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的位置:首页>>教育随笔>>教育案例:死囚诗人岛秋人(日本) (P.1.)

| 您好!今天是:

 
   
 
 
 
 

1.

应学俊:改革高考: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获教育部奖论文)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 / 教育部2010年3月1日发布)

3.

本站建言《规划纲要》的制订应强化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主要论及示范高中与义务教育等问题)


4.

视频:【新华网·视点】中小学“减负”:真的好难!最新视频(2011.06.26/本站参与讨论)

5.

视频:《新华纵横》- 高考前的悲剧河南一高中生不堪重负从楼上纵身跃下视频

6.

郑州示范高中校长揭秘:应试教育是政府逼出来的

7.

河南西峡一高接连发生高三学生猝死跳楼事件[/东方今报述评]

8.

教育评论:致×ד省示范高中”校长(凌吟文)

9.

本站“示范高中”的现状、由来与应有归宿


11.

本站用人唯学历——素质教育推而不进的“死结”(《中国教育报》发表)

12.

安徽省芜湖市推进教育均衡化改革(点击:看央视06年9月相关视频视频

13.

安徽省芜湖市:取消“重点校”为什么这么难?(央视 06年10月)视频

人民日报:安徽42位家长安排子女在大学校园“秘密”学习(安徽芜湖市:大学里“藏”了一个初一班)06年12月报道


14.

【央视·新闻1+1】考试制度成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视频

15.

【央视·新闻调查】心灵的教育(朱永新“新教育”实验) 视频


16.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高中普及义务教育等(中国教育电视台)视频

17.

时事大家谈: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否有危机?视频

18.

本站随笔对“钱学森拷问教育”的拷问

19.

本站随笔从大学生同居现象 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0.

本站随笔“爱国主义教育”解读之困惑


21.

本站《“应试教育”可以休矣——与王策三教授商榷

22.

本站也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兼与王本陆教授商榷


23.

【央视·道德观察】云南怒江孩子“飞索求学”(07年视频)视频

24.

媒体为云南怒江滑索求学学生募捐修桥(站外链接)

25.

本站评论国家大剧院、“飞索求学”及其它……

26.

国家大剧院网站

27.

央视:贵州大山里“山洞里的学校”(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视频

 

 
 
   

【教育研究札记】

【教育札记】教育案例:死囚诗人岛秋人(日本)

安徽·应学俊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撰写时间:1993年7月/2015年6月修订 

藤隆二是日本教育心理学家。他在他的一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有了个‘没有才能’的孩子,父母便认定这是很不幸的。因此就拼命想方设法地使之成为‘有才能’的孩子

“我是学习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理所当然地常常被请去帮这个忙。因为教育心理学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怎样才能高效率地使孩子尽量变成很‘有才能’的人的学问,所以如果有了‘没有才能’的孩子,我们研究人员就会坐立不安。

“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教育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也许过不多久,所有的‘没有才能’的孩子都有可能再造成‘很有才能’的孩子。可以说,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正在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日以继夜地勤奋研究着。

“我很早就对人们称之为才能或个性的人的心理活动感兴趣,也想在才能教育、个性教育领域中尽量做出一些贡献而一直致力于该技术的开发。

“但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使我改变了对‘没有才能’的孩子的认识。这是因为我读了萨特的《我家的笨儿子》——这个笨儿子就是以《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的作者而闻名的福楼拜。”

 
   

人与人是千差万别的。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我们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去比的时候,其实真是非常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如果有人总拿老师、家长先生们与比之更强的人去比,老师和家长们该做何想?此其一。

其二,现在研究已经发现,智力是多元的——称为“多元智力理论”——某个孩子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也许比别的孩子差了很多,但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智力中哪一块是强项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呢?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过早地给孩子下定论,依据何在?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与数学家陈景润人脑科学还有多少未知领域啊!我国老一辈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是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体育项目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如果我们非要在数理化或语文学习方面拿他与别的人相比,或者问他和陈景润谁是人才,这合适、合理吗?这难道不很可笑吗?

当我们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孩子、学生时,我们就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而下面有关这个日本的“死囚诗人”岛秋人的故事,会对我们有很多启迪——

发人深省的教育案例:死囚诗人岛秋人

岛秋人,日本人,本名中村觉,并不是什么名人。他是一个后来被处决的死刑犯。

然而,就是在这个很普通的人身上,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却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一、一个差到几乎无可救药的“劣等生、低能儿

岛秋人在小学和中学,都被人认为是一无长处的劣等生。几乎每门功课成绩总是班上最差的。岛秋人成人后甚至自己也曾写道:“我的智商指数低,是个进过精神病院、得过脑膜炎的”最差的人。

