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历史钩沉>韦君宜:《思痛录》>杨团:《思痛录》成书始末(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点击这里展开:韦君宜简介——
韦君宜,1934年入清华大学哲学系,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奔赴延安,做青年工作,编辑《中国青年》…… 中共进入北京建政后,韦君宜曾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1959年初,韦君宜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并带职到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参加编写该厂厂史《北方的红星》。 1960年调入作家出版社(后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社长,直到1986年离休。 1986年4月起,韦君宜因中风卧床,病中克服重重困难,一直笔耕不辍,不但写出了长篇回忆录《思痛录》,而且,一部反映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抗战时期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露沙的路》,也在1993年初脱稿。 仅看以上简历,似乎韦君宜一路顺畅,其实不然——每个人的几行“简历”背后,都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或匪夷所思的故事,那便是历史,其中也许有欢笑,有阳光,但无疑也会饱含血泪,有说不尽的心痛和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因为,任何社会、国家都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必然都留有历史的印记,不了解这些“印记”,那只能算糊涂虫,并且一定会迷失前行的方向和正确的价值选择。这些,岂是“简历”中可以容纳得下的? 2002年,韦君宜因病去世。韦君宜生前用她最后几年的时光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撰写回忆录《思痛录》,因为它多少能使我们拨开历史雾霾,一窥其庐山真实面目——起码是真实面目的一部分。 韦君宜女士,安息!历史和人民将铭记和感谢每一位董狐笔!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点击:到本站“重读历史”专栏
杨团:《思痛录》成书始末 |
作者:杨团 来源:《二闲堂文库》 本站编辑转发 (本页浏览: 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
如果说母亲的诗已经让我痛苦不已,那么父亲的续诗就像暴风雨前从遥远的天际隆隆滚来的闷雷突然在我头顶上炸响,我被打闷了,一九六六年五月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啊!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地顽强、这样地坚定,这样的不顾一切虽九死而犹未悔啊?你们让你们的后代怎样去评说这段历史?
谁都年轻过,谁都有过青年时代的梦想,谁都希望成就一番事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痕迹。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在他们才二十多岁时,在他们曾经日思夜想、为之奋斗,无比崇敬的自己的“家”里,是怎样地强忍住内心最大的悲愤,是怎样地以宁可化自己为乌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人格为乌有——做代价,维护了这个“家”的呀!而且,这个代价不是付出一年、两年,而是整整一生!这种牺牲难道不是比牺牲生命来得更加艰难吗?心灵一生都在痛苦中煎熬,还得被自己亲手捆绑起来,哪怕在深夜扪心的呻吟中,还要虔诚地自我讨伐……活生生的心灵呀!被石碾子千万遍地碾过,难怪要变得麻木了,僵硬了,甚至冷酷了,坏死了。可是,难道这种日子是人过的吗?难道这种心灵的重负是人的生命能够承受的吗?我终于懂得了什么叫人生的苦难了。我终于懂得我所经历的那一切比起他们不过是附着在苦难之舟上的几个小小的贝壳罢了。我终于懂了,为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我的父母亲那一代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鲜血、生命,更有泣血的灵魂。
母亲后来曾告诉我:她参加革命就准备好了牺牲一切,但是没想到要牺牲的还有自己的良心。虽有刀锯鼎镬,甘之如饴,那并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比起这些后来经历了无数内心痛苦的幸存者,早年怀抱理想慷慨赴死的老同学才是真正幸福和幸运的。母亲苦苦追求了一辈子,却在眼泪都已干涸的时候才大彻大悟:穷尽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奋斗,换来的究竟是什么?当她重温年青时的理想,当她不能不承认后来牺牲一切所追随的,都与自己那时的理想相悖,仿佛绕地球一圈又回到了原地,怎能不追悔平生,痛彻骨髓呢?
从我第一次读母亲这首诗到现在,又是十三年过去了。我从青年变成了中年,也到了母亲遭遇文革的那个年龄。但是,当这首诗辗转颠沛,九一年在母亲不同意收入《思痛录》,被我夹带在《思痛录》原稿里送往国外保存,而今天又将其要回来再次展读时,我禁不住读一遍哭一回,在电话里念给编辑听时,也含着热泪。是岁数越长越脆弱吗?不,那是我灵魂深处父母亲泣血的心灵诉说在流逝的岁月里累积、膨胀、发酵,引发的震聋发聩的共鸣。
母亲在给父亲的悼文《当代人的悲剧》(写于1980年10月)中写道:“我哭,比年轻人失去爱人哭得更厉害,因为这不只是失去一个亲人的悲痛,更可伤痛的是他这一生的经历。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要发生这种事情,而且发生得这么多?人们常说年老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有一条沟,不能互相了解。我要哭着说:年轻人啊,请你们了解一下老年人的悲痛,老年人所付出的牺牲吧!这些老人,而且是老党员,实际是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今天思想解放的局面的。实际上我们是在踩着他们的血迹向前走啊!你能不承认吗?”
是的,世世代代的牺牲中,这是用心灵血迹谱就的旷古罕匹的特殊的牺牲,铸成了一页当代最沉重的历史。□
1999年12月6日定稿
2000年9月27日再修订
【附记:《思痛录》写作及出版大事记】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本文第一页)
点 击 图 片 , 进 入 本 书 目 录 |
![]() |
![]() |
|
(本站 2006-04 编辑转发 / 2017-12-25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