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教育随笔>窦桂梅语文教改“三个超越”之解读 | | 您好!今天是: | |
|
窦桂梅,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窦桂梅曾获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2014年9月,窦桂梅带领语文团队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教 育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摘要】 颇有些名气的窦桂梅老师,说她的语文教改经验和理主要是“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窦桂梅的探索自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但,先不论这些论述中有多少纰漏,仅就其“理论”而言,窦桂梅老师很难说有多少创新的建树,而且有的已经离“语文学科”本身和“语文教育的原点”相去甚远…… |
窦桂梅是近些年全国知名的小学语文青年特级教师,俨然已列入专家行列。她的关于语文教改“三个超越”的论述,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这样走向全国的:“2001 年10月24日,我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全篇刊发。”(以下简称“三个超越”。引文原文见窦桂梅《我永远追求激情与思想》)由此,窦桂梅脱颖而出。
要借鉴或实践某种观念理论,首先必须对它切实理解,并使之化为我们自己的信念,舍此别无它途。这是笔者思考和撰写本文的初衷。好在笔者看到窦桂梅编著过一本书《回到教育的原点》,尽管内容并非紧密切合书名,但至少说明窦桂梅是认可这一观点的——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记得是朱永新先生2008 年发表过有关教育的一篇短文,题目就是《我们应当从教育的原点再出发》,无疑,朱先生不是满足于仅仅“回到原点”的,而是力求回归教育的本质属性,走出符合规律的出发展之路。
笔者完全赞同并借用这一观点,以窦桂梅老师语文教改的思想和实践为例,看看窦桂梅老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是否回到了“语文教育的原点”,是否“重新出发”而走出了几步新路。
一、窦桂梅的“超越教材”之解读
什么是“超越教材”?细读“三个超越”全文,我们便可将之还原为如下普通的阐释:以非线性的“文化主题”重组教材单元并拓展教学内容,同时有计划地大力开展课外阅读。
为何笔者在“文化主题”前冠之以“非线性”?因为“文化”的内涵本身就有广义、狭义之分,外延相当宽泛;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就说过,国际上关于“文化”比较著名的定义就有二百多条,在此不赘。以窦桂梅自己所举“朋友”主题教学(共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来说,我们能确定“朋友”主题纵向的前一个和后一个一定应当是什么吗?如果从横向相关性来说,是否一定就是“亲情”或其它的什么“情”呢?笔者孤陋寡闻,未见窦桂梅所设计的各学段主题系列,所以只能解读为“非线性文化主题”。那么,如果完全以这种非线性的“文化主题”来构成某学段的语文教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是否可行?这还是很值得研讨和通过实验论证的。
1、如果将原有教材以非线性的“文化主题”重新排列,它如何有“序”?能有怎样的“序”? 语文教学不需要循序渐进的序列吗?如何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教材不是课程标准,不是圣经,更不是宪法;非“教书匠”的教师当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乃至重组,甚至重新编写教材。许多老师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再如郑渊洁不让孩子上学,自己编教材在家里教他也把孩子培养成功了,此也为一例。
但是,教材的编写、呈现,总是应当依据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有一定序列的,语文教材的“序”历来难定,原因多种。
1980年,在一次小学语文教改座谈会上,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就说:“编写教材要有次第或次序。”尽管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难以做到如其它学科那样有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序,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材的组织和呈现可以无序,可以完全“非线性”。只要是教材,它的编写就必须既遵循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这二者相互制约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识字词、学句段、读篇章”是无法改变的语文学习规律一样(“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对此有一定的突破,其经验和理论也已为人教版等教材吸纳,但也未能完全跳出这样的认知规律)。忽略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而一味“超越教材”,是极容易跑偏的。
而窦桂梅在“超越教材”理念指导下的“主题教学”设计中,似乎没有多少顾及到教学和认知规律(至少鲜见提及),注重的是施教者的主观意图。请看:“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见窦桂梅《我永远追求激情与思想》)这里,我们看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被凸显到过于突出的地位。我们不禁要想:语文课是“中华文化”课吗?这是否离“原点”远了些?
