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陋室文化>应学俊:中国地震预报:恩怨情仇·政治考量·系统混乱·技术尴尬(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点击这里展开:浏览更多——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 |
—— 读《南方周末·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札记 |
·应学俊·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撰发布(2008.11.7.)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二、“政治考量”与地震分析预报系统的混乱
国家治理,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政治正确”和所谓“维稳”为本,抑或某些人以自己的乌纱帽为本,这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其决策选择是一个样;以所谓“维稳”亦即“政治考量”或个人乌纱帽为本,其决策选择自然是另一个样。
例如:在有比较多的专业人士提供相对确切的地震预测情况下,一个地方“父母官”,一定会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而向百姓和各级官员发出“可能……发生地震”的预警信息,提示不要恐慌,但须做好某些适当的避灾准备。在中国地震史上并非没有这样的记录。这是执政理念使然。
在唐山大地震的预报问题上,除了地震学术门派相斥的问题,除了官僚主义的老爷作风外,“政治考量”就排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样的政治考量,直接导致主管领导不敢发布任何预警信息。这些人动辄以不准确的预测、预报会给社会“带来恐慌”为由,逃避责任的担当。我们不禁要请问,毛泽东发出了错误的“战争预警”——“要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全国大搞“战备疏散”演练,造成了什么“恐慌”?我们在批评毛泽东的诸多错误时,有谁涉及过这一条?日本闹出了误报9.0 级地震临震速报的“乌龙”,给社会也只造成了3 分钟的“恐慌”,究竟带来了多少“动荡和损失”?
从“政治考量”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吧,老百姓并非皆愚不可及。
值得关注的是,《南方周末》的《江湖》一文,还是披露了国家地震预报系统、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是有助于国家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改进的。
2005 年1月30日,十多名地震局专家曾联名给中国地震局全体党组成员写信,反对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拆分、撤销。《南方周末》记者获知,写信者直接说:“分析预报中心撤销后,效果基本上是负面的,使原本就很困难的预测预报工作更加困难。”
地震预测预报如此重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为何要撤销? 这已经违反了正常的逻辑。我们有理由推测,这正是“地震不可预测”论所导致的结果。请看,《江湖》一文还披露,武汉、兰州两个力量很强的地震研究所也被撤销了,这明显也是地震预报“不可为”的思想导致的产物。我们实在不明白,为何不把地震局“首席预报员”这一高级职务也撤销掉?这是怎样一种自相矛盾的混乱体制?毫无章法可言!
也就是在上述这封信中还写道:强震危险正向中国逼近,“近年来,我国学者反复强调在南北带(编者注:即通常所称的‘南北地震带’)上存在发生强烈地震的危险性,但危险地点何在?没有人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断,每次会商结果都是多个信度不清的危险区。如果未来的强烈地震……甚至落在南北带上我们未曾指出过的地方,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此次汶川大地震,也便是发生在信中提到的南北地震带上。地震之危险已经被看到,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为何要拆分、撤销呢?这不是“地震不可预测”论在作祟又是什么呢?
三、慎言“技术尴尬”,确立以人为本、有作为、敢担当的观念是关键
“技术尴尬”——准确预报地震的困难——其实,这是无须论述尽人皆知的问题,谁也不会苛求准确。我们还可以说,正因为人类在地震预测的认知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就更不应当排斥和随意否定潜心研究的所谓“非主流”学者理论和民间的一些监测实践,这才是符合逻辑的。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引用了著名科学家、液态燃料火箭发明人戈达德的一句话说得好:慎言不可能,昨日之梦想,今日有希望,明日变现实。
面对未知领域妄言“不可能”,这本身就显得非常无知——不管他是教授抑或什么专家——何况在专家、学者、民间中还有20 次左右成功预测、预报的例证。难道“瞎猫”可以20 来次碰上“死耗子”?
