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小说转载】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上山)-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域外作品转载·小说/未删节版(Reprinted)】 |
|
||||||
|
|||||||
作者:【英】上山 |
|||||||
原创作者:【英】上山 来源:作者赐稿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点击这里:承前页) |
(四)
有一天弗林先生问我,他想给一个孩子过生日,可不可以在这儿单独聚会一次,我说行啊,星期天我们不营业,我把大厅都给你。
我告诉了大厨,他硬要我给他三倍工钱才干。我看看他,看看我那“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起了弗林夫妇,想起了倦缩的黛西,我说,行!心里却是好大的不悦,他知道我现在离不开他。
有人背后说这位大厨是我捡来的一个大便宜,不是工钱便宜,是我这个伯乐得了一个便宜,这家伙一手好厨艺。
谁都知道伦敦中国城的那个凉亭,每到周末,找工的便在那儿盼望,工人短缺的老板们也到这儿盼望,希望能得到领兵的大将呢。那天我在那儿转悠,盼望了半天也不见一个,有凑上来的,交谈了一两个回合就知是菜鸟。特拉法加广场上石柱的影子随着暮阳移到了凉亭,我形单影只,失望至极,想着当明天餐馆开门时,厨房里会是什么样。
我们的大厨此时是应运而生,当他从黑暗里向我走来后,我一看那手就是握大勺的手,乡音里面都是厨房的味儿。我就奇了怪,这么好的一个大师傅怎么就没人要!就因为他没有本地的经验!他拉着我的手不放,我拉着他的手也不放,我把他塞进汽车,告诉他,我要你啦。
他高兴得有点惶恐,身体在抖,我一边驾车一边铺开来:“第一星期我付你两百八十英镑,第二星期三百五十英镑,等你全上了手,付你四百英镑一星期,怎么样?”他张着口居然没反应,我赶紧补充,今后厨房都可以交给你,餐馆的楼上有免费的住宿,你一人一间,一天24小时热水,饮食都是免费的,所得税我帮你付,这儿看病住院都不用花钱,小孩上学也不用花钱,没有学杂费什么的,还有免费的校车接送,哎,你有孩子吗?对了,你有工作准证吗?
我感到奇怪,怎么是我在讨好他呀?我是怕他跑掉了?
突然他开始点头,是身子和脑袋一道联动,像极了非洲草原上的鬣狗,嗷嗷叫的奔向猎物,奔向我。
仅仅几天我就被他俘虏啦,这家伙炖、炒、蒸、炸、煎、烤、烩、煸、焗,几乎无一不会,我大喜过望,也心生忐忑,我提心吊胆地问他:“你有身份吗?”
“没有。”
我翘起的脑袋立即应声而落,是重重的垂下,黄鼠狼抓鸡毛空欢喜,我就是那只黄鼠狼。
我不能用他,不敢用他,我不能违反法律,我不愿因为雇用了非法移民而在监牢里数日子,不愿辛苦打拼却让移民局敲去我四万英镑,也不愿给自己留下犯罪记录。
我告诉他:“你走吧。”
“老板,家里的地都不能种啦,被化工厂污染了,我的父母得了癌症,死啦,我4岁的儿子也得了白血病,死啦,他痛死在我的怀里,临死前他看着我,说爸爸怎么哭了。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得了绝症等死的呀,我们大家举着毛主席的像去化工厂讨说法,都被打了,被抓了,我们这是聚众闹事吗?!我想卖掉房子远走他乡,可是没人要,我想卖土地,土地不是属于自己的,只有老婆是自己的,也回了娘家。老板呀,我偷渡的费用是30万人民币啊,还欠着呢。”
他哭了,急促的、语无伦次地说着他的故事,走投无路的人说出的话撕心裂肺,而我能是铁石心肠?
“这是什么世道啊!”他突然地跪了下来,“老板啊,你看到我的包包了吗?那是我儿子的骨灰,我带着他黑天白夜走了近1万公里,我不愿再把他埋在家乡,我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土啊!
