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语文课改:教学目标的新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节选) |
教学目标的新内涵 |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新一轮课程改革、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和内容,带给我们许多崭新的信息。其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理念和目标,不仅是建立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之理念之上,而且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
所谓“品位”,是指事物品质、质量的层次、档次。提高文化品位,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一种关乎语文但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更广义的、正向的文化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而文化审美情趣,是和文化品位相联系的,是“文化品位”的审美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文化品位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情趣。
是的,我们应当承认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但当今青少年“追星”成风、武打言情小说和影视作品以及某些国外卡通连环画几乎成为唯一能吸引青少年的文化产品、基本以“爱情”为唯一主题的流行歌曲流行于中小学校园和校外青年之中……这一类现象,恰恰证明我们的青少年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并不是“多元”的,它反映了在人文精神缺失的背景下,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已经颇低、颇为单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全面发展,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已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而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正是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还涉及历史、人文、地理、哲学等等,因此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责无旁贷。
我们来看《语文课程标准》与此相关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有的目标与情感培养的目标有交叉融合现象,这是必然的),以更清楚地理解语文教学的这一新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新内涵——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引自“第一学段”即一、二年级目标)
★“朗诵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引自“第一学段”即一、二年级目标)
★“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引自“第二学段”即三、四年级目标)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从以上引为例证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来看,对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涉及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方面的美,主要有美的情感、美的思想情操、美的语言内涵等等;从形式方面,主要有语言表达的形式美、诵读诗文的音韵美、书写汉字的造型美等等。这些审美情趣的培养,必然带来正向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带来文化品位的提高。
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好比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身上不良和丑恶的东西;经过美的长期陶冶,人会不知不觉地感到不能容忍丑恶的东西,这样,美就把恶排挤出去了。这个比喻对我们有所启迪:这就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在促进青少年正向价值观的形成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方面,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它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意义更为深远。这是因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他们都成为艺术家、文学家,而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人类创造的美变为每个学生心灵的财富,使学生们善于发现美、赞叹美,更善于在言行方面体现美、创造美,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成为一个真正美好、高尚的人。从这个层面的意义上来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以逐步提高,在下一节会进一步论及。但有一点可以在这里先提个醒:要想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教师,自己怎样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行、偏好对学生影响之巨大,有时是超乎我们相像的,越是低年级孩子,教师的影响力越大。■
(点击这里:到《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相关目录)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6-10-19 发布 / 2018-11-24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