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柯玉豹: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张永仙的可笑遁词 | | 您好!今天是: | |
![]() |
|
点击这里展开:浏览更多——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张永仙的可笑遁词 |
·柯玉豹· |
作者:柯玉豹 来源:作者赐稿 本站编撰转发 |
读过张庆洲《唐山警示录》和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的《20 多年前的秘密:唐山大地震曾被准确预测出来》一文,看过凤凰卫视《唐山地震29 周年祭》的人都知道,唐山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都有充分的理据,误事就误在梅××一类人偏执狂似地否定这些充分的理据,迟迟没有与唐山市政府会商如何防震抗震的对策,结果酿成唐山惨剧死亡 24 万人以上。
此次汶川大地震重演了唐山惨剧,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张永仙步梅××后尘,固执地秉承“地震不可预测”论,否定耿庆国等专家的临震预测,不与四川省政府会商发布临震预报或对策,以致震区各县市死亡失踪近9 万人,受伤20 余万人。既然坚信“地震不可预测”论,既然把成功的预测、预报统统称之为“巧合”,那还要当什么“首席预报员”? 还获得各种奖励?难道是奖励“地震不可预测”论的坚守?这是不是很搞笑?这难道不是对设定地震局“首席预报员”这一职位的最大嘲讽?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耿庆国,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长期从事地震预测工作,现年67 岁,有独创理论,且有实际预测能力。他对汶川大地震的预测很明确:“在阿坝地区,5月8日(前后10天)有7 级以上强震”。时间、地点、震级报告得清清楚楚,张永仙有什么理由予以否定?她在中央电视台回答道:老专家(实指耿庆国等)所报的空间尺度太大,确定不了强震发生的具体地点,因而无法预报。这纯属推托责任的遁辞!我们要问:地震局所定的“空间尺度”到底多大?即使有所谓比较“严格、准确”的“空间尺度”, 面对地震准确预测预报这样的世界级难题,那样苛刻的“空间尺度”合理吗?对人民、对国家有利吗?如果有所谓“空间尺度”,请公布出来让专家评论。
【本站补充】地震局等官方专家一贯在“准确预报”这个伪命题上兜圈子(因为现在尚不可能做到),以推卸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连中期预警信息也不公开发布的责任。这是很可鄙的。尽管耿庆国先生的确有过多次不准确的预测,但是耿庆国这次的预报已堪称准确——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刘杰在汶川地震后也承认:从结果来说,耿庆国研究员的预测地区与汶川地震一致,这是一个事实。刘杰副主任所说还是比较实事求是和让人信服的,他说:“可以说,以目前的科学水平,即使我们回到汶川地震前,我们还是无法准确预报这场地震。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中长期预报,尽可能提高当地的防灾水平和意识!也请社会多理解、支持。”
本站在这里强调的是:没有谁无知地苛求地震局、政府“准确预报”,我们要求的是给予“中期预警或曰预报”,地震信息及时公开——那么请问,国家地震局和省地震局发布过几次相关地区地震的“中期预警”?,此其一。其二,政府和地震局必须走出“地震预报或预警不准,会引起社会恐慌”的误区,这甚至是危言耸听。本站关于此问题的阐述,请参阅本站评论《请不要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央视“对话”:一次无法让人信服的对话》。
此次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如汶川、理县、茂县等都在阿坝地区东部,都江堰、彭州、绵竹、什邡、北川都紧挨汶川。事实证明,耿庆国在地震前十多天能预测到这个程度是相当准确相当难得了。张永仙等自己既不相信地震可以预测,也没有预测的能耐,没测出地震,只好强化“地震无法预测预报”的论调为挡箭牌,以搪塞公众的质问;这是显而易见的。
张永仙还在央视二套2008 年6月10日《对话》栏目中肆无忌惮地把我国“专群结合”“群测群防”成功预测预报的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时的青龙奇迹和松潘平武地震,逐一予以否定,混淆视听,实在令人痛心。我们要提醒张永仙,这三次成功的预报,是国际地震学界所肯定的,其中青龙县果断地发布临震通知,全县无一人(或仅1人)因地震而死亡,被科尔博士誉为青龙奇迹,还得到联合国嘉奖,你有什么根据有什么资格加以否定?
世事因对比而彰显。请看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大地震的预测预报经过就可知张永仙说话是如何不负责任,简直置人民生命巨大损失于罔顾。
松潘平武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汶川处于中段,这一带在历史上就是强震区。八十年前我国杰出地质学家赵亚曾到龙门山勘察时,在彭州白鹿顶、小鱼洞发现年代较新的地层俯冲式冲入二迭纪石灰岩老地层下面,可见历史上这一带地壳运动的强烈。所以负责任的地质地震学家对成都盆地边缘还在活动的断裂带不能不时时加强监测,而张永仙等人为何持相反态度?