“老板,帮帮忙啊,别赶我!你是菩萨心肠,是天主、是毛主席派来的。老板,我可以白干一阵子。
“咱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
我似乎不为所动,他两只眼睛直瞪瞪地看着我,失望地低下头,慢慢站起来,口中喃喃: “我抱着儿子的骨灰在伦敦的桥洞下睡了两个月,天冷了,你能不能送我床旧的毛毯,我回那儿,我怕他冻着。好,我走,不麻烦你了......”
“别走!你留下!” 我发现我的声音像是被压之后的某种喷发,一种释放,一种痛快,一种自豪。过去的党性,现在的法律,我都可以弃之不顾,我的人性告诉我,我应该这么做,值得。
他留下了,我也忙了,我去市民咨询处了解了一些情况,带回了一份表格,告诉他别编故事,就把你说的填上,我帮你申请政治避难。他千恩万谢,将信将疑。
一个月后英国内政部的复函下来,他被拒了,那里面有一句话是:我们不能接受你所提供的政治避难理由。
我已经被陷了进去,我需要这个大厨,我太爱他的手艺了,我得送佛到西天,于是就为他编起了谎言,聘请了律师,最后的挣扎就是把内政部拉上法庭。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法庭上,大厨的陈叙不到一半,我就听见有人啜泣。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对母国的控诉利如剑刃,一字一句不容置疑,那正儿八经的谎言还没说呢,法官就敲了锤子,这回法官的态度是是——内政部的决定变成不可接受——法官直斥经办官员毫无同情心,违背了国际人权法和英国法律,必须纠正。
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咱们的大厨有权在这个国家呆下去啦。
官司赢了,只是两个礼拜,内政部向法律低头,乖乖地寄来了大厨的身份证明,他揣在怀里,在厨房里来回晃荡,口中念念有词:“命啊、命啊、哈哈哈。万岁万岁万万岁!”
晚上在被窝里,老婆掐了我一把:“说,你都帮他瞎编了什么啦?”
“天机不可泄露,良心有愧。”
这种喜气在店堂里洋溢了好久,停留在大厨、每个人和我的心里。我看看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一定停留在她的心里。
事情结束,晚阳温馨,大厨站在前堂柜台边,他伴着我的小女孩,一个伙计开玩笑地说,你们看看大厨像不像头狼。他嘿嘿一笑,把红匣子抓在手里上下左右拼命摇,又哐当一声砸在柜台上:
“这个设计真TMD不错,吞钱容易吐钱难!”
(五)
星期天来啦,弗林和孩子们也来啦,好家伙,12个,5个女孩7个男孩,最大的不超过13岁,小的也就是7、8岁。女孩子们衣着鲜艳,男孩子们也是小绅士一样的着装,餐馆里突然有了一种少有的光亮,家庭一样的温馨,一种莫名的感动袭上我的心头,叩动着我的心肠,情到处,无语,想落泪。
他们都是盲童。
弗林和我开心地看着他们,一个个地叫着他们的名字。孩子们好似进了花园的狗儿,又每个人都渴望着长上翅膀。他们依次坐满了一桌,像一枚大大的花瓣。
他们在闻,阿迪斯说这是摩纳哥餐馆,科伊说这是英国餐馆,只有尤尼丝说这是中国餐馆。他们在听,听我说话,蒂姆说我是意大利人,沃克说我是阿拉伯人,只有尤尼丝说我是中国人。
弗林告诉我,今天就是尤尼丝的生日,两岁时她的眼神经坏了。我看着尤尼丝,一个10岁的女孩子,她有一个漂亮的额头,微凸的眉骨,天生的细眉,她的鼻梁削直,鼻端微微翘起,浅蓝色的眼睛很是美丽,那里面有一片没有消失的光明。
我向她走去,她感受到了我的接近,慢慢地站起来,仰起了她的头,她在微笑。
“是您吗,先生?”
