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陋室文化>应学俊:中国地震预报:恩怨情仇·政治考量·系统混乱·技术尴尬(阅读札记) | | 您好!今天是: | |
![]() |
|
点击这里展开:浏览更多——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 |
—— 读《南方周末·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札记 |
·应学俊·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撰发布(2008.11.7.) |
汶川地震过去快半年了。10 月上旬,逃过地震劫难的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却因无法承受多重压力而自杀身亡!沉醉于奥运狂欢的国人震惊、无语,再次回到半年前那场灭顶之灾的汶川地震情境……汶川地震这一毁灭性灾难带给当地民众的创伤是我们难以完全深切体验到的。在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认真讨论有关地震预报的立法问题时,《南方周末》发表了《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大块文章(以下简称《江湖》),详细报道了中国地震预报的历史与现状,笔者结合对身边现实的感受和观察,以为还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 |
本文标题中的几个关键词,虽然在《江湖》一文中都有所涉及,但有些问题的阐述还是有些含混,或有意略写带过,或“不好说太细”。这是笔者认真阅读全文后的实际感受,比如:地震预报水平不过关之“技术尴尬”,究竟是妨碍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首要原因还是某些人的观念问题是首要原因,这就是很值得探讨的……
观念决定行为——有怎样的观念,就会有怎样的相关行为。这是规律,也是常识。(诚然,观念的形成也源于实践,这是认识论的另一个话题,在此不赘)。在我国地震学界有,在地震的预测、预报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其一,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尽管目前尚不能做到准确),这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得到证实或部分证实,已经有20 多次成功预测的可重复的案例可考;其二,坚持认为“地震不可预测”论,自然也就“不可预报或预警”。
一、中国地震预报“恩怨情仇”的阴影,并未因“不予追究”而消解
其实,主要由唐山大地震的漏报而带来的“恩怨情仇”、主流学派对于非主流研究的排斥,实际成为中国地震预报的极大障碍之一。
在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辉煌之后,迅疾而至的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唐山大地震,24 万多人鲜活的生命倾刻间魂飞湮灭——于是,“地震无法预测”论产生了——只有这样才能使从上到下获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于是,所有地震预报便被以种种理由忽略、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对所有成功的地震预报统统称之为瞎猫碰死老鼠式的“巧合”,强词夺理地证明“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这种对地震预测预报的忽略和嗤之以鼻延续到今年的汶川地震,延续到汶川地震后央视的某些访谈节目。影响和流毒不可谓不深远——更可笑的是,持“地震不可预测论”的张永仙,还是国家地震局的“首席预报员”!我们不知咱国家的相关职称评审部门为何要这样的一个高级职位授予坚信“地震不可预测”的人!这应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笑话了。
“地震不可预测”论导致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常常出现:既然地震不可预测,那就是既无法预测其发生,也无法预测其不发生,那为何又能断然否定一些地震的中期、短临预报或预测呢?为何“辟谣”斩钉截铁,非常干脆?——其实,否认地震的某些预报,断言“不会发生地震”这同样属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范畴——既然“不可预测”,那又怎能做出的否定性预测呢?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此,地震预报的“恩怨情仇”并未因政府、国家领导对地震局免于追究而消解,倒是危害长久!大约只有坚持“地震不可预测”论,才能使这“免于追究”成为永久的丹书铁券并获得心理的苟安?