他小学五年级语文考试吃过大鸭蛋。据说,班主任骂他:“你是个低能儿!”并且用脚踢、用棒子打过他。害了怕的秋人迫不得已,就撒谎、逃学,还有时整天藏在神社后面的草丛中或河口的岩石背后。

他出生于海边的一个渔村,名叫番神岬。这是一处可以听到远处传来黑尾鸥啼叫声的地方,也是他后来吟咏“故乡番神岬,海边暂藏身,日暮饥难忍,钟声也诱人”的地方。

他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学习不好”,总受到同班同学的排挤和父亲的冷遇,秋人是孤独的。要秋人自己疼爱自己可怜的弱小心灵,他的心还远远不够成熟。实际上,他的心一点一点地狂暴放荡起来。性格渐渐乖僻,不断出现冲动的行为,动不动就打架,最后终于变成了贼,被送进了少年教养院

二、终于犯下杀人罪

死刑囚:岛秋人1959年——在他24岁时,到某农民家行窃,把这家的女主人杀了——其实,只偷了2000日元。那是在他正要逃跑时,被从村子里回来的女主人发现,两人厮打起来,最后造成了上面所说的结局。

在审判时,认为没有酌情量刑的余地,被判处死刑。1967年11月2日被处决了。像断头台上的露水一样消失的岛秋人,当时年仅33岁……

岛秋人从他出生之时起,就注定要成为一个死囚吗?这是他的必然吗?

三、死囚犯人岛秋人的回忆

1960年,岛秋人已经是一个死囚,在他从没受过表扬的小学、中学时代的记忆中,十分留恋地想起了仅有的一次表扬。那是他上中学一年级时,他的班主任又是教美术课的吉田好道老师,曾经在上美术课时当众表扬他:“你的画虽然非常拙劣,可是构图很好。”据说,这是岛秋人在监狱的图书室里读了开高健写一个少年,通过画画儿一点一点地消除了自己阴郁的孤独感的故事《裸体的国王》之后,他清楚地回想起自己在学校受到上面所说的仅有的一次表扬的情景。他想:“吉田老师现在一定还在教孩子们绘画。真想看看吉田老师的学生画的画儿。”

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他给吉田老师写了一封信。然而,他对回信的希望是很小的,因为自己是个关在狱里的死囚啊!当他在这种低沉的心情中郁郁寡欢的时候,不久,吉田老师给他寄来了厚厚的一封信。信里还附来了老师太太作的三首短歌(类似中国的五言、七言古诗)。

四、老师的这封回信和短歌,成了岛秋人灵魂起死回生的机缘

后来,岛秋人对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写的:“尽管我自己感到可悲,但心里却是高兴的。那封回信是恳挚的,充满了唤起对自己的吃惊和反省的亲切气息。同信寄来的还有老师太太的信。信中附有三首咏少年时她家门前的香积寺和这个寺主持的短歌。由于也有对往日的深切怀念,我想:‘短歌是多么好的东西啊!’这成为一个开端,也是一个刺激。我觉得这是很适合自己的东西,便开始偶尔吟咏并作歌,直至今日。”“我被称为低能儿,而且能力的确又很差。说是幸运好呢,还是说不幸好呢?在四国的松山监狱里掌握的俳句修养帮助了我,尽管数量很少,但我一直在边念诵着‘汝赤身!’边继续吟咏作歌。”

事情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

就这样,创作起短歌的岛秋人开始向《每日新闻》的歌坛专栏投稿。其中有几首被评选人、歌作家洼田空穗先生看中。不久,岛秋人的短歌获得了每日歌坛奖,而且还不止是一两次! 一期不漏地阅读每日歌坛的哲学家森田宗一先生曾经在题为《为了真的相逢和对话》的随笔中,对秋人的短歌作了如下的评价:

“我们能够经常在每日歌坛中相会的死囚犯岛秋人——我不知道他从前是怎样一个人,因为什么罪被宣判为死刑。他好像是一个已经定刑、等待行刑之日的犯人。然而他的短歌却尽是极其纯真、撼人心弦的作品。在他的短歌中,渗透着对不久即将因死刑而消失、屈指可数的生命的珍惜之情,甚至可以说是和生命重逢的情感。歌中还有倾注了人的真情实感的清新的相逢和对话。不仅对人,而且对小鸟、花草,对一切生命的怜爱以及和他们之间动人的心灵交流。看到了他写的短歌,我总有某种类似安心的感情和心灵得到洗涤的感觉。”

(未完,接下页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浏览数: 人次

 
   
 
   

 上一篇:本站:从中美招聘启事之不同说起

 
   

 下一篇:吃人的“示范高中”与“优质高中”       △ 本站回应:两会代表”会诊“择校热”问题

 
       
 

 
                       
 
 
 

凤凰网在线直播

公历与农历对照互动查询历书

中华在线汉语辞典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原名【语文·教育·研究】)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联系本站 E-mail:yxj701@163.co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