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重读历史>沉重的1957-1965>【胡平/著】残简:1958(转载/在线阅读)-P.5.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反右运动”· 历史的报告】 |
· 胡 平 · |
作者:胡 平 资料来源:亦凡公益图书馆等 本站编辑转载(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下面目录,浏览相关内容 ——
|
(点击这里:承上页)
十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如果说,“民粹主义因素、道德主义因素和实用主义因素的掺入,似乎是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中最值得重视的几个特征”(李泽厚《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那么,随着重视农村、发动农民、最后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民粹主义,便犹如1979年中越边界的崇山峻岭里蜂巢般密布的地雷,似乎在新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有了广泛、深厚的基础。
不过,这一文化形态依然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品格,它常常和马克思主义混合在一起。当我们称道“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之时,好似当今一些写手用电脑给报纸的周末版写作,搞不清楚打出来的究竟是炙手可热的稿子,还是一张张活蹦乱跳的钞票,我们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在赞美马克思主义,还是在讴歌民粹主义……
开国之初,民粹主义躺在历史的床上,和历史大抵还相安无事。
很快,蛰伏的民粹主义感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战争年代那种登高一呼,便山摇地动、云集影从的壮阔画面,得送进历史博物馆了,领袖的盖世神力和英雄之举将失去大众观摩的舞台。如马克斯·韦伯所分析的一种由前理性时代愚昧落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造成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奇理斯玛型统治,得为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法理型组织形式所代替。
如果说,前者强调的是个人永恒的魅力,精神上神秘的感应,热情火焰一样燃烧,意志黄河一样奔腾;那么,后者强调的是系统运转的稳定,决策过程中的科学化与理性化,以及三军仪仗队一样的秩序,春江花月夜般的和谐……
另一方面,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在疏远农民的经验、才干乃至身分的优越感的同时,必然要愈来愈亲近知识分子的学识、专长以及在事业上的热情。知识分子却是这样一个社群:当长征途中多少吃皮带、咽草根的故事,让他们感动不已、又羞愧不已的时候,自身的价值感和荣誉感,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是一片空白;而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所谓工农阶级的道德魅力与身分的优越感,日益平淡在共和国每日攀升不已的脚手架前,他们的价值感和荣誉感便日益苏醒了……
虽然,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同于西方的知识分子,后者给自己戴上“社会的良心”的桂冠,并以理所当然、毫不妥协的姿态去审视社会,批判社会;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身上,也流着儒家传统的血液。唐朝的魏征、姚崇为这个传统标识了楷模,即知识分子必须为国家尽忠尽职,当统治者偏离了国家利益的时候,知识分于要敢于直言进谏。
这便意味着,在长期以来习惯了一种声音的社会氛围里,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响起。而且,犹如在吃了一顿肉食之后,牙缝间总会剔出几点肉丝来,多少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一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便总会有人从中感到几丝微妙、乃至令人不安的东西来……
民粹主义开始在床上躁动不已。它眼里有了血丝,腮帮上鼓起了一道道的棱子肉,指关节也被扳得叭叭作响。于是,至1955年,建国不过六年,大大小小的运动、斗争、批判,算起来也有六次。它们各自的锋芒,即便不对着知识分子,也让知识分子惊出了一身冷汗。
然而,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这时在中国只是小试牛刀。
思想改造运动,还没有实行以后历次运动给人戴帽子的做法。几次批判,虽说是把文艺现象上升到了阶级斗争现象,但尚无人被正式打成阶级敌人。即使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真正被触及到的,在全国也只有两千多人……
毛泽东口袋里的东西,颇为琳琅满目。
除了民粹主义,当然有马列主义,还有新民主主义;后者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前途尚在未卜之时,毛泽东十分清醒地放进自己口袋的。针对国民党的党国一家,它必须得有民主的内容;针对国民党的昏聩腐败,它必须得有反封建的内容。民粹主义既在渗透马列主义、新民主主义,而马列主义、新民主主义也在制约着民粹主义。
每当毛泽东打开口袋,民粹主义总以为能伸出大鹏般的翅膀,似夏季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一样骤密地滚过大地,可常常未等呼啸成势,毛泽东就把它收了回来,巨掌里摩婆起另两只鸟儿,并不时将它们放在中国的阳台上,喂上一碟清水、几把小米,让它们扑腾羽翼,嘹亮歌喉,吸引了世界上一片片欣喜、并为之倾倒的目光……
