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示】“梁效”是毛泽东要求建立的一个批林批孔写作班子的名称,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一些教师组成。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个大批判组成立于1973年。次年,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出了该组整理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由此启动了席卷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该组也就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机构。这一御用写作班子,最初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后来用了许多笔名,如梁效、柏青、高路、景华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梁效”。
范达人当时建议用“梁效”作为这个写作班子文章的署名,一则,这个班子,是北大、清华是两所学校组成的,“梁效”与“两校”谐音,再则,用“梁效”两字从语音听亦不错,暗合“良效(良好效果)”。
“文革”中人们常说的段子“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足见“文革”中的“舆论”是怎样被圣上通过御用文人和官方媒体“制造”出来的。其实这并非“舆论”,应该叫宣传教育。本片披露了一些以往不为人知的背景,经历过“文革”的朋友可以判断,这一口述历史的当事人范达人所言,应当基本是实事求是和符合历史逻辑的,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历史的背后。
在本片下一节的最后,范达人有作为知识分子角色的很好的朴实的反思,当今某些御用文人尤其值得看一看,想一想。
以下是“梁效”御用班子的领导及与本片相关人物(刘冰是受迟群、谢静宜压制和批判的,并引发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点击图片,可浏览更多介绍,我们会看到这场迟、谢之争、各人物间的关系,以及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怎样的“狗血”……)
 |
 |
 |
约1950年代末,谢静宜与毛泽东 |
迟 群 |
时任清华党委副书记 刘冰 |
|
|
|
(点击这里:收起/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