1975 年11月下旬召开的四川省次年震情会商会上提出,1976年上半年,松潘、茂汶、黑水一带有可能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这是有理据的中期预测,地点很准,但时间靠前了。
1976 年6月14日,四川省第二期《地震简报》提出,北川以及龙门山中南段即茂县、汶川、康定在一两个月内有可能发生6 级左右地震,并上报中共四川省委和国家地震局。这已经是短期预测,也是有理据的,时间较准,但从北川(东经104.5度,北纬32度)到康定(东经102度,北纬30度),空间尺度相当大。尽管空间尺度大,四川省仍组织专家和地震带群众密切监测震情。全省有群测微观站660 多个,群测人员4000 多;宏观监测点1100 多个,观察员3000 多人。微观监测仪器都是由专家制造并指导群测人员使用,收效显著。
1976 年8月7 日以后,青川、安县、灌县(即都江堰)、绵竹、彭县、成都、名山、宝兴等地30 多个群众监测站的简易地电、地磁、地应力等仪器的测值出现突跳,精密天平的指针无故摆动;宏观监测点观察到大动物习性异常,而且数量大,仅松潘和龙门山山麓就出现1200起。其时正是唐山大地震后十多天,中共四川省委十分警惕,根据省地震办公室两次紧急报告,立即指示四川防震抗震指挥部于8月12日凌晨急电绵阳、阿坝(松潘在阿坝地区)、温江、成都等地、市、州,并转地震危险区各县,即刻进入临震戒备状态,要求做好人畜转移;邮电、交通、物资、卫生等部门及有关部队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地震,立即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当年,四川省委并没有因为预测报告的“空间尺度太大”而否定预测,更没有认为群众监测站的测值和震区群众的宏观观察不可靠而不作戒备,才在松潘平武大地震中取得明显的抗震成绩。
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松潘平武爆发7.2级大地震,据统计核实,死亡41人,重伤156人,轻伤约600人,国际地震学界为之瞩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几十位地震学家先后前来考察,认为松潘平武大地震的预测预报是成功的。 以上数据引自四川《地震简报》1976年第2期与本文注释中的文献。
汶川大地震固然不可避免,但人员损失的惨烈程度则完全可以有一定减轻,问题出在国家地震局某些人严重违背周总理当年集中专家和群众智慧制订的防震抗震方针,置耿庆国等多位“非主流”老专家的预测于不顾,对龙门山断裂带的群测群防掉以轻心。
国家地震局部门将坚持认为地震无法预报的人委以“首席预报员”,这似乎是非常滑稽可笑的事情。我们呼吁国务院汲取“非典”卫生事件的教训,认真研究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把张永仙等坚信“地震不可预测预报”的人从地震预测预报岗位上撤下来,仅从逻辑上来讲,也应当这样做。至于追究何种责任,那是国务院领导考虑的事情。
诚如是,方可以谢巴蜀父老,以谢国人!不然,汶川大地震中的死难者难以瞑目。我们国家再也经受不起如汶川地震那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毁于灭顶之灾的重大创伤了!□
2008 年10月22日 / 本站2016 年8月2日修订更新
【参考文献】
[注1] 四川地震局《1976年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年)
[注2] 刘兴怀《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对策和体会——纪念松潘平武地震预报20周年》(《四川地震》1996年4期)
[注3] 韩渭宾《松潘平武地震预报经验的有效性与推进地震预报的艰巨性》(《四川地震》2006年12月)
[注4] 张 珍《我们是怎样预报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纪念松潘平武地震预报30周年》(《四川地震》2007年9月)
[注5] 江在雄《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实践》(《四川地震》2007年3月)
[注6] 丁鉴海 刘杰 余素荣(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中国地震预报探索和实践》(《地震》第20卷增刊2000年9月)
[注7]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松潘平武地震》(百度百科 2006年8月11日)
【附录一】汶川地震前的地震监测一瞥(链接皆可点击): 08年4月3日:甘肃省召开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国甘肃网)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2007年3月地震目录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江油08年2月24日2.9级地震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北川对07年12月6日2.9级地震迅速反应 07年11月:绵阳市地震局领导率领专家到江油考察小震群活动区(图/文) 07年11月:江油近期小震频发,绵阳、江油两级专家会诊 论坛帖/不作为论据,仅供参考:北川幸存师生:地震前大地经常摇晃 【附录二】这些专家对“地震预测、预报”的看法: 【新快报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这在科学上并无定论。地震预测的确是个科学难题,不能奢望在三年五年之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汶川、玉树地震后,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地震是不能预测的。对此,陈运泰表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测预报,后来经历一次又一次大的地震没有预测出来,相当一部分地震学家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地震是永远不能预测的。 陈运泰说,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还是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的,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 2005 年12月31日,新浪网转载《专访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地震是能够预测的》一文。在回答央视记者王志采访时,陈建民说:地震能不能预测——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学术上观点的不同,和地震能不能预测本身没有直接联系。我认为地震是能够预测的,首先实践已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刚才谈到了海城地震,谈到了30年来还有20几次比较成功的,或者有简单实效的预测预报。如果说成功预测是“偶然”,那就不可能有这么多次的重复。当然我们这里有失败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我刚才说的有漏报的,也有虚报的,也有成功的…… |
![]() |
||
【延伸阅读】 |
||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本站 2008-11-08 编辑发布 / 2016-08-03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