1949年以后,党对知识分子执行了互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它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比已征儒家思想对传统文人施加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它又想激励知识分子在专业上多生产一些东西。这种互相矛盾的态度使得政策发生摇摆:在镇压时期要知识分子服从思想改造运动,在比较松弛的时期又给他们以某些责任和优遇,希望在实现现代化中赢得他们的合作。 这种政策的转变,有时决定于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有时又决定于国际事件。政策的转变也有自己的原动力。党力求扩大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直到知识分子不愿生产成果为止;然后它又放松一下,直到它的政治控制受到威胁时为止。在相对放松的间歇期,党鼓励——或者至少是准许——知识分子就西方思想展开学术上的辩论和讨论。它也允许——有时甚至是鼓励——对官僚主义的批评,以便清除官僚主义的弊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年—1965年》) |
十二、有句话说得很精彩
诗情、豪情与满山遍野的土高炉燃烧的火焰一起澎湃的中国风景线上,毛泽东看到了自己即将要通过现实共产主义的窗口,去和理想共产主义窗口里那个有着狮鬃般大胡子的马克思,热烈地握手——
离开徐水不到十天,他提出: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例如争地位、争级别、要加班费、脑力劳动者工资多淋力劳动者工资少等等,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各取所值”虽然是法律规定的,但也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整风以来,资产阶级法权制度差不多破坏完了,要考虑取消薪金制的问题。【本站注:关于“资产阶级法权”,人民日报在1977年曾正式通知,它是一个因翻译技术的缘故而生造出来、并由于政治生活不正常而僵化了的词,故并无确定含义,也不为民间所采用。应停止使用这一概念。点击这里查考相关资讯】
柯庆施将他的这个讲话,告诉了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任职的张春桥,后者立马据此写了《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一文,发表在上海影响颇大的《解放》半月刊上。从此,“张春桥”这个名字,牢牢印在了毛泽东的脑海……
8月17日至30日,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预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就将提前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他并且指出: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9月29日。毛泽东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对那种以为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群众运动是不正规、农村习气和游击作风的看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11月6日,毛泽东读到一份河南省范县规划三年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报告,里面如是描绘了那即将唾手可得的共产主义生活:“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他欣然命笔,在该规划上批道:“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太仓促,只3年。也不要紧,3年完不成,顺延可也。”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 1949—1989》一书,逐月逐日地记载了党的重大活动和领袖们的重要言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1958年里,堂堂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缄默无言,像是销声匿迹,直至次年1月24日,他才似鱼儿露出了水面,这天他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即将举行的苏共第21次代表大会。显然,对于举国风生水起的“大跃进”,周恩来的额头上,多半长了冷峭的第三只眼睛……
从该书还可以看到,多数领导人,则应和着毛泽东敲出的高亢鼓点。在火里风里不辞辛苦地踩着“大跃进”的高跷,比如——
1958年7月,刘少奇在视察了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后,同工人们举行了座谈。他说: 现在赶上英国不是十几年,二三年就行了,明年,后年就要超过英国。这不是假的。钢铁、煤炭明年可以超过,电要慢点。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不要好久,你们大多数可以看到共产主义……
7月,时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的康生,视察了北京的几所大学。在北京师范大学,他说:师大有两大任务,大办学校,大办工厂。每一个班都可以办一个工厂。还要办学校,从小学办到大学,今年至少要办100个各种类型的学校。在北京农业大学,他交代,一所学校最少要挂五块牌子:一学校,二工厂,三农场,四研究所,五农林局,最好挂十几块牌子。教授要按所种作物的产量评级,亩产1000斤的,只能当五级教授,2000斤的四级,3000斤的三级,4000斤的二级,5000斤的一级。
10月,康生到了河南,视察该省“教育革命”的情况。他指示:学校是整个劳动大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社会大生产结合,可以上课2小时,劳动3小时;可以6小时劳动,2小时上课;现在在钢铁洪流中,也可以只劳动,不读书……
早在1919年,深受康有为《大同书》影响的毛泽东,便在《学生之工作》一文里,论及了他对于一种“新村”的憧憬:“合若干之新家庭,便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里有公共的育儿院、蒙养院、学校。图书馆、剧院、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等,每人从事“种园、种田、种林、畜牧、种桑、鸭鱼”等劳作……
