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张庆洲:唐山警示录 / 应学俊:“让逝者安息”不应成为一句廉价的遁词 | | 您好!今天是: | |
![]() |
|
点击这里展开:浏览更多——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 |
作者:张庆洲/著 原国家地震局局长/宋瑞祥作序 来源:《唐山警示录》/网络 本站编撰转发 |
点击下面的图片,即可阅读张庆洲著《唐山警世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电子书),此书由原国家地震局局长宋瑞祥亲自作序,序二则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国际地区问题高级顾问Jeanne_Marie Col.博士撰写。本电子书极易下载。下载后即可阅读,无须另外安装程序。感谢张庆洲为人民记录历史,警示后人。
![]() |
![]() |
![]() |
![]() |
![]() |
![]() |
![]() |
·本站评论· |
![]() |
文/应学俊 |
张庆洲先生如果是现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写成《唐山警世录》,我们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理由说这是“应景之作”,或为了某种名利故作惊人之语。可恰恰张庆洲先生是历经多年调查,于 2005 年并未在什么获取名利的某种契机下写成此书.从成书的过程来看,从他多方设法走访许许多多民众及专家、领导,认真求证每一个问题来看,我们除了用“追求真理,追求真相,为人民、为国家记录真实的历史以警示后人”来理解, 是无法做别解的。否则,国家原地震局局长徐瑞祥不可能为此书左序。中国地震史上不能不记下“张庆洲”这个名字!张庆洲和他的《唐山警世录》诠释了更多像他那样执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张庆洲,好样的!
● 为何对唐山大地震记忆惨淡
我们的民族似乎向来讲究历史传承,孔子在数千年后依然可以瞬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历史明星”,历朝帝王也在荧屏上翻来覆去粉墨登场;更不用说六七十年前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斑斑罪行,我们更不会忘却,时时回顾,强烈控诉……可三十多年前同样也是几十万鲜活的生命倾刻间遭灭顶之灾惨烈无比的唐山大地震,却似乎被人们淡忘了,以至于据这段惨痛历史而拍摄的电视剧收视率也并不怎样。难怪央视记者柴静不禁发出了这样的诘问:“现代人为何对唐山大地震记忆惨淡?”此一问问得好啊!笔者以及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难道不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吗?——尤其在比唐山大地震更猛烈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今天。
日寇南京屠城,中国30万同胞悲惨罹难,我们不会忘记;但唐山、汶川倾刻间数十万同胞生命灰飞烟灭我们岂可淡忘?——哦,地震,是人力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没有办法——是的,自然灾害的确无法与外敌入侵相比,但问题是:唐山、汶川地震,一定就该死那么多人吗?完全是“人力不可抗”的原因造成的吗?倘若是,为何毗邻唐山的一个县,震级并不小于唐山城区,而那里却没有任何人在大地震中丧生呢?这该如何解释?真实记录历史的张庆洲先生,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为中国地震研究和预报的改进做出了贡献。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于响应“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对于自家历史的反思常常被不屑一顾甚至遭到非难,或被冠以“纠缠历史旧账,发泄个人怨气”。然而,《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一段说得很好:一个忽视历史的国家,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国家,在面临新的历史性选择时往往会再次选择错误。的确如此,唐山地震成为历史了,而在汶川等地震的监测、预报中,我们做出正确选择了吗?
唐山大地震以后,我们见到最多的我们最可敬的人民解放军如何流血流汗救助受灾群众,听到最多的是大灾中许多感人的事迹——这在咱国家是惯例了;汶川地震以后依然如故,不过又多了一点,就是利用电视媒体宣扬“地震不可知”和“不可预测、预警”论——就是未见到任何稍微完整深刻一些的对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更未见追究应该追究的责任,一切淹没在“奉献爱心,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中;灾难,成了弘扬“正能量”的最佳时机……
我们不明白:既然地震如此不可知,连稍模糊的中期预警都无法做,那还要地震局干嘛?还要地震工作者干嘛?仅仅就是地震以后测量地震级别与烈度?
● 不能正视历史教训,在新的历史性选择中难有正确抉择
果不其然,历史就这样无情地重演了——唐山大地震32 年后,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竟然和唐山地震一样,仍然是在政府地震部门没有任何中短期预警,更遑论“短临预报”乃至常规的防震疏散演练和准备都未做宣传,老百姓再次陷入山崩地裂的灭顶之灾……
![]() |
一次次地震,一次次生灵涂炭! 毛泽东能预警未必一定爆发的战争,地震为什么不能稍有预警? |
对此,政府地震部门可以轻易地将其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吗?诚然,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发达国家也遭遇过类似的灾难,但那是指短临准确预报,中期或中短期预警难道是不可能的吗?群众测防姑且不说,唐山地震前,专家已经将十万火急的监测、研究和明确的预警意见纷纷上报了国家地震局,为何得不到重视?根据不止一位专家的研究和十万火急的预警意见,如果我们真正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什么不能发布稍稍模糊时段、地区防震的中长期预警呢?有了这样的中长期预警,地震来临时能减少多少伤亡呢?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数字?
