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文革史研究>【历史当事人】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一天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点击浏览:我为什么研究延安整风?) |
![]() |
|
|
|||
· 历史当事人 · | |||
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一天 |
|||
作者:宗 璞 |
|||
作者:宗璞 来源:二闲堂 本站2007.03.09 转载 (本页浏览: 人次) | |||
【本站按】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生于北京。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 “文革”中,宗璞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等。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作品多次入选高考语文试题,《紫藤萝瀑布》曾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本文,是宗璞对“文革”初期见闻和亲身经历的记述。可视为历史资料。白描的横断面式记述,凸显其真实。——“文革”为何要对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甚至大师级人物开火?他们都曾紧跟中共而未逃去台湾,除了学术,并未掌握党政大权,对毛及“无产阶级政权”有何威胁?本站在后记中将略作分析。(小标题为本站所加) |
本来以为有些事是永不会忘记的。许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竟然不只少了当时那种泉喷潮涌的感情,事情也渐渐模糊了。写这文章,原拟以1966年某月某日为题的,自己记不得,便去问人。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不愿再触动心灵的创伤;有人说,当时连一个字也不敢写,如何记得。于是只好用这样冗长的一个题目。
※ 不是为了忘却,却渐渐要忘却了。不免惊恐。
文字,能捕捉多少当时的情景?1966年夏秋之交,“文化大革命”已开始约3个月了。当时的人,分为革命群众和“牛鬼蛇神”两大阵营,革命群众斗人,“牛鬼蛇神”被斗。斗人的人为了提高斗争技术,各单位间互相串连观摩,钻研怎样把“牛鬼蛇神”斗倒斗臭斗垮,就像钻研某种技术,要有发明创造一样。这年春天,我曾在卞之琳先生指导下读一些卡夫卡的作品,被斗时便常想卡君的小说《在流放地》,那杀人机器也是经过精心钻研制成的。
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部大概是仅次于北大、清华的“文革”先进单位,每天来看大字报的人如赶集一般。院中一个大席棚,是练兵习武之所。常常有斗争会。各研究所的“牛鬼蛇神”除在本所被斗外,还常被揪到席棚中,接受批判和喷气式等简易刑法。
那时两派已兴。两派都去找中央领导同志做靠山。一次在一张小字报上看见一派访某领导同志的记录。那位领导说,你们是学部的?你们都是研究什么的?我为这句话暗笑了半天。“你们都是研究什么的?”我在心中回答:“杀人!都是研究杀人的!”这样想,是因我是斗争对象,若属于相反的那一类,大概我也会“研究”,因为那是任务。
※ 批判何其芳大会
斗争形式不断发展,这也是研究的结果罢。1966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文学研究所主办了一次批判何其芳大会,学部大部份“牛鬼蛇神”出席陪斗。
大会在吉祥剧院举行。头一天发票,票不敷发,有的难友没有得到。会后才知,不让参加,实在是很大的“照顾”和“保护”。
那天很热。记得我穿着短袖衬衫,坐在剧场的左后方。场中人很快坐满,除了学部的群众,还有北大、作协的人来“取经”助阵。
不记得哪位主持会。不记得也好。
何其芳在几位革命者的押解下,走出台来,垂头站在台上。他身穿七零八落的纸衣,手持一面木牌,牌上大书三个黑字:“何其臭”!
“打倒何其芳!”“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声势很吓人。
何其芳开始检讨。没说几句,便有人按头。总嫌他弯腰不够深,直把他按得跪在地下。他努力挣扎,都起不来。
“我有错,我有错——”他的四川话在剧场(应该说是刑场)中颤抖。“何其臭”的牌子掉了,他爬着拣起来,仍跪在地下。
直到现在,我认为,还是没有一篇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超过其芳同志的那一篇。直到现在,中、外两个文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仍在怀念他的领导与教诲。而那美丽的《画梦录》,又是怎样的感染着我呵!
这样的人,跪在地下。把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和组织工作才能集于一身的人跪在地下!