尽管2001年、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客观、全面而相对科学地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争论了几十年,现在基本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理论界和广大语文教师中基本是认同的。在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新一轮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应试教育弊端如顽疾难愈之时,强化和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以此展开的各种实践也是开拓性的,应当予以鼓励和褒奖;但是,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真理向前多迈一步即为谬误。世界上许多事情的正确与否往往表现在“度”的把握上。
而在窦桂梅关于“超越教材”和“主题教学”的阐述以及所能见到的她的课堂教学实况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彰显人文性有余而落实工具性明显不足的倾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窦桂梅那里仅仅是“兼顾”而已,且如何兼顾也没有稍微多一点儿的表述。用人文性“越位”而工具性“很不到位”甚至“缺失”来形容大概也是不过分的——不仅在她的报告中,而且在她的一些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表现的。(参见本站拙文《窦桂梅的“语文·课堂·教学”》)——比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围绕“亲人”的“亲”字,从造字的会意入手讲血缘亲情;再从普通意义上请学生谈对“亲、亲人”的感受;继而引申到无血缘关系而胜似“亲人”的种种现象和事例,如抗洪救灾中老百姓对解放军的称呼;还用投影打出“感动中国”电视节目的某段颁奖词……;再过渡到看影片《英雄儿女》王成牺牲片段及有关照片,启发学生学回忆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乃至提及毛岸英等等……围绕一个“亲”字做足了文章,这时才引入《再见了,亲人》课题——至此已用去约17分13秒——这几已接近常规教学的二分之一时间了。这便是典型一例。我们平时可以如此“超越”吗?有必要吗?“语文教育的原点”在哪里?
2、“超越教材”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有计划地大大强化课外阅读的开展,也是“主题教学”的一部分——而关于此,有益的探索实践已经颇多,不知窦桂梅老师创新性“超越”在何处?
窦桂梅说:“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其实,这大约就是窦桂梅老师所谓“超越教材”的核心了——扩大阅读量,注重积累。这无疑是不错的。尽管这样那样的“视野”说得过于华丽和“高屋建瓴”,但笔者还是赞同此论的。遗憾的是,这已谈不上“创新”了,因为从上世纪198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探索,不说汗牛充栋,也已比比皆是了。
早就有作家这样概括过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和经验:“学好语文,课内一半课外一半”。大凡语文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爱读书、爱动笔的。这是对“超越教材”的实践总结。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一篇带多篇”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与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属于同一类型,只不过“以一篇带多篇”主题确定的方法和原则各不相同。有经验的老师根据教学的实际体会,适当重组教材单元,这样的经验也曾屡屡见诸报道,在不同程度上尝试过的老师也不少。而强化课外阅读,则早已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不仅早在大约1998年前后,人教社就汲取了各地教改研究的成功经验,编写且与教材同步发行了中小学各年级语文《自读课本》——现在叫“同步阅读·语文园地”吧(可点击这里浏览一下),而且已经写入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且列出了具体的课外阅读篇目。《语文课程标准》响亮地提出了“多读书、少做题;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笔者称之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要求”。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实践例证报道也颇多,从美国到前苏联均有案例可考;随便检索即可看到——2001年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5版就发表过记者高华程写的关于北京第35中学“智慧杯”读书活动坚持20周年的报道。
大量的课外阅读加上学生自主的写作实践,学生走上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亦即“做中学”(陶行知语)的正确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路子,获得了语文能力的迅速长进。同样,窦桂梅的学生经历如此的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弥补和矫正了她的所谓“主题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工具性”不到位或曰缺失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笔者以为,这倒是窦桂梅成功的秘诀所在。从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出发,在一个短时间内可能不能适应目前的所谓考试,但最终——获得语文素质大大提升的学生,面对现在的那种所谓考试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霍懋征、魏书生、朱永新等等许多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一线教师的实践都是这条规律的实证。
从这个层面而言,窦桂梅是很好地实践教改的老师,也不无某些创新,这才是回到了“语文教育的原点”——但其思想和实践还很难说有多少“超越”了早前的语文教改探索。
3、所谓“超越教材”:窦桂梅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教师,应时时牢记教育、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和把握规律;经验、理论没有“新、旧”之分,唯有是否相对接近真理之分;任何时候都应“莫为浮云遮望眼”(时髦的说辞等等当属“浮云”类),认清规律,“咬定青山不放松”。此其一。
即使在应试教育顽疾难愈的压力下,我们仍然应当跳出“功利”的樊篱,大处着眼,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实施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喜欢语文,从而积极地学好语文,获得良好的语文能力,克服应试教育使学生越学越讨厌学习的致命弊端(学生对自己所学学科的喜爱,是这个学科教学最大的决定性的成功)。有经验的老师或领导说“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怕考试”,道理也就在这里——学生能力强了,还怕什么考试呢?魏书生教学的成功,也是这个道理。此其二。
(未完,请点击这里:到下页)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8-4-19 发布 / 2018-11-30 更新)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