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技术>应学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无“度”须把握? | | 您好!今天是: | |
教 育
历 史
时评杂谈
点击:到“教育技术”专栏…
——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课"谈起 兼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
· 应学俊 ·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2008年4月5日编辑发布 |
【本站按】对所有探索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而走在前列的一线教师和学校及专家教授,不论他们的业绩如何,笔者向来怀着深深的敬意;因为 笔者也从事过这方面的探索,深深知道他们的开拓精神和付出的辛劳、甘苦。所以我们探讨这些教学实践时只能、也应当是仅仅对“事”而没有理由对“人”的,尽管事是人做的。 |
昨天(2008.4.4.)有幸在网上观摩了两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竞赛选拔课《再别康桥》,一个是完整的过程,一个是片段;是2005 年云南“中教育星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比赛的教学实况录像。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可以跨越空间、时间的距离观摩教学。
看后,除对老师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过程中的辛劳付出和技术的提高、发展深感敬佩,也生出几许“冷思考”,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整合中“度”的把握(最优化问题)等。把这些思考写下来,与专家及同行商榷探讨。下面是笔者所观摩的教学视频——
一、何谓“整合”?
“整合”一词现在使用很普遍,但它是一个当代的语汇。在2002 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这个词。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所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一文,在谈到“小整合论”的概念时指出:将“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何克抗教授在谈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整合时也指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语文教育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在说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强调的要点应该是两个,一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手段”或曰“工具”;另一个则是“融”、“融为一体”。
从语义和实践来说,上述界定大致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其应用,即:如何理解“整合”的目的及其“度”的把握,亦即“教学最优化”问题。
二、“整合”的必要性问题
信息技术无疑是先进的,优越性是明显的。但是,但凡当过老师的人都会明白,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开展教学——正如影视剧的插曲或背景音乐,只有在最需要出现的那一刻,以恰当的音量出现,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且使人感到无可替代。再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们无可否认,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需要相当的物质代价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东西部发展很不均很,即使在广东这样发达的沿海地区,粤东和粤西差别也很明显,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个。
所以,不论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身亦即教学的客观动因和效果来说,还是从经济层面的物质基础来说,我们必须考虑“整合”的必要性、唯一需求性问题。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以上《再别康桥》的教学有没有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必要性和唯一需求性?也就是说“整合”的优越性在上述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中有没有所体现?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出发,这节课“整合”了没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这里是否真的成为了认知的“手段”、“工具”?如果不在人手一台机器的计算机教室里进行教学,是否就达不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或曰效果?从教学实况录像来看,学生面对的一台台计算机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
也许,上述那节课并不是典型的“整合”课,一定有更加符合“整合”之意义的课例。比如何克抗教授指导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以及“几何画板”开发和运用中的一些课例就是比较典范的。而诸如上述《再别康桥》一类所谓“整合”课在各地并不少见,可以说这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整合现象”。
三、是否不论学科、不论内容,“整合”都是必须的、有效的?
如果说上述《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不是最优化的,如果说何克抗教授等专家也同意这样的看法,那么,是否如果有“高手”重新设计,就可以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优越性和唯一需求性呢?笔者以为也不竟然。当然,也许用 Webquest 模式会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作用,因为《再别康桥》的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搜集信息学习了解——这时,信息技术倒真的成了“认知的手段、工具”了。但是,这也只能是《再别康桥》一课某一学习阶段能做的、需要的;因为就语文的学科特点来说,诗歌的教与学,诵读,既是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信息技术除了展示高水平的范读,对此是无助的;同时,学习如《再别康桥》这样时代久远的作品,课堂上及时的质疑和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无须运用信息技术的,要用的,是对学生求知欲的调动和激发和学生大脑的主动思维。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有的学科——更准确地说——有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并不是必须的。笔者认为,如《再别康桥》,能使用一个恰当的教学课件,在常规条件下照样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莫泊桑(如《项链》等)、契诃夫一些小说(如《变色龙》等)的教与学,非“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就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吗?中国古文《桃花源记》、《过秦论》《论语》等一类古文的教与学,非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就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吗?小学语文中常见的短小古诗的教学以及小学数学中的大多数应用题和计算题教学,非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就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吗?反之,费尽心机进行“整合”后就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吗?艺术课中的大部分内容(除电脑作画或电脑音乐外)一定要信息技术与之整合才可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吗?而另一些学科,如历史、地理、小学自然常识等一些内容,应用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如运用 Webquest 教学模式或综合应用多种信息技术)也许更合适,更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度”需要把握的;需要并能够实现“整合”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有选择的,而不可能是无限的。选择的标准(亦即“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则是从教学过程、效果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价值取向当然是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
总之,一切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一些脱离实际、追求表面形式上整合现象的出现,似乎与一个观点有关,那就是何克抗教授作为一篇论文题目的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歌本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观点里,“学科”之前是没有任何限制词修饰的,似乎是泛指所有学科;假设这并非何克抗教授之本意,那么就只能理解为表述不够严谨了。笔者在此只能姑且将其作为泛指。这就不得与何克抗教授商榷一二了。
笔者不否认信息技术与某些学科的某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唯一需求性和可能性,更不否认这种整合的现代价值和对深化教学改革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即使在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笔者认为如果“整合”是泛指所有学科而言,不强调对整合对象的选择,则是脱离实际的。理由如上述所言,不再赘述。此其一。
何谓“根本”?《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第一条解释就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例句:应当从根本上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此为一例。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途径”肯定应当不止一条,而转变教学观念、认识教学规律、掌握新的正确的教学理论,才是“根本途径”——因为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部分。而何克抗教授的“根本途径”一说,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了——似乎只要实现这一“整合”,便会带动深化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这是不合实际的。在国际上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尚处在有限实验探索阶段的情况下,此说是否过于绝对化而过于武断?此其二。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度”的把握,就是一切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这个“度”的把握,应当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而不可能是“根本途径”。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这一点“冷思考”,并不意味着笔者对这一事物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希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得更好、更实在、更有效、更有助于教学改革和教育的发展。□
2008年4月5日 / 2016年7月修订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8-04-05 编辑发布 / 2018-04-25 修订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