他不停地在说“我有错,我有错!……”
“文革”开始时,便在批判何其芳了。开过好几次所谓的党员大会,吸收群众参加。他似乎不了解自己的处境(当时谁又了解自己的处境!),仍在据理力争,滔滔而辩。有一个系背带的瘦高个儿,把他推搡了几次。我当时坐在门边,和一位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同事小声议论:“为什么推人?太不尊重人了!我们站起来说!”但我们没有站起来说。我们腼腆,不习惯当众讲话,我们太懦怯!那位同事还说,得学着说话辩论,不然被坏人掌了权怎么办?其实真理不是愈辩愈明,理早铸好了,铸成一个个通红的罪名,不断地烫在人脸上!
※ 陪 斗 者
两位陪斗者被推了上来,俞平伯和余冠英。他们也穿着纸做的戏衣,头上还戴着有翅的纸纱帽,脚步踉跄,站立不稳,立刻成为声震屋瓦的口号打倒的对象。
剧场左门出现骚动。“打倒邵荃麟!”几个人高喊。他们押着瘦骨嶙峋的荃麟走上台去。荃麟因“中间人物论”获罪后,不再任作协领导,调到外文所任研究员,但仍在作协接受批判。学部开大会,捉他来斗,自是应该。
好像有几个批判发言。我相信绝大多数出于革命热情。发言者声嘶力竭地叫喊一番,喊过了,仍让何其芳检讨。
其芳同志仍跪着,声音断断续续,提到对《红楼梦》的看法,也算一大罪行。
“站起来说!”有人喝叫。待他勉强站起来,又扑上去几个汉子,按头折臂,直按到他又跪下——让他站起,竟是为了再按他跪下!这样几次。又把另外几位折腾一阵,似乎不新鲜了,便呼叫大批陪斗的人。
“冯至!”冯先生上了台。外文所一次批斗会后,曾让“对象”们鸣锣绕圈,冯至打头,我在最后。看来愈绕处境愈惨,是永远绕不出去了。
“钱钟书!”钱先生从剧场最后一排站起,从我身边疾步走过,马上有人抓住他的衣领。
“贾芝!”一人一手按头,一手扭住手臂。他坐着“喷气式”上了台。(本站注:贾芝,李大钊烈士的女婿,1948年创办延安大学文艺系,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
剧场中杀气腾腾,口号声此起彼落。在这一片喧闹下面,我感到极深的沉默,血淋淋的沉默。很快满台黑压压一片,他们都戴上纸糊高帽,写着是哪一种罪人。比起戴痰盂尿罐的,毕竟文明多了。
学术权威大都叫过后,叫到一些科室负责人和被认为是铁杆老保的人。“牟怀真!”这是外文所图书室主任,一位胖胖的大姐。忽然一个造反派看见了我。
※ “冯友兰的女儿”——要不要自杀?
“冯钟璞!”他大叫。我不等第二声,起身跑上前去。我怕人碰我,尽量弯着身子,像一条虫。上了台,发现天幕后摆着剩下的几顶高帽子,没有我的。事先没想到叫我。“快糊!”有人低声说。有人把我们挨个儿认真按了一遍。我只有一个念头,尽量弯得合格,尽量把自己缩小。
过了些时,眼前的许多脚慢慢移动起来。陪斗的“牛鬼蛇神”们排着队到麦克风前自报家门,便可下台了。
我听见许多熟悉的声音,声音都很平静。
轮到我了。我不知道自己的罪名到底是什么。那时把学不够深、位不够高而又欲加之罪的人,称作三反分子。三反者,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是也。我走到麦克风前如此报了名。台下好几个人叫:“看看你的帽子!”我取下帽子,见白纸黑字,写着“冯友兰的女儿”。
“冯友兰的女儿”又说明什么呢?这也算“罪名”?
