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教育随笔>应学俊:从大学生同居现象 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 | 您好!今天是: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原创撰稿:应学俊(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 先看三个“叙事”并简要分析
叙事一:信息之多!当你在Google 或“百度”上输入“大学生同居”几个字,马上会弹出20多页几百条相关信息。这里随便链接一条就可管中窥豹,足以说明问题(链接:2004 年1月“南方网”《五大名校大学生同居实录》)。大学生同居现象的蔓延令大学的老师们和大学生家长十分忧虑,这是实情。
叙事二:数据惊人。以上链接材料的摘录:“一份令人忧虑的调查答卷”——2001 年1月,记者就大学生同居的问题走访了西安、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6大城市的一些著名高校。我们首先采用无记名问卷式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婚前同居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或持肯定态度的占48.5%,“说不清”的占27%。也就是说几乎75%以上的大学生差不多“认可”或“不反对”同居这一现象。
在口答“当您的恋人向您提出婚前性行为的要求,您将采取什么态度”,其中表示"答应"或"可能答应"的大学生竟占56%;在回答“只要确立恋爱关系,就可以发生性行为”这一问题,接受此观念的大学生占23.5%,“说不清”的占35%;在回答“您有过和异性同居的行为吗”问题时,表示“有”的竟占52%,而女生竟高达67.3%。
2006 年,“910 中国教育交流网”更是赫然以《[教育追击]中国最大的妓院——高校》为题报道了此类情况(再看此链接二),有关大学生卖淫事件确实至今屡见不鲜……信手捡来山东电视台与此相关的一则简短报道——
(视频和以上链接现在都已被“屏蔽”了)
诚然,也有“专家”、“教授”对这一现象有别的解释,甚至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考虑认为此现象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无须大惊小怪;他们说大学生同居了,可他们还是大学生,白天还是照常上课,在他们这样的年龄有一些性的经历没有多少害处——似乎这些专家教授对此现象觉得无须忧虑,更无须教育引导什么——但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大学生同居虽然是一道世界难题,产生的原因有诸多因素,但毕竟弊大于利。(点击这里看:相关资料链接)
叙事三:思想困惑。 寒假期间,邻居家在外地上大学的小伙子(大二年级),拿着一份报纸来到笔者住处,说是要探讨一个问题。这小伙子是常客,能言善辩,挺有意思。由于笔者坚持“我虽然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坚决捍卫你表达看法之权利”的态度,所以他挺爱与笔者交流,我们的交流是平等的。笔者瞥见他拿的报纸上有关于打击卖淫嫖娼等内容的报道。果不其然,他提出了几个“世界级”的问题,归纳起来是如下几个——
问题1:既然卖淫嫖娼这一现象是不合理(在我国是不合法)的,甚至说是腐朽的,为什么古今中外绵延不绝,概莫能外?在国外好像有专门的“红灯区”允许她们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这似乎在客观上承认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而在我国为什么屡禁不止,而且好像还在泛滥?
问题2:古语云“食色,性也”,性欲是人的本能的要求,压抑它也就是压抑人的本性,这本无过错,为什么在两厢情愿也算公平的前提下,所谓“卖淫嫖娼”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问题3:同居就同居,为什么要叫“非法同居”?“法无禁止即可为”——难道同居者都犯法了?
面对当今大学生同居现象的蔓延,笔者不能对小伙子所提出的如此重大的课题不作反应,而且绝不能含糊其词地解答。我们进行了一次“世界级”的课题探讨对话……当然,对话的过程是有趣的,对话的结果应该是基本良好的,小伙子头脑中的思绪应该比较清晰了。因为它比较满意地离开了我的住处,能言善辩的他没再提出什么问题。临走时嘟囔了一句:怎么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没有如此透彻地给我们讲过?
● 脱离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笔者却因此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触摸到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实际了吗?考虑大学生的这些问题了吗?我们只考虑到性教育、性安全教育(如发安全套之类),我们有没有专门的“性伦理、性道德”这一课?如果有,我们的大学生为何对那些问题仍然如此困惑?如果有,我们现今的大学生同居现象为何如此蔓延?——如果确实有这方面的教育,那么,只能承认高校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失败的。面对如此现实,我们难道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我们国家不能说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 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高教司的负责人还在网上就此专门和大学的师生及网民进行“对话”。可是,我们整天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却又如此苍白无力?今天(2008年1月11日)央视“今日说法”报道了为鸡毛蒜皮小事,在河南发生的一场大学生打群架致人重伤的不幸案件。事情发生后,犯罪嫌疑人追悔莫及,主动投案,但由于致人重伤,所以即使以最轻、最宽大的量刑,主犯也被判了 5 年徒刑,打电话邀约同学前来打架的判有期徒刑 4 年,赔偿对方受害人十多万,贫寒的农村家庭为此倾家荡产,而他们都已经是大四、大三的学生了……那些涉案大学生自己说:哥们义气、缺乏责任感和理性、缺乏文明教养是不慎犯罪的根源——再联系到马加爵、药家鑫、某大学弑师案等等等等,所暴露出来并非个案的倾向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涉及多少了呢?
于是我们不能不反思现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重点——
(未完,接下页)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5-03 -06 编辑发布 / 2019-02-23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