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本站评论>【评论】应学俊:“皇上圣明,臣罪当诛”?——回顾自上而下“反右扩大化”的… | | 您好!今天是: | |
“皇上圣明,臣罪当诛”?—— 回顾自上而下“反右扩大化”的历史轨迹与逻辑 · 应学俊 ·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续博客中国点击数: 人次) |
【提示】回溯反右及其自上而下“扩大化”的历史轨迹和逻辑,再看胡新民将反右“扩大化”归结为“运动群众化”的造孽——似乎1957年的群众都不听毛和中央的话,这怎不令人齿冷?难不成至今我们仍须丢弃实事求是的原则而只能重复数千年来“皇上圣明,臣罪当诛”封建朝堂上的老调? |
当胡新民先生在《真实的反右 深刻的教训》一文中,把反右“扩大化”归罪于“运动群众化”亦即“群众运动”的必然结果,而要让群众为反右“扩大化”埋单时,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古装戏里臣子为皇上失误担责时常念念于口的滥调——“皇上圣明,臣罪当诛!“
可是,胡新民先生似乎忘了——“群众运动”或曰“运动群众”历来正是毛泽东先生的拿手好戏;即便文革中群众运动真的失控了,可始作俑者难道不正是毛在那座城楼上8次挥动大手鼓动亿万红卫兵造反的结果?胡新民先生似乎也忘了,若否定“群众运动”实际上是在兜底否定毛的几乎全部谋略和决策——毛教导我们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胡新民先生还忘了,如果不是毛指示将某些人在小范围会议上的“右派”言论“扩大化”发于《人民日报》,又有几人知道有所谓“那么多人”向党提意见或曰“猖狂进攻”?这是谁在“扩大化”?胡氏更忘了,“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是我党历来的谆谆教导。历史上只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而从未听说“皇帝好细腰,宫女成胖妞”——岂有毛和“上面”不准“扩大化”而群众非要“扩大化”之理?此论逻辑何在?
本文将梳理史实以证明:反右“扩大化”与延安整风“抢救运动”扩大化乃至更早期的江西打“AB团”扩大化一样,都是自上而下的。从宏观而言,想让“下面”或曰群众为决策者、始作俑者将政治运动打击对象“扩大化”背黑锅,这是昧着良心、无视史实的,是想再唱数千年来“皇上圣明,臣罪当诛”迂腐老调罢了。
历史记录了反右“扩大化”自上而下的轨迹——
以下史实基本源于当年《人民日报》、可查考的中央文件、已解密的中共内部指示、《党史》二卷等,它们也印证着笔者的记忆。叙述历史事件和过程,不可忽视时间和背景(比如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在运动初期、中期或后期出台,其性质和意义便是迥异的),因此我们尽可能以具体时间为线索,适当分析评论。
1、风云突变:“整风”刚经历半月,突然转向“反右”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5月1日《人民日报》即将这篇党内指示全文公开发表;随后,《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什么要整风?》的社论,传达出毛指示:“不要搞那么多条条框框来束缚,要改。怕放,无非怕引火烧身。”上述《指示》中明确指出:“应该放手鼓励批评,坚决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于一些带原则性的争论,可能的时候应该作出必要的结论,但是必须容许保留不同的意见。对于在整风运动中检查出来犯了错误的人,不论错误大小,除严重违法乱纪者外,一概不给以组织上的处分,并且要给以积极的、耐心的帮助,这样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说得合情合理,四平八稳,胸怀宽阔,海纳百川,可谓温暖人心!
号召百姓消除顾虑“帮助党整风”。以此为标志,“整风”运动正式开始。将党内整风扩大到党外,这是首先的“整风扩大化”。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还为此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召开座谈会,为“整风”做准备。毛多次“诚恳”动员和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畅所欲言,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这使得民主党派及党外人士深为感动,感到中共的民主诚意,认为应当也可以掏心窝子了,毛主席这样说,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如果还瞻前顾后、藏着掖着,那简直就是自外于“党和人民”啦。
当时全国近六亿人口,六亿人再“集中统一”,但对国家大事仍会有一些不同意见和看法,这应当是常态,反之才是不正常的。此为常识。更何况,历史已经证明毛的既做社会主义急躁冒进的盲目推进是错误的,党外以及基层群众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是必然的,但对党的政策有意见岂能与“反党”或“阶级斗争”挂钩?
是故,从5月2日至12日仅仅10天,全国各地各、民主党派、团体,响应“整风”号召,召开各类会议“帮助党整风”,就毛提出的“三风”(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向各级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乃至中央,提出了30多万条意见、建议(这是总数,若归类,也未必有那么多,而涉及农村政策问题和官员作风问题占了相当比重)——意见如此之多、之杂,大大出乎毛及中央的预料,有许多问题毛及中央以前确实也并不了解(这是否也属于官僚主义?)。真的“引火烧身”了,毛如何反应的呢?
尽管毛及中央也认为,90% 以上的意见是正确和基本正确的,但是,听惯了“大救星”颂歌的毛对于“引火烧身”也已如坐针毡,认为“阶级敌人”出来了——毛在一份《情况汇总》上作批示:“一放,各阶级就会表现出来,原形也毕露。共产党执政还不到八年,就有三十多万条意见、错误、罪状,那共产党是不是该下台?那我姓毛的不是要重返井冈山!”(见《郭道晖:以亲身经历剖析整风反右运动》)——毛感虽到意外,但作为“马克思(加)秦始皇”和中国历史上最有权谋的策略大师,他并没有从这些意见中冷静而实事求是地从社会发展规律层面认真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搞好“整风”,修正治国方略中的某些偏差,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如“打仗”一样继续他的“三十六计”——毛对“整风”来了个急刹车,180度大转弯,不惜背弃“言无不尽,言者无罪”的诺言,开始了猛烈的全面的“反右”阶级斗争!理由竟然是原来并未提及的“对‘右派’没有‘言者无罪’一说”。
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想一想,即以毛及中央当时的判断来说(毛承认“这类批评占90%以上,对于我党整风,改正缺点,大有利益”)——对所谓极少数“右派”言论(既然极少数,即不成主流,无碍大局),有何必要开展那样一场全国性的“反右运动”大战?面对在六亿国人中即便确实存在三四千“真右派”,也不过沧海一粟,有必要举全国之力去反“极少数”之“右派”而且涉及“党内高干”?“高射炮打蚊子”——取如此无厘头战法何故?这本身难道不正是“扩大化”?
从后来党内(包括军内)和党外哪些人被打成“右派”的事实,我们现在可以“一览众山小”:1949年以来,对于无视客观实际和规律的一些“极左”冒进路线、政策,党内、党外皆有一些不同意见,而“帮助党整风”必然使这些善意的或尖锐一些的意见更加暴露出来——毛此时不是适时反躬自省,而是恰恰寻找到了反击不同意见的突破口——借少数人在“帮助党整风”中看似有些“尖锐”的说法,将其上纲上线到“阶级斗争”的高度,挥舞起这根大棒——不仅对党外,而且包括党内一切不同意见和思想狠狠“震慑”,以禁锢所有“异见”而定于一尊,实现“圣意”不可拂逆之目的(此后,这根大棒一直被自如运用着,屡用不爽,所向披靡,直至他寿终正寝)。在如此思想路线和逻辑下,从毛开始自上而下的“扩大化”就成为必然了。我们接着循“扩大化”的历史轨迹而去,看看自上而下还发生了什么——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参考文献 · 延伸阅读】
(本站 2014-08-25 编辑发布 / 2018-01-27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