是本文所能囊括的。但笔者相信,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必将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必要的大环境,没有这个大环境,靠教育内部的力量是基本无法实现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目标的——因为,教育毕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千家万户。

拙文所讨论的问题,似乎无法体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中——但是很无奈,教育是社会这个母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改革不讨论它的外部环境是不可能的。

笔者期盼在未来的十多年里,中国的教育改革能与社会改革更加协调配套,实现“1+1>2”的优化的系统功能,使教育中种种令人痛心焦虑的弊端越来越少而不是相反;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实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成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好在由国务院主持这份《纲要》的制定,有些问题是可以由国家统筹研究解决的。这里只不过是提供一点思路和想法,是为建议,仅供领导、专家参考而已。□

2009.01. / 2013.06.更新,略有修订      

----------------------------------------------------------------------------------------

延伸阅读
   应学俊:小议北大清华本科生入职先算专科(转帖/短评) | 《青年报》原文
   应学俊:从中美招聘启事之不同说起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