诚然,先进国家也认可目前尚不能准确预测和预报地震——注意,这里说的是“准确”。所以,揭示了唐山大地震“漏报”内幕的《唐山警世录》作者张庆洲说得好:“地震局没有能够预报唐山地震是可以原谅的,但对下面不断上报的监测预报紧急意见迟迟不予重视,不组织认真的会商,这样的态度是不可理解的。如果认真做了该做的一切,而没有预报出来,这才可以谅解的。”笔者认为张庆洲是笔下留情的,对这样的态度不是“不可理解”,而应当是“不可原谅”,应该问责——因为这已经不是什么学术观点的问题了,是“不作为”。尽管中国地震局原分析预报中心第一任主任梅世蓉(已退休)至今仍然坚持“地震不可预测”的观点,但也无法解释当年唐山地震前对如雪片般纷至沓来的监测预报意见为何迟迟不组织会商、且连听汇报的日期也一推再推的官僚主义态度。
2005 年,“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栏目拍摄了《唐山地震29周年祭》专题片,我们非常希望看到梅世蓉对黄相宁(当时与梅世蓉一起向华国锋汇报震情的地震专家之一)以及众多接受采访者在该片中所叙述的当年实情予以回应,或者也上电视来一把“口述历史”,将当年的细节实事求是地一一道来,这不仅有助于了结“恩怨情仇”,更是为了未来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安全。可是,专题片中并未论及与此。其原因也许“你懂的”。
“主流学派、观点”对非主流学派及观点的排斥是事实存在的,在我国尤其如此。只要做过某种科研工作的人大概都不会否认这一点,这不仅仅限于地震研究界——距唐山不很远的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中基本平安度过,这样一个重要的值得总结和表彰的地震预报、防震抗震的成功范例,为何尘封十七年以后(1995 年)才得以公诸于世?而当年刚刚就此发出一个简报,但立刻就被“上面”要求收回——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而且截至目前,几位非主流学派、观点的部分网页还时见“该页无法显示”之类的屏蔽、“封杀”, 这也是非主流学派和观点遭到排斥的又一佐证。在我国,“学术平等、百花齐放”的实现还任重道远!
如果我们的政府地震部门能够真正“以人为本”,如果能够摒除“地震不可预测”的极端观点,如果能够摒弃“主流、非主流、专业、非专业”的门槛,给专家们早已“成竹在胸”的南北断裂带相关地区做一中长期地震预警(不说预报,更不说短临预报),公布预警信息,加强这些地区的防震抗震准备,汶川地震的损失将会小很多,这该是显而易见的。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无一人伤亡、“史上最牛希望小学”等汶川地震中成功抗震减灾事迹就是最好的例证。
下面是关于桑枣中学的短视频报道: |
所以,由唐山地震的漏报而带来的“恩怨情仇”、主流学派对于非主流研究不同观点的排斥、对群测群防的不屑一顾,实际成为中国地震预报的极大障碍之一。这样的障碍,再次在汶川地震中产生恶劣而惨重的后果。同时,毋庸讳言,国家对地震局某些责任人不作为的失职、渎职行为和官僚主义作风“免于追究”(不是指追究是否准确预测问题),也间接地在客观上支持了“地震不可预测”论。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附录一】汶川地震前的地震监测一瞥(链接皆可点击): 08年4月3日:甘肃省召开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国甘肃网)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2007年3月地震目录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江油08年2月24日2.9级地震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北川对07年12月6日2.9级地震迅速反应 07年11月:绵阳市地震局领导率领专家到江油考察小震群活动区(图/文) 07年11月:江油近期小震频发,绵阳、江油两级专家会诊 论坛帖/不作为论据,仅供参考:北川幸存师生:地震前大地经常摇晃 【附录二】这些专家对“地震预测、预报”的看法: 【新快报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这在科学上并无定论。地震预测的确是个科学难题,不能奢望在三年五年之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汶川、玉树地震后,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地震是不能预测的。对此,陈运泰表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测预报,后来经历一次又一次大的地震没有预测出来,相当一部分地震学家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地震是永远不能预测的。 陈运泰说,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还是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的,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 2005 年12月31日,新浪网转载《专访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地震是能够预测的》一文。在回答央视记者王志采访时,陈建民说:地震能不能预测——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学术上观点的不同,和地震能不能预测本身没有直接联系。我认为地震是能够预测的,首先实践已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刚才谈到了海城地震,谈到了30年来还有20几次比较成功的,或者有简单实效的预测预报。如果说成功预测是“偶然”,那就不可能有这么多次的重复。当然我们这里有失败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我刚才说的有漏报的,也有虚报的,也有成功的…… |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8-11-07 编辑发布 / 2016-10-2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