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行知研究>应学俊: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学陶札记】 (P.1.) | | 您好!今天是: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点击:到“行知研究”栏目首页…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撰 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编辑 本站 2002年4月 编辑 |
【本站按】 以下是笔者在研读陶行知先生有关著作和听有关讲座报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所作的札记纲要。自然还不成熟。此内容曾在有关区、校宣讲过。有些观点是专家教授提出的。对陶行知思想理解有误之处,敬请指正、研讨,不胜感谢。 |
一、衡量陶行知德育思想现代价值的标志
1.1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足以迎接现代德育的挑战
现代德育状况如何?主流当然是可以肯定的。但从世界范围或我国某些地区来说,我们必须看到问题: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向,一次次的“严打”……这些都反映了很多问题:
① 规范“解构”——社会在变革之中,现代化迅猛发展,出现了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上的多元性,社会不够安定,这似乎已成为时代病,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国外、国内都有这样的趋势。
② 现在人们不欢迎说教、不欢迎听脱离实际的“大道理”——而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和论述没有令人生厌的“空道理”、“大道理”,都是深入浅出、朴朴实实、高瞻远瞩、令人信服的真道理,容易使现代人接受。
…… ……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理论和实践,足以迎接上述德育的挑战,所以具有现代价值。
1.2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有助于解除现代德育中的“悖论”
所谓“悖论”,即:如果承认B,即可推得非 B;反之,如果不承认 B,则又可推出 B。这就是所谓“悖论”。它原本是数学研究中的现象,需要研究和求证,是错误的现象。但现代德育中似乎也有这样的“悖论”,比如:
⑴ 为了激发个人潜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必然要提倡这方面的如下一些意识:比如“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口号到处可见,而且成了一种价值取向。承认它吗?于是就出现了它的负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我设计等等,引导人们只关注个人利益。
⑵ 为了纠正上述错误倾向,于是人们推出了“义务论、社会责任论”,提倡每个人都应当承担个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例如:康德曾经把法制教育引入道德教育,这当然是一大贡献。但是,它的悖论又出来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人具有个性的充分张扬,要有自由、爱、创造,要尊重个性和个人创造,而创造需要的是自由的环境和思想、精神的解放,而不是过多的规范、义务、循规蹈矩……
什么原因?为什么总是出现“悖论”(怪圈)?《资本论》似乎曾对此有过一些解释,但未必周全。
其实,“悖论”的产生,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隐含着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逻辑,必须在一个大前提下,从事实到对象、层次、范畴、价值判断等一以贯之。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中没有“悖论”,且有助于化解当下不少的“悖论”,取得有效的德育效果。
二、西方现代德育的新导向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2.1 西方现代德育的新导向
世界价值观浪潮:
A、1930 年代——“社会本位”,典型是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
B、二战后(1945 年)——“个人利己主义”,这是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反动;
C、1960 年代或1970 年代开始——中国的儒家价值观对欧美产生第三次价值观浪潮。
2.2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价值导向: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辨证统一。
在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中,“本位”是什么?纵观陶行知的言论或著作便可得知:既非国家、也非党派,甚至也不是社会,而是“人”、“人民”,即“以人为本”或
“人民本位” !(由现今观念来看,似也不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悖)。
比如,陶行知在论及教育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就这样表述: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头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都是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他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他们是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学得的东西帮助世界改造,为整个人类谋利益。”“‘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中人。'公平的世界里只有人中人,不该有‘人上人'和‘人下人'。”
陶行知对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而且尤其能用极其通俗的语言表述这样的深刻的大道理:“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不过各人所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也不能尽同。小孩们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这似乎与我们当下的一些政治性说教是不同的。
三、现代德育的人文整体倾向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总体目标
3.1 现代德育的人文整体倾向
人文化是对科学化而言。现在人们对科学化反思,提出人文化。
科学是好东西,但也是一分为二的,现代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从电视的普及还是国际互联网、手机“彩信”、微型摄像机等等等等的出现和普及来看,都是这样;否则就陷入科学主义、唯理主义、机械主义、物质主义,贬低了人的情感价值。电视剧中的典型台词:“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金钱的作用很大,能买来几乎所有东西,但也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买不来的,这就是真正的友情、亲情、爱情。”这一规律,凸显了德育的人文化的重要性。
人对现代化的认识,最早只认识到物质。比如我国最初提到现代化时,单提“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在看来是欠全面的,丢失了根本的东西。
现代化,其实应该包含以下层面:
A、物质层面(警惕:容易以道德沦丧为代价)
B、法制层面
C、精神文化层面
所谓“人文化”是指什么呢?其意旨是——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化的“人”,这就是现代化的人文化。比如从以下一些概念与口号的变化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觉醒:
深圳的口号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转变为“利用时间的效率才是金钱”。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的口号变为:“掌握知识的知识更有力量”(“人”进入了)。
“只有求知欲爆炸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
某本书的扉页上印有这样的话:“任何成功的事情,一定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狂徒办成的。”这里提倡的就是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这是客观规律。
随着1980 年代后期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许多国家面对青年一代的信仰危机、道德价值取向的严重扭曲和混乱、社会出现许多难以扭转的病态现象,人们终于认识到并提出了第三种发社会展观——即“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发展观”。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它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和协调性,肯定了现代化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必须与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同步这一客观规律。这就改变了以往的发展观颠倒了人与物、目的与手段的错误观念,恢复了人在社会及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恢复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精神和品质应有的位置。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还是很注重人文化的,这有别于其他国家,请看——
“人学”——在中国:
“神学”——在印度;
“科学”——在欧洲。
所谓“整体”:教育,应看作人类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离开整体的部分,是与在整体中的部分不一样的。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目标等……)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2-08 编辑发布 / 2022-04-07 修订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