我积极地自加形容词:“反动学术权威冯友兰的女儿。”台下不再嚷叫。原来,这女儿的身份原来比三反分子更重要?下台时没有折磨。台上剩的人不多了,仍吸引着人们注意。我从太平门走出来,发现世界很亮。
我居然有了思想,庆幸自己不是生在明朝。若在明朝,岂不要经官发卖?这样想着,眼前的东华门大街在熙熙攘攘下面透出血淋淋的沉默。
“冯钟璞!”怯怯的声音。原来是荃麟在叫我。他在北河沿口上转。“顶银胡同在哪里?我找不到。”顶银胡同某号是作协的临时监房,他要回监去。
“荃麟同志!”我低声说,“你身体好吗?”他脸上有一个笑容,看上去很平静,望着我似乎想说什么,说出来的仍是:“顶银胡同在哪里?”我引他走了十几步,指给他方向,看着他那好像随时要摔倒的身影,混进人群中去了。
我不只继承了“反动”的血液,也和众多“反动”人物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看着我长大。荃麟卸职前,总是鼓励我写作,并为我向《世界文学》请过创作假。而这些敬爱的师长,连同我的父亲和我自己,一个个都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我慢慢走回当时的住所,乃兹府27号。那里不成为“家”,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小院里有两间北房,两间东房,院中长满莫名其妙的植物,森森然伴着我。
坐下休息了一阵,思想渐渐集中,想着一个问题,那便是:要不要自杀?
这么多学术精英站在一个台上,被人肆意凌辱!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荒谬,怎样灭绝人性!我不愿看见明天,也不忍看见明天。就我自己来说,为了不受人格侮辱,不让人推来搡去,自杀也是惟一的路。
如果当时手边有安眠药,大概我早已静静地睡去了。但我没有。操刀动剪上吊投河太可怕。我愿意平平静静,不动声色。忽然那“冯友兰的女儿”的纸帽在眼前晃了一下,我悚然而惊。年迈的父母已处在死亡的边缘,难道我再来推上一把!使亲者痛,仇者快!我不知道仇者是谁,却似乎面对了他:偏活着!绝不死!
过了明天,还有后天呢!
整个小院塞满了寂静。黑夜逼近来了。我没有开灯便睡了。先睡再说。我太累了。
睡了不知多少时候,忽然惊醒。房间里所有的灯都亮了。三盏灯,大灯、台灯、床头灯。我坐起来,本能地下床一一关了。隔窗忽见东房的灯也亮着。我毫不迟疑,开门走过黑黝黝的小院,进到东房。这里也是三个灯,大放光明。我也一一关了,回到北房。开灯看钟,两点二十五分,正是夜深时候。
关灯坐了一会儿,看它是否再亮。它们本份地黑着,我便睡了。奇怪的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睡眠来得很容易。
我活着,随即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
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记下了1966年夏秋之交的这一天。
(选自《宗璞作品精选》)
【编 后】“文革”为何要斗争、整肃几乎所有手无缚鸡之力的“反动学术权威”?为何瞄准“学术权威”而并非一般小知识分子(虽然知识分子都很“臭”)?他们真的“反动”吗?诚若是,为何他们不在1949年追随国民党撤到台湾?为何他们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大多亲共而反蒋? 看看文革前夕(1966年2月)所谓《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就明白了(此《纪要》是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后发表的,故完全代表毛泽东的意旨)。 《纪要》在“前言”部分开篇即是——毛主席指出:全党必须“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这不就是“大清洗”吗? 正因为是“权威、大师”(尤其是社科界、文艺界),他们有地位,有“粉丝”,有影响,甚至不乏崇拜者,不把他们搞掉或曰搞臭,“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怎么能树立起来?因此“以革命 文革不就是为了要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吗?不就是要树毛一个人的绝对权威吗?全国人民都不用思想了,有毛一个人“想”就够了。呵呵,看:“谁反对毛泽东思想就砸烂谁的狗头!”——此口号贯穿“文革”始终,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不论何人,如果对毛的某一句话提出一丁点疑问,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必向他狠狠砸去!多少人因为在学习毛著时做了某种阅读记号,比如画了一道横线、问号,或写了一句疑问等,而被斗得死去活来,甚至锒铛入狱…… |
【相关阅读】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
(本站 2007-03-09 编辑发布 / 2020-06-08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