——对于一个莘莘学子来说,怀有一种“新村”之憧憬,不但有青春般的美好,也如这个年纪朦胧怀春一样是自然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总是想寻一块宁静如诗的桃花源;在充满压迫与剥削的社会,人们总想寻一片自由、平等之风和照吹拂的绿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如“新村”一类的乌托邦憧憬,其实正是人类世世代代难以摆脱的“童话情结”,不但孩子们需要发育心灵的童话,成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严峻抗衡中,作为心理补偿,也常常需要这一类“童话”。
然而,童话终究是童话。当毛泽东将其青年时代的旧梦,和着他回眸火焰与硝烟中的巴黎公社时的激情,一起搅拌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就很难有美好与自然的意味了。
在生产力极为落后、商品经济远不发达的条件下,在一个小农经济似茫茫云海的农民大国,强制性地将多元化的生产关系变为大一统的公有制,并期待以无数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基层社会组织——人民公社,来架设一座通向共产主义的宏伟金桥,这就不但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于脑后,也置基本的社会分工与基本的人性于不顾了。【本站评注:毛泽东“文革”中曾批评:“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此话不错,只不过应包括他自己在内。】
“大跃进”犹如一头疾似旋风的野牛,冲进了中国这家古色古香的磁器店,让农村不像农村,工厂不像工厂,学校不像学校,乃至家庭也不像家庭。后者还不仅体现在砸锅炼铁、箱柜归公上——
1958年6月14日,刘少奇在向全国妇联党组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毛主席多次讲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他本人也讲过两次,家庭是要消灭的。前后娶过6位妻妾的康有为,在《大同书》里却主张男女同居不得超过一年;毛泽东则在“大跃进”时,多次萌生消灭家庭的主意,他和康有为一样坚信,不消灭家庭,便难彻底消灭私有财产……
“大跃进”的发动并不代表农民的利益,这已被日后一场异常严酷的大饥馑所证实。
在各种高产卫星放得密如飞蝗的日子里,社里骗县里,县里骗省里,省里骗中央。在卫星放 得堪称全国第一的河南省。有一个县的城关公社,上级来人检查粮食收成情况,公社干部领着他们在夜间去看仓库,先从前门进去,一看粮食满围满圈,出了门,在街上转了几圈,又领着他们从后门进去,一看,又是粮食堆得欲涨欲裂。粮食还是原来那些粮食而且下面都垫了一层高高的禾草。难说这上级是真浑然不觉,还是心知肚明,反正在河南,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就是一句话——欺骗有理。
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杨献珍,在郑州看到了刚刚开过的省党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材料中,其中一个县的县委书记在发言里公然说: “不虚报,就不能鼓足群众干劲;不虚报,就不能促进大跃进的形势;不虚报,就于干部、群众脸上无光……”如此等等七八个铺排,结论便是要搞大跃进,就必须虚报!
在这一全国性的大骗局里,农民们的哄骗只是换来了日后空瘪的肚子,而不少官员们的哄骗,则填饱了政治上的私囊,诚如在河南省所展现的那样:原来的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为狂热的吴芝圃所取代,省长职务也由后者一肩挑,成了1958年河南同样狂热的大跃进运动的主要组织者。
历史必然会这样论断,与其说是农民在哄骗毛泽东,不如说是毛泽东在折腾农民。
不过这一折腾,对他来说不具有恶意。《东方红》是农民唱出来的,“大救星”是农民喊出来的,毛泽东当然了解农民,当然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也许是爱之弥深,恨之愈切,他总像警惕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样,警惕着农民身上每日每时都可能产生的资本主义倾向。好似剽悍的匈奴人,不惧战尘,一次次地奔袭别人的城池:反胡风、反右、反右倾、“文革”……毛在意识形态领域忙得不亦乐乎,在农民问题上也一直忙得一塌糊涂: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前十条,二十三条……
终其一生,他总想剪掉农民身后那条小私有观念和小生产方式的尾巴,将他们打扮成漂漂亮亮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 可终其一生,征服了一个旧社会的他,却始终未能征服这支千百年来面朝黄士背朝天的大军!
三十多年后,名声显赫、曾被视为当代中国农民企业家佼佼者的禹作敏,领着天津静海大邱庄在物质上漂亮了起来,可在精神上自己未能漂亮起来,终于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但他却以农民的有限理性,读懂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他有句话说得很精彩,可以让我们众多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脸上纷纷失血:毛泽东利用自己懂得农民,而去折腾农民;邓小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折腾农民而让农民自己去折腾……
(未完-点击:接下页)
【相关链接】
1、【历史解读】毛泽东搞人民公社制度的“大同思想”渊源(文/凌志军)
2、【搜狐大视野】“天堂”实验:中国第一公社兴亡录(记录与述评)
3、【史料】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乘 风 破 浪(大跃进的号角)
4、 林蕴晖教授主讲:1958 年的“大跃进”【历史讲座视频】
5、 林蕴晖著《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凤凰卫视/开卷8分钟】
7、 略论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的全民整风运动(《中共党史研究》唐正芒、胡燕)
10、 钱理群:1956、1957年:中国的农村、工厂和学校
12、张一弓1980年获奖小说:《罪犯李铜钟的故事》(纪实性小说)
13、【本站编辑】“人民日报”上的“整风-反右”历史记录(鉴赏“右派”言论)
|
![]() |
|
(本站 2008.05.12 编辑转发 2018-11-29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