“是我。”
“我叫尤尼丝,您......先生,我怎么称呼您呢?”
我心里一阵难受,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她应该叫我叔叔,那一霎间心里面突然涌起了一种冲动,一股愿望,为什么她不应该是我的女儿、我的骨血啊!
尤尼丝闪着光的眼睛看着我,保持着她的微笑。
沃克的手高兴地拍着桌子说:“谢谢您的免费餐,您今天请我们吃什么呢?”科伊说:“ 先生,您好慷慨啊!”蒂姆说:“吃不了可以带回去吗?”尤尼丝拉着我的手轻轻地说:“谢谢您给我过生日,我10岁啦。”
突然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先生,您是好人!”
“您一定很英俊,您的夫人一定很漂亮!”
尤尼丝拉着我的手一直未放:“先生,我可以摸摸您吗?您的脸。”
我说:“可以呀。”
她的手白而细嫩,和她的心一样,是孩子,是童真。我的脸颊有点热,我感受到了她的爱意,她的感激之情。
“先生,您流泪了。”
“是吗?” 我说。
这时,所有的孩子都说我们要摸摸您。我笑了,尤尼丝的手是匀称而柔软的,她说我的鼻子是扁平的。科伊的手纤长光滑,他说我的眼睛会眨呢。蒂姆的手指是短而有力,他说您的耳朵怎么不凉呢?沃克摸我的时候,我感到了痒痒,他说你的嘴巴大了点。阿迪斯上来两只手,捧着我的脸说,这是一张好人的脸,我知道您是哪儿来的啦。
但我的脸却触碰到了他们的真情,我的眼睛感觉到了非异国的温暖,我的耳朵感觉到了他们的真诚,而我的心也得到了一种爱的交融。
“您的脸怎么这么热?您害羞啦。”
突然,几乎所有的孩子一齐高声:“您是中国人,您的名字叫中国!”
“中国好人!”
孩子们唱起来了,他们唱起了生日歌,他们是唱给尤尼丝,还是唱给我的呢?
弗林先生笑了,对孩子们说: “他是好人,你们也是好人,我们都是好人,没有区别,没有不同,我们是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我们都是人。”
我看了下我的红盒子——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英国人?她是丹麦人?她是非洲人?还是中国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是弗林的女儿,也是我的女儿,她属于我的顾客们,偷儿们,强盗们,还有吸毒的乞丐们。
尤尼丝是教堂唱诗班的歌手,她拉着我的手,对着那射进窗户的明亮唱起来。她的歌声像天使从壁画里降落,带着生灵的感恩。它浸润动情,温馨肃穆,像圣子被催眠,也像是圣母在呼唤。冷漠的心被温暖,麻木的心有了知觉,自私的心有了羞愧,活着的心懂得了奉献。我似乎听见了风琴风管的合声,孩子们和起来,我也和起来,它的节奏徐缓而凝重,它的韵律幸福而向往。它像是从天国里飞出,溢满村庄田野,流进了每家每户,落进了每个人的心底。
孩子们围着桌子慢慢地走起来,他们谨慎的步子是自由的,没有羁绊的,他们的欢歌笑语是随心所欲的,虽然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黑暗的,但他们没有恐惧,他们用他们的心灵来感受,他们感受到爱,感受到光明,感受到和健康人一样的尊严,他们知道外部的世界是美好的。
我又看见了黛西,她美丽而动人的双眼,白皙的脸部,苍白的嘴唇,清晰地印在窗户上,像一帧版画,她的背后是向晚的黄昏,黑暗而模糊。
她在看着我们,看着弗林先生的背影,她的双眼如蓝色的珍珠,水样的晶莹。
![]() |
||
【相关链接】 |
||
(本站 2018年02月09日 编辑发布 / 2021-01-10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