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随笔>>破格录取吴晗与北大的招生逻辑 (P.2.)

| 您好!今天是:

 

 
   
 
 
 
 
   

新华网:历史上被大学破格录取成才的名师大家(2010年8月)

1.

38岁三轮车夫直升复旦博士 系该校百年来首例(站外链接)

2.

【凤凰卫视·时事开讲】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否有危机?(视频)

3.

北大开始审核推荐生资料 成绩还是硬指标

4.

北大公示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学生名单(含推荐评语)

   

5.

视频:【央视·新闻周刊·视点】钱学森的“遗言”(视频)

6.

钱学森生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即“遗言”):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站外链接)

7.

专辑: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站外链接)

8.

专辑:第三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06年/站外链接)

9.

本站:陶行知及其创造教育给我们的启示(1998年)

10.

重读经典:杜威及其民主主义教育


11.

本站:从大学生同居现象 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2.

独家专访临刑前的马加爵:《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13.

马家爵之死大快人心吗?


 

其 它 ——

14.

另一位“高中生”的作文:令人瞠目的“我的人生计划”

15.

本站:寄语青年教师

16.

'2008“弑师案”向我们敲响怎样的警钟?


17.

新闻解读:河南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25名博士副县长

18.

本站:从中美招聘启事之不同说起……

19.

解开素质教育推而不进的“死结”(09年《中国教育报》发表)

20.

当教育成为经济的手段或工具

21.

施瓦布如果参加中国的高考……

22.

阅读札记:国外教育案例思考拾零

23.

本站:教育改革的方向:返璞归真

24.

本站评论--改革高考: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

25.

《中国教育报》摘要发表本站对考试改革的建议:提高考试命题的科学性

26.

关于当前素质教育实践的网络对话

27.

【央视·新闻调查】心灵的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 (视频)

28.

教育名言与断想

29.

教育科研方法谈(讲稿提要)

 
 
   

破格录取吴晗与北大的招生逻辑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撰写时间:2009年12月4日

 (点击这里:浏览上一页)

鉴于此,笔者要说:北大有权依据《高等教育法》制定并实施他们的招生方案,甚至改革力度更大,我们无权干涉。但笔者却有权表达看法,以道理和事实立论:北大如此“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在制造新的教育歧视,违背科学发展观,违背唯才是举的基本招生原则,更与“不拘一格降人才”背道而驰。科学发展观之“科学”的涵义是什么?不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吗?北大如此画地为牢式的招生,非但不可取,而且应当尽快停止或改变。笔者以为,对中国

北大推荐制

(本图来自网络)

 
   

创新人才、杰出人才培养至死忧心忡忡的钱学森,大概不会认为这是“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

所谓“素质全面”与“特长突出”及其招生结果

最近,由于“公示”,我们知道了北大今年所谓“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结果,笔者以为即使不引用某些报道,读者也可以想象出来——

各地“知名中学”本来就云集着各地的优秀生源。在中国“听话”教育、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文化下,从这些学校中遴选出的“推荐生”,优秀固然是非常优秀的,但恐怕也鲜有个性突出、特长突出的学生——因为如果出现像吴晗、季羡林、毛泽东那样偏科的情况,他们是很难进入那些知名中学的。而“1997年,在湖北,有一名曾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的考生参加高考,因总分没有上线而被武汉大学拒绝录取。这件事,在湖北乃至在全国教育界都引发了一场争论:只一科拔尖,取不取?”——那么,当今的北大取不取呢?此外,比如1991年高中毕业由于严重偏科没有考上大学而今年却被复旦破格录取博士生的蔡伟,能否进入北大的视线呢?蔡伟如果当年能被破格录取是不是能使中国更早一点多一位古文字专家呢?——恐怕这些人才都不是北大今年的所谓“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所能选拔到的,而他们又的确是应当尽早被选拔培养的人才甚至是奇才。呜呼,“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杰出人才”!(钱学森语)

这里要声明一点,笔者并非形而上学到认定杰出人才必定偏科的地步,更无鼓励偏科的意思;也不会片面认定“听话”而“素质全面”的优等生中就绝对不会出现杰出人才。——但是,我们又不能不重视钱学森所说出的中国教育的一个事实: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素质全面”固然好,但在北大招生方案中不知“素质全面”的具体内涵究竟为何?就像目前各地推荐的优等生那样?从推荐的评语来看,“优”固然是非常的“优”,有很多甚至是“全能型”的,可他们“突出的特长”在哪儿呢?似乎找不到啊。而那些出类拔萃全面发展的优等生需要“推荐”吗?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中他们考北大或类北大的名校很难吗?——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北大今年的所谓“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不是虚晃一枪的争夺生源——至少客观效果如此?