还是那句话:观念正确是决策正确的前提——中国地震的预测和预报(或曰预警),只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开“恩怨情仇”,在地震预测、预警中贯彻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的原则,理顺地震预测预报系统和体制,打通政府、地震研究部门、民间学术研讨交流之间的“墙”,在地震局要建立一整套刚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流程,谁违反这样的规范, 耍官僚主义而不作为,必须问责(与是否预报和预报是否准确两码事),因为人命关天!这才能杜绝如当年唐山地震前对如雪片般纷至沓来的监测预报意见迟迟不组织会商、且连听汇报的日期也一推再推这样令人愤怒的渎职行为。同时,还应当建立更加规范的档案签收、浏览、批示、保存制度,对下级或民间上报的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报告、建议必须一件不落地收纳归档。任何不按规范处置信息,必须严肃追究和处理责任人。
如此,才能在理论、技术层面尚显“尴尬”的情况下,首先做好地震的中长期预警,适当公开信息,适时给老百姓以中期或短期的地震预测、预警提醒——老百姓也有权获得这些关乎自己生命安全的信息——甚至像日本那样提前十秒、二三十秒通过多种公共电子媒体发出临震预报——乍看没啥了不起,其实这是目前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下很有力的“临门一脚”——这样才能将地震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损失降到尽可能达到的程度。
唯此,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之水才可稍稍变清……
“让逝者安息”——这不应成为一句廉价的遁词。政府和地震部门必须拿出行动来,在地震预测、预警方面以崭新的姿态走出新的路子,汇集一切力量,打破学术壁垒,在已经取得理论和实践突破的基础上,在继续探索中让“地震不可预测”论见鬼去!如此,才能使国家《防震减灾法》所制定的“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的方针得到贯彻落实,使人民和国家有效地抵御天灾,才能告慰在唐山、汶川等历次地震灾害中遭受灭顶之灾的亡灵,告慰地震灾区幸存的人们,告慰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12 岁的儿子及另外几位亲人的农业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北川县农委主任董玉飞,让他“好好安息”……□
2008 年11月7 日凌晨 / 本站2016 年8月3日修订更新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参考文献】
[注1] 四川地震局《1976年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年)
[注2] 刘兴怀《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对策和体会——纪念松潘平武地震预报20周年》(《四川地震》1996年4期)
[注3] 韩渭宾《松潘平武地震预报经验的有效性与推进地震预报的艰巨性》(《四川地震》2006年12月)
[注4] 张 珍《我们是怎样预报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纪念松潘平武地震预报30周年》(《四川地震》2007年9月)
[注5] 江在雄《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实践》(《四川地震》2007年3月)
[注6] 丁鉴海 刘杰 余素荣(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中国地震预报探索和实践》(《地震》第20卷增刊2000年9月)
[注7]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松潘平武地震》(百度百科 2006年8月11日)
【附录一】汶川地震前的地震监测一瞥(链接皆可点击): 08年4月3日:甘肃省召开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国甘肃网)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2007年3月地震目录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江油08年2月24日2.9级地震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 绵阳市防震减灾局:北川对07年12月6日2.9级地震迅速反应 07年11月:绵阳市地震局领导率领专家到江油考察小震群活动区(图/文) 07年11月:江油近期小震频发,绵阳、江油两级专家会诊 论坛帖/不作为论据,仅供参考:北川幸存师生:地震前大地经常摇晃 【附录二】这些专家对“地震预测、预报”的看法: 【新快报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这在科学上并无定论。地震预测的确是个科学难题,不能奢望在三年五年之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汶川、玉树地震后,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地震是不能预测的。对此,陈运泰表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测预报,后来经历一次又一次大的地震没有预测出来,相当一部分地震学家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地震是永远不能预测的。 陈运泰说,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还是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的,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 2005 年12月31日,新浪网转载《专访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地震是能够预测的》一文。在回答央视记者王志采访时,陈建民说:地震能不能预测——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学术上观点的不同,和地震能不能预测本身没有直接联系。我认为地震是能够预测的,首先实践已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刚才谈到了海城地震,谈到了30年来还有20几次比较成功的,或者有简单实效的预测预报。如果说成功预测是“偶然”,那就不可能有这么多次的重复。当然我们这里有失败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我刚才说的有漏报的,也有虚报的,也有成功的…… |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8-11-07 编辑发布 / 2016-10-2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