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重读历史>沉重的1957-1965>【资料索引】关于卢郁文的发言(上了毛泽东文章的“反右”事件)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195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毛起草的社论《这是为什么?》相关资料——】 |
|
来源: 朱正著《1957年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本站编辑转帖 (本页浏览: 人次) |
【本站按】毛泽东为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这是为什么?》,几乎是向全国发布了“反右”的总攻令。这篇社论是以时任“民革”中央常委的卢郁文收到一封申斥他的匿名信为由头展开的。卢郁文是在“整风——鸣放”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言后,收到这封匿名信的。写信人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卢郁文发言内容的愤慨和斥责,言辞有些激烈。 那么,卢郁文发言说了些什么而引起一些人的愤慨?这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朱正在他的《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一书第六章专门介绍了卢郁文的发言,本站这里编辑转引。 |
摘录一点195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民革中央小组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来看吧——
卢郁文发言,他说,最近民主人士对党的领导提了许多意见,如机关中党组织如何工作,学校改变党委制,合营工厂中的公方代表撤出,基层以党代政,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指示,以及定息20年等问题。这些意见看来虽然承认党的领导,但恍恍忽忽又有摆脱党的领导的意思。
他提醒说,我们不要忘记,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这都是我们举了手的!
卢郁文反驳章伯钧,他说,章伯钧先生不让把成品(指国务院核心领导起草好的文件给大家的讨论本—本站注)拿上去,他是希望在国务院会议上大讨论而特讨论,他说一通,我说一通,然后表决,这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方式,表面看来是民主的,实际上并不能取得一致。他说,章伯钧先生的这个意见我不能同意。他认为事先把文件经过各方充分协商,准备成熟,拿出来讨论通过,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它的优越性。
谈到党与非党关系,卢郁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他说,他觉得党员同他之间没有墙和沟,他和党员一起工作、学习、下棋、打扑克,并没有感到有墙,自己也没有自外。他以为拆墙是两方面的事,并且以为应该允许反批评,这并不是打击报复。
谭惕吾发言。她认为民革成员帮助共产党整风,应该采取老老实实诚诚恳恳的态度,不能有任何虚假。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志中间,旧作风还是少来一点!她说,必须坚持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前提决不能动摇,否则不是今天中国的民主党派了。她说,为了社会主义少些波折,对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一定要反映出来。提意见,不一定就是不接受领导。
说一切都是因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产生的,那是离经叛道。谭惕吾不同意卢郁文的意见。她认为卢郁文的意见不是帮助共产党整风,卢郁文说与党员毫无隔阂,那不是由衷之言。她说,我们要说真话。领导党选择人也要注意,要选对党进忠言的人。她说,很多党与非党的关系问题,常常不是因为共产党,而是由无耻的民主人土弄出来的。这些人隔离党,隔离群众,借机会向上爬。
甘祠森认为谭惕吾是太主观了,不能说卢郁文的意见是话不由衷。
卢郁文、谭惕吾的这些发言都登在5月26日的《人民日报》 上,随即在读者中引起反响。
卢郁文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在报上看到你在民革中央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十分气愤。我们反对你的意见,我们完全同意谭惕吾先生的意见。我们觉得:你就是谭先生所指的那些无耻之徒的‘典型’。你现在已经爬到国务院秘书长助理的宝座了。你在过去,在制造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墙和沟上是出了不少力量的,现在还敢为虎作伥,真是无耻之尤。我们警告你,尽早回头吧!不然人民不会饶恕你的!”这封信中还说,“共产党如果只认你这班人的话”,“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
【本站注】以上,是朱正著《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一书中对“卢郁文的发言”和所谓“匿名信”事件的介绍。
那么,是谁给卢郁文写的那封“匿名信”呢? 请点击这里浏览
【附 录】简介:卢郁文、谭惕吾
卢郁文,1949年前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讲师等,还曾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编审,军事委员秘书,粮食部参事。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秘书长到北平参加和谈,后留居北平。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以后,卢郁文历任新中国政务院参事,国务院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和常委。
“文化大革命”时,卢郁文对当时中国发生的一切都感到迷惘、困惑、不安。那时,他还属于“被保护”之列,未受到太大冲击,但是汽车、电话被取消了,保姆被解雇了,象棋、扑克牌被红卫兵勒令烧掉了;大儿子进了牛棚,女儿被抄家,×××失踪了,×××自杀未遂,×××被批斗挂牌,×××陪斗。“文革”的“打倒风”和抓“叛徒”风刮起时,他的心脏病和糖尿病已很严重,但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外调人员。这些人态度粗暴,动辄拍桌子训斥,弄得他十分烦恼气愤。就在这种沉闷反常的氛围中,1968年10月6日,卢郁文吃罢晚饭,把筷子往桌上一放,就倒靠在藤椅上与世长辞了,医生诊断是突发性心肌梗塞。
卢郁文去了,带着许多困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分散在各地子女命运的担心,去了,时年68岁。我们不知他后来如何思考他在1957年的作为……
(卢郁文以及其儿子的更多真实情况,参看:本站转载《这是为什么?》一文的附录)
谭惕吾,女,(1902.1.—1997.2.),湖南长沙人,民联发起人之一,爱国民主人士,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民主运动的先锋。历任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五、六届中央常委,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主席。
谭惕吾家境贫寒,多次辍学,1926年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肄业。曾在长沙参加抵制日货和驱张运动,在北京参加“五卅”运动和“三一八”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1949年,谭惕吾出席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谭惕吾曾任国务院参事、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理事、抗美援朝总会组织部副部长。谭惕吾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文革后,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妇联副主席。
在1957年“整风—反右”中,谭惕吾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本着为国家、为执政党的发展与未来着想的原则,在民革中央整风座谈会上,坦诚地就民革成员所应采取的态度方面、在中共的领导体制、法制建设、执政党应遵守宪法和接受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她因此而被打成“右派”。谭惕吾倍为此感委屈与痛心,多次想到过自杀。但在生与死的思想斗争中,一生革命的谭惕吾还是想着党,怕自杀给党带来不好的影响。她相信党和国家最终会把问题搞清,还她以清白。
1960年11月,谭惕吾被摘掉了“右派”帽子,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了她,给以鼓励。1962年3月,她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
1979年,谭惕吾的“右派”得到平反,并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
【相关链接】
1、重读毛泽东讲话稿《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当时是内部文件)
2、1957年所谓“小匈牙利事件”——汉阳事件真相 | 成都二师事件真相
3、钱理群教授:1956、1957年:中国的农村、工厂与学校
4、略论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的全民整风运动(《中共党史研究》唐正芒、胡燕)
5、本站综述:“章罗联盟”——千古奇冤,无稽之谈
6、中央党校韩钢教授视频讲座:反右运动的前因后果(完整视频)(视频)
7、沈志华教授历视频史讲座:从“整风”到“反右”的演变过程 (视频)
8、【纪实/往事】永不服罪的党员“右派”大学生徐洪慈,仰天长啸:“不!”(视频)
(即便如此极左标准,也是运动开展近5月才发,许多地方并未当回事,反正越左越好…)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
|
(本站 2006.06.13.编辑转发 2018-12-01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