有没有即便模糊的预警,做不做适当的精神、物质准备,在对抗自然灾害中,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汶川地震中有些学校因为别的原因而经常进行应急疏散撤离演练的,在这次大地震中确实做到了全校2200 余师生无一人伤亡!30 多年前的海城地震以及唐山地震中的青龙县也因为采取了地震预警和避震措施而使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成为成功地进行地震预警、预报抗震减灾的范例。
我国在地震预报、预测方面成功的范例——包括对唐山地震的成功预测、预报并非绝无仅有!何况,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才得知,我们的地震权威部门对汶川一带所处龙门山断裂带以及地震活动频繁的情况竟是那样了如指掌,在电视上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既然如此,那一定应该会加强这方面严密监测,可为什么在此前毫无中期预警信息发布?为什么不对相关地区百姓进行类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备疏散”那样的“地震应急疏散、撤离”演练?……为什么让唐山地震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如此相似地重演?这究竟为什么?
笔者有理由相信,那些在瞬间被吞噬了生命的灾区死难者也会在上天发出如上的质疑!我们如何让“逝者安息”?
政府有责任向他的纳税人告知任何确切的或可能的灾害预警信息,老百姓、纳税人也有获得灾害信息的知情权,这是无须争论的。
● 毛泽东能发并不准确的“战争预警”,“地震预警”为什么不能发布?
如果说,地震短临预报、预警属于世界未完全攻克的科学难题,因此便陷入完全的不可知论;那么,面对众多明显异常且已有多方专业人员做出了有据的紧急预测、预警建议时,能因为所谓不敢说“绝对准确”,就不发布任何预警公告吗?——诚如是,那么请问:毛泽东准确预测了中苏战争吗?为何在并无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向全国发出“要准备打仗”的预警?“深挖洞、广积粮”国家花了多少人力、钱财?城市中还疏散了人口、学校等单位、机构——可结果,战争并没有打起来了,迄今为止有谁批评过毛泽东此举吗?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布“战争预警”呢?我们能以“战争无法准确预报”为由而不做任何战争预警、准备吗?如果说担心地震预警会引起“社会恐慌”,还有什么比“打仗”更能引起恐慌呢?
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是什么使中国的地震预警(或预报)一直无所作为?当我们仔细了解了内情以后,首先要排除的,恰恰不是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问题。问题出在哪里?纵观多方信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视百姓生命为草芥的官僚主义、视个人利益和乌纱帽为最高准则而缺乏担当的利己主义、“政治维稳”高于一切的错误偏见,学术研究中的门户之见和学术官僚作风、地震系统相关管理和决策机制的官僚主义弊端——舍此无法解释唐山、汶川地震中除天灾以外的人祸因素!
● 为何屡屡出现被证实为真的“谣言”?
诚然,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我们不好说汶川大地震被人为漏报或有什么“猫腻”。但有些令某些人尴尬的事儿确实使人费解而无法释怀:“5·12”汶川大地震前夕,有一些地震 “谣传”很快被“平息”了,然而大地震竟这样“不争气”地被“谣传”不幸言中!动物的异常现象与地震的确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而绵竹一带出现数十万蟾蜍满街乱跑的现象,确实只与汶川大地震相隔3 天!政府地震部门宣称没有收到任何地震预报,可网络上偏偏出现很多相关信息报道着同一件事——即早在一年前就有论文已经预测到这次地震的大概时间和范围,甚至还有人上书相关部门!5月25日晚,原来播客中还能看到的有关唐山地震以及绵竹5月9日数十万蟾蜍忙迁徙的视频、有关批评地震部门的网页很多被同时屏蔽了,包括《唐山警世录》的电子书也无法下载了……呜呼,我们刚刚感到一点欣慰且被国际社会所赞扬的 “信息公开”和“社会能见度”!为什么在咱国家屡屡出现被证实为真的“谣言”?
● 我们如何真正“让逝者安息”?
当有人追问上述问题时,当有人批评政府和地震部门无所作为或不作为时,当有人反思地震的惨烈灾难而发出“天问”时,于是有人息事宁人了:不要再纠缠这些难解的问题了,救灾是第一未的,让我们做好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让逝者安息”吧!
是的,是应当让逝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可是,要让逝者真正闭上那惊恐、痛苦而愤懑的双眼,除了救灾救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诚恳地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要勇敢地承担起该承担的那份责任!要回答“逝者”下面令他们死不瞑目的问题——
“为什么你们不能稍稍给点哪怕不准确的灾难信息预警,多少让我们有点儿思想准备?毛主席‘战争预警’不准,迄今为止有谁责怪、批评过他吗?引起过什么恐慌和混乱吗?否则,要你们地震局干嘛?”
对这些问题不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让逝者安息”只能是一句廉价的遁词!而逝者的灵魂也将永不得安宁。□
2008年5月26日 / 2016年7月31日修改
【延伸阅读】 |
![]() |
|
|
||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本站 2008-05-26 编辑发布 / 2017-05-13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