这样的“推荐制”才是唯才是举的、公平的

其实,大学招生的“推荐制”在某些国家早已推行多年,但他们并没有设置推荐考生学校的“资格”门槛;在那里,所有中学、所有考生倒是平等的。国外许多大学——包括著名大学在录取时,在每个考生的信息中都会有中学老师或者校长的“推荐信”,在那些推荐信中描述了许多通过考试不大能完全反映出来的考生的“特点”或曰“特长”,而且绝不仅限于智力范畴。据笔者与一些外国人的交谈、了解得知:大学甚至更重视考生自我推荐的一篇文章,从中获得该生更多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信息。他们说,如果自我推荐信都不能显示个性特点,而是四平八稳与其他考生雷同,那就等于没写,那倒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笔者还向那些外国人问过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既然任何中学老师或校长都有权给考生写推荐信,那么是不是会出现老师都在信中给学生说言过其实的“好话”或者产生所谓“腐败”问题?——记得那位老外当时愣愣地望着我,后来恍然大悟地说:哦,那不会的,因为如果老师不讲诚信,写出的推荐信与该生情况不符,那他将会失去诚信度,老师可不想拿自己的诚信度开玩笑,一个没有诚信的老师他以后还想做老师吗?另外,还有学生自己的推荐信、社区实践评语和考试作为佐证呢。——笔者又问道: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求情”,推荐教师写推荐信的措辞不是很困难吗?老外说:不会的,因为推荐信的内容永远都不会给大学招生委员会以外的人知道的,仅仅是大学录取时的参考信息之一。——笔者最后问了这几位老外一个问题:看来你们大学在录取时是不完全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那么会不会出现大学因为受人之托或碍于情面而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录取一些并不是最优秀的考生呢?这几位老外想了想,笑了,他们反问我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大学校长,你会放着优秀的学生不录取而录取那些差一些的学生吗?一所大学如果还想办下去甚至想越办越好,会不爱惜自己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前途而去搞什么‘腐败’吗?”

呵呵,多么简单的道理。在中国最难解决的所谓“公平”和“教育腐败”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于是笔者想到:在一个以“唯才是举”为准则的招生体制中,在一个真正科学求实的大学中,除了准确全面考查学生的水平、能力,除了以学生的“才”为标准,是不可能弄出什么其它什么画地为牢的“资格”或“腐败”来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样的体制中将得以实现。只有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着学校的一切行为,教育不受自身规律以及法律以外任何因素的制约。于是,钱学森的所谓“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似乎在这里也可以找到一点答案。

于是我们只能说:北大今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际上是“知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实际上制造了新的不公平,而且将“教育歧视”明白无误地写在了北大的脸上,体现的是“仅居一格降人才”,此其一;现在貌似公开、公平的所谓“推荐制”从实际操作来看已与选先进或选人大代表没什么两样,中学校长或老师“伯乐”的慧眼并不能体现出来,所推荐的学生并不能代表或较多代表签名之校长的个人意志,校长只不过为一“傀儡”而已,“校长实名推荐制”徒有虚名,应改为“知名中学实名推荐制”,此其二;将本来通过一般考试大多可以考上北大或类北大的考生通过“推荐”圈划到自己的生源中来,除了争夺生源因素,实在是多此一举,此其三。所以,笔者赞成“中学校长或老师实名推荐制”,但对目前北大的这种推荐制实在不敢恭维,应当重新设计,以体现真正的“公平”,最主要的是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招到更多如吴晗、季羡林等一类真正可以进一步培养的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好苗子。□

 
   

上一页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施瓦布如果参加中国的高考……

 
   

 下一篇:当教育成为经济的杠杆       △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凤凰网在线直播

公历与农历对照互动查询历书

中华